繁体 英文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侧记之三

陈映欣

    18日晚上6时30分。深秋时节,夜幕早早便已降临,如梭的汽车灯火,划破了二沙岛的夜空。广东美术馆灯火通明,里里外外挤满了嘉宾和观众,摩肩接踵。而在外广场,聚集着许多未获邀请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他们在寒风中焦急而耐心地寻找进场参观的机会,有些人更不顾一切地往大门里挤,眼见大厅的容量已达到饱和,为保证开幕式的有序进行,保安们甚至不得不暂时关闭大门。
     “首届广州三年展”经过近两年的筹备,终于在今天如期开幕了。正如预期的那样,开幕式的盛况是开馆以来所从未有过的。应邀出席的有来自远方的国际、国内策展人、艺术理论家、艺术家,广东省文化界、艺术界的领导,还有本地艺术界人士共约1000多人。开幕式热烈而庄重。与之比起来,顾德新在另一边的那组半装置半行为的作品则显得尤为另类和怪异:100多位统一着太空服的少男少女眼戴墨镜、神色凝重,在通往二楼的楼梯口列成方阵,一言不发地注视着装置《1990年9月16日》(铁架、有机塑料片)。大部分观众向他们投以诧异的眼光。诧异之后,都纷纷转头看看那件黑乎乎的装置,猜测着两者之间的关系,企图发现些蛛丝马迹。最令年轻观众兴高采烈的是冯梦波的多媒体游戏作品《阿Q(死亡之镜,Q40之舞垫版)》,也许是因为它好玩。当然,好玩,这就够了,至于作品的含义,玩后再想想。而朱金石以竹架、宣纸制作的《无常》和胡介鸣以菲林片制作的装置,七弯八拐的结构则让人迷了路,不得其门而出,也许在这里,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在某种角度上达成了统一。由于参加开幕式的人员太多,加上是晚上,人潮拥挤之下有些观众不知道后草坪还有展区,因此这一片多少有点受冷落。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人围在徐冰的《斑马》前议论纷纷,有觉得新奇的,也有提出异议的――诸如把驴子的皮毛染成“斑马”的花纹是否人道等等。由于光线太暗,看不清说明牌上的文字,这可能对观众理解作品有些影响。王功新的《布鲁克林的天空》在夜色中效果出奇的好,往井里望下去,“布鲁克林”碧蓝的晴天清晰可见,只是画外音“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提醒了你――这是一件艺术品。从展览效果来说,多媒体作品无疑占了优势,在9号厅和7号展厅,聚集了最年轻的观众。毕竟,在这个图象时代,“声色并茂”确实比较容易吸引眼球和耳朵。尤其是宽敞的7号厅,20多台TCL彩电一溜排开,各自讲述着互不相关的故事,蔚为壮观,其实,这件“作品”本身就非常精彩。
     7时30分,谷文达的《婚礼》在热闹中举行,他自任“新郎”,而王璜生馆长则当了一回“证婚人”。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在夜风中摇曳着,多了些戏剧性,少了些庄重,当然,这是行为艺术,不是真的婚礼。
     9时许,人群开始变得稀疏,外广场上王广义的一群《唯物主义者》仍在振臂欢呼,由大堂射出的灯光照在“工农兵”们粗壮伟岸的身躯上,他们显得那么不知疲倦,而且群情激奋。


▲TOP△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