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英文 

 

 | 艺术家及作品名单 | 艺术家介绍 |

部分艺术家简介

徐  冰
     1999年6月22日,旅居在纽约的中国大陆艺术家徐冰在1000多个入围者中拿到了美国学术界的迈克阿瑟奖。迈克阿瑟奖被称为美国的文化“诺贝尔”奖,不仅是艺术界,而且是整个学术界的最高奖项,它的奖金为31.5万美元。他是31名得奖者中唯一的华裔得主。获奖的理由是“他藉由中国传统的古老方法来探讨现代中国艺术”。从此,外国人开始使用中国人发明的新英文书法。
     这些乍看之下是中文字,其实每个字均是以变形的罗马字母拼写而成的英文句子的“概念书法”,其运用传统中国书法的技法来书写英文词语,融冶中、西传统及当代文化与经济甚至政治全球化的“混血兼容”之风,成为具有某种批判性反思之指标性作品。


王广义
     王广义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当代艺术家,也许他最早领会了波普艺术的核心,而将文化革命时期的工农兵大批判图像与当今流行的西方消费文化的符号如可口可乐、化妆品等图像并置,以宣传画的形式向人们直陈和嘲讽一种当代生活的存在。这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当代政治波普艺术的先行者(波普艺术是一种诞生于六十年代英国而后在美国发扬光大的现代艺术流派,主要以大量日常视觉图像构成画面,反映的是西方社会流行文化极度膨胀无孔不入)。
     在《大批判》系列作品里,他引用一种已经失效了的斗争姿势来迎接现实,构成一种虚拟的、不真实的批判。日用商品和乌托邦形象在这里都改变了的本来特征,也改变了现实中的关系,残存的英雄主义记忆和物质主义的欲望被卷在一种复杂叙述中。


张晓刚
     张晓刚,曾于1997年荣获英国coutts国际艺术基金会所颁发的亚洲当代艺术家。
张晓刚的作品《全家福》系列,吸收了中国民间画像的风格,画面中的人物有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所特有的表征:全家福合照、中山装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外貌特征:单眼皮、瓜子脸、特定时代特定的呆滞表情,而且画面的平涂式的手法中亦可见中国人所熟悉的炭精画法。通过传统“全家福”的合影图式,使人去联想儒家宗亲传统与文革时代的血缘关系。画面人物呆板、平静的表情和整个画面无笔触的平滑、冷静以及中性的灰色调构成一个整体,使“大家庭”肖像系列成为一种中国人缩影式的肖像,即由家族成为统治特色的社会,带给中国人一种特有的沧桑感——常常被命运捉弄,甚至常遭不测的政治风云,却依然平静如水,充实自足。张晓刚的作品抓住了一个逝去的时代的脉络,那种呆滞的表情和惊觉的目光仿佛冻结了中国人特有的心路历程。对年长者来说,这是一种回忆;对年轻人来说,这里有着某种难以言传的神秘。张晓刚本人的艺术感觉一直比较倾向于某种“封闭性”“私密性”。他认为“有距离地”去观察和体验我们所处的现实,以及我们所拥有的沉重的历史,站在事物的背面去体验某种隐藏于事物表层之下那些被称之为“隐秘的东西”比如人在冥想时的状态,是最具魅力的时刻。


王  晋
     王晋,就是当年在郑州轰动一时,使一堆冰块儿在人们嘴里含了许多日子才化掉的人。1996年,他曾在郑州“天然商厦”门前,应邀为那个商厦失火后的复业典礼,做过一个名为“冰·96中原”的大型作品,他把商品嵌入冰砖,以冰砌墙,有火来水挡、并以冰之冷静使消费保持清醒等多层寓意。他认为艺术与公众的交流是通过作品完成的,一个艺术家的想法还是通过作品来表现,作品可以引起公众的思考。
     新作是一批牙,牙是和下巴一体的,那种牙齿交错的状态有一种变动、冲突、束缚转化的感觉,有一种现代美学的感觉,因为它跟生命有关系。


邱志杰
     当邱志杰一遍又一遍地依循传统方式在同一张纸上不断临摹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兰亭序时其结果得到的是一团无从辨认、黑压压的墨团,“书写兰亭序一千遍” 这件作品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兰亭序其中的文字内容,而是因历经几世纪以来书法家(古代政治家、知识分子)不断临摹书写而突显兰亭序之文化权威。文化政治的技术及词汇,一直是他关注的话题之一。邱志杰认为:我们在空间中是沧海一粟,在时间中是过眼云烟。这是一个基本的特别残酷特别清醒的认识,把它当作前提,把一切都当作不可重复的,再导致对瞬间的尊重。这一整套的东西一起构造了我们中国人对痕迹的特殊的感慨。


方力钧
     方力钧,是北京西郊圆明园附近的画家村中入住最早的画家之一。
     他画的人物大都是光头,画面通常是:背景一片浑沌,人物千篇一律,目光方向一致,躯体形态相近,漂浮着传达着一种难以捉摸的虚无感、迷茫感、浑沌感和麻木感。这无疑是在“文革”类型化创作之后的90年代最具有“类型化”意义的作品。
     同时,他还以巨大的尺寸来表现这些似农民又似城市人,似大彻大悟者又似浑噩迷惘者的当代人形象仿佛表现领袖形象一般。然而,他们有可能是泼皮、可能是和尚、也可能是普通人,但唯独不可能是英雄,这就是方力均心目中的,从80年代到90年代转换时期中国的前卫波普艺术家所观察体会和亵渎着的国人形象。

黄永砯
     黄永砯先生为世界知名现代艺术家,86年以厦门达达蜚声中国艺坛,其代表作品《(中国绘画史)和〈现代艺术简史〉在洗衣机洗两分钟》名列中国现代艺术史。而后赴法国进行现代艺术创作,曾代表法国政府参加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由于其成绩突出,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文教科学推广艺术奖”,成为国际公认杰出艺术家。解读黄永砯先生的作品,必须从当代文化多样的时空出发,理解他的创作的文化策略以及他对文化主题的认识,不能再以传统的美术史批评的眼光来审读他的作品所体现的话语,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直面现代艺术,直面我们理解或不理解事物和观念,从另一个角度刷新我们的艺术感受。

谷文达
     谷文达,令《美国艺术》第一次将中国美术印作封面的旅美华人。一九九三年开始了当代美术史中最为野心勃勃、题材覆盖面最广泛、涉及世界各种文化和各种民族最多、散布区域最大的美术作品--系列人发装置艺术《联合国》。据介绍,他从该年开始,每走一个国家就采集当地人种的头发,并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编织一面该国的国旗或在当地为这些国家和民族传建他们的文化纪念碑。
     《联合国——香港纪念碑:历史的冲突》首次展出是在特殊日子--香港摆脱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的第一天。一张覆盖着一层罂粟花的清朝古董鸦片床,一面巨大的人发英国国旗,由上百个人发组成的错体篆字横幅,地面上一层中国大米,雪白的大米上规则地排列着无数的由中国人头发构成小圆堆……整个装置的主题是历史的冲突,而香港正是十九世纪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冲突的产物。其中,错体篆字的使用还有更深一层的涵义,谷文达解释说:我的抽象文字是一个质问:在历史中,真假何在?是否人类的历史都是成者为王的人写的?书法扮演的传统角色与权力、荣耀、精英主义息息相关。作为一个中国人,谷文达既痛恨侵略,也有理智反省的勇气。

蔡国强
     以火药爆破等装置作品阐述东方宇宙观而闻名国际的著名的行为艺术家蔡国强,其现代派艺术作品业已入选美国高校教科书,因此“否定蔡国强等于否定中国前卫艺术界 ”也并非夸张。
     火药本身是爆燃的,而作为易燃的画布一油彩的爆炸后会产生奇特的画面效果,所以它们之间是“破”与“立”的关系,通过爆炸,表现了破坏与建设的双重性。具有爆发威力的火药与表面极为柔软的纸张,看似不能共存,但在蔡国强点燃引子的刹那,火药消失、在纸上留下痕迹,一如他所言:“我的画原本就是破坏与建设的辩证。”
     另外,爆炸这样的大地艺术不适合艺术家自己一个人去执行,必须通过社会组织活动去实现,使其他相关的社会部门投入进去。因此,传统的艺术家主体、物质客体的二元对立消失了,爆炸瞬间的景象与奇观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视觉形式,乃是一种社会性的合力的物化。同时,它提供给观赏者的是非功利性的联想与幻觉。蔡国强的作品一方面可以由哲学思维阐释,一方面却也可以诉诸直观。例如他在纸上留下的火燃痕迹,是经由一种既可预期、又难以掌握的矛盾过程而得以完成,而在此种充满变数的状况下,却使作品具有如传统绘画笔触般的质感和细节,因此充满了趣味、幽默和诗情画意。其实,在使用火药爆破创作而崛起国际艺坛之前,他就用火药和道火线来产生绘画作品,只是,这些在瞬间决定的火燃痕迹,因为能量移动转化的过程,使他的作品全然异于传统绘画的本质。时至今日,他依然运用此一平面绘画作品,做为构思装置计画的草图。


艾未未
     近年来西方对中国家具兴趣越来越大,最重要的因素是这些东西本身的质量好,中国古代1300年的科举制造成了以文人趣味为主流的社会结构,文人一般比较挑剔,家具制作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于是才有可能世代相传。老旧家具那种细致的纹理、爽腻的手感,令人能享受到时空隧道般的时空纵深感。
     画家兼家具收藏家艾未未以古典家具为媒材创作的《明式家具》系列作品也许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艾未未选取明式家具为题,只是因为明式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的最高境界,他利用榫这种结构重组、改变家具原有的形状,不再考虑它是否实用。这些家具在未改造之前,给人一种安全感,而小小的改动之后,这种功能上的安全感消失了,家具的性质变了,他的创作不是想寻找变化,而只是想寻找一种最基本的可能性,其代表作品之一就是以两个细长的条案组成的十字条案,新的造型具有视觉冲击。1999年这个作品被带到了威尼斯双年展。
艾未未是一个反对传统的人,他曾说:“艺术越来越只是个人的事情,我对中国传统一点兴趣都没有。”从艾未未的简历中大约可以琢磨出新型的知识层所经过的精神上的变化,文化再不是必须传承的法宝,动态的创造才是可能的。

吕胜中
     中国传统美术的现代蜕变历程中,吕胜中是出类拔萃的青年艺术家。
招魂的小红人,不是青蛙,是红色的灵魂。
     世间百态芸芸众生,重现于纸剪的小红人,这种妙处只有剪纸才具备:因为剪一个小人的过程就是在一张纸上把与小人无关的部分减去废掉的过程,废弃部分正好是与小人一模一样的负型的人。在这里,空即是实、实就是空、圆底互换、正负相生、阴阳一体、天地浑成。他的正负小人隔洋过海飘向了世界各地,让灵魂及时如愿地归位,重组一个正反相成阴阳相合的纯朴与完美。借实有以喻虚无,使现代象征以巨大的神秘性、模糊性、多解性,以及观众参与的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获得了更奇伟的审美效果。


周春芽
     最初他描绘藏族题材的作品倾向于表现主义,在最近的作品中,他把新表现主义的技法中融入画面中,加强了团块形浓缩和锻压般的力量感,用虚渺的写意手法将油彩份量抹去的同时,将人的性欲肆意扑向自然、同类、兽类的“野合美”。这种形式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和绘画图式的转换,其契机在于对现代化文明的反省。周春芽并不由反省走向逃避,相反,他坦诚地直面现代人不平静的内心生活,只是依赖审美必须的协调性,他把那些相互冲突的形式的“激情”或“激情的形式”统一为完整画面。正因为如此,周春芽的画和传统相连,却又自然而然地和传统保持着距离,吸收了形而上绘画和超现实主义之特色,逐渐形成区别于他人的个人风格。


岳敏君
     岳敏君,是一位描绘笑的艺术家。
站在他的作品前,你肯定会不由自主地开心一笑。画面中多次重复的形象,全部以一种大笑的方式面对着你,使你难以抑制。凝固的、克隆的、呲牙咧嘴努力地笑,笑得夸张笑得玩命也笑得让人多少有点儿心酸,仿佛一片铺天盖地的乌云,迫使你不得不寻找躲避的办法。
     笑,是人类最为轻松愉快的表情,然而当我们面对如此夸张和重复的笑容,疑惑甚至恐惧等感觉就会油然而生。大约15分钟之后,你的笑终止了,一丝紧张、一丝悲哀蜿蜒而来。现代艺术给人们提供的是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岳敏君正是用他的笑脸直逼我们反思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及精神状态。尽管那不是正常的笑,却可能是真实的笑。“用捧腹大笑面对偶像,我的动机只是用偶像亵渎偶像,使这个社会变得更有趣。”他说。西方人看过他的画以后很震惊,他们绝对没想到当代中国人竟然乐观到了放肆的地步。

王劲松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出现了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潮流,这个潮流一反八十年代艺术的理想主义倾向,以幽默的态度去表现无聊、偶然的日常生活片段,或以反讽的态度去表现政治形象和符号。王劲松作为玩世写实主义的代表艺术家,聚焦于当代生活的作品,如艺术家王劲松的作品《标准家庭》。他拍摄的是200个中国当前的“标准家庭”——三口之家,作品提示了作为这个时代最具大众化的样板家庭模式,实质是国家意识形态的结果,甚至我们可以在这些照片中读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审美趣味、遗传等信息,甚至可以感觉到“小皇帝”以及晚婚晚育背后的故事。


▲TOP△

 

 
"high"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