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游历之中谱新篇——李永平的艺术经历

录入时间: 2014-04-30

胡斌

  作为一名生于新中国初期的艺术家,李永平的求艺经历似乎与其同年龄阶段的许多潮汕艺术家有所不同。我们知道,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相当一段时期,伴随着潮商的活动,潮汕的文化艺术界与闽、浙、沪地区的关系十分紧密,不少潮汕学子远赴海上求学,相对于广东的主流画坛,海派艺术反而在潮汕地区的影响更为深远,再加上潮汕特殊的语言和地域文化环境,遂铸就岭东绘画在广东艺坛独树一帜的风格征貌。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潮汕学子往广州求学渐占主流,潮汕与广东主流画坛日趋融合,潮汕籍画人成为广东画坛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

  有意思的是,自幼好画的李永平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并没有走上赴广州接受美术院校专业教育的道路,而是以传统拜师学艺的方式求教于本地的老一辈画家余翼云、刘昌潮。这两位先生均在上海美专学习过,经由他们,李永平便与海上画风发生了联系。同时,也许是受指画成就卓著的潘天寿影响,刘昌潮等海派学子也在指墨上多有经营,刘氏更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创建了汕头市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同样擅长指画的李永平也是其中重要一员。我们看李永平作品中那结合指墨而成的老干新芽、振翅飞雀,行笔沉着劲健,墨色斑驳有致,渲淡明爽,海派之风可辨。如果李永平的所学所见仅止于此,那么,他可能成为新时代里海派在潮汕本土化后的一个例子。

  但李永平并不满足于此,他坚信“行万里路”给予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八十年代开始,他的活动范围便急剧扩大,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这样的辛勤跋涉和千万次对景写生、悟对自然中,他的画风逐渐有了新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在赴外游历当中,黄山是他重要的一个据点。这座大山给古今文人墨客带来了多少灵感并以此成就了多少诗书画佳构啊!远的不说,近的像同属潮汕籍的画家赖少其,就曾一头扎进黄山,创作了大批以黄山为题材的独具特色的作品,一开新黄山画派之风。晚年,他重回南国故里,这样的区域转换应该说也是塑就其画坛异类风貌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的,李永平也在获取类似的区域转换经验,他几乎成了半个黄山人,而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匆匆过客,不但几上黄山,写生创作,而且还与当地艺术家有深入的交往和切磋,这样的经历无疑为他的艺术开辟了另一种可能性。即:将从就近原则上不那么容易产生致密关系的不同地域文化系统勾连起来而碰撞出新的火花。

  当然,不仅仅是黄山,近几年来,他又深入西北,写生、创作兼交友,遂得以吸收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的养料。他画面表现的对象:黄河、火焰山、天山、珠峰••••••不断将观者的心神引入那遥远而浩瀚的壮阔之境,体味大自然的伟力带来的强烈震撼。我们看那密集浪线齐刷倾泄的瀑布,耸峙卷曲如海浪和火焰的山峦,险峻的雪峰,苍茫的原野,成对列的塔松,星星点点的人群马匹,作者的笔法每每依据表达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从苍劲奇崛到温润渍染,从书写性的波折变换到颇具铺陈气势的规则排列,不一而足,其间又有富于特色的指墨贯穿,为之平添一份劲健和曲致,让人体会到艺术家在把握自然情貌时的敏锐感和融汇心声的丰富性。

  概而观之,李永平既不属于那种刻意脱离自己所居环境专事描绘异域边疆的艺术家,也不是那种独守于自己所在区域之一隅苦心经营的艺术家。他在广泛游历和兼容并蓄之中跨越了南北的地域风情式的表达,逐渐形成个人之面貌,又不乏相当的灵活性,这不同于当下那种凭借某一题材或样式在画坛谋得一席之地的流行办法。再有,他依循着自己所追求的艺术梦想走向自然,飘然自得,乐在其中,这又是那些视艺术为工具和苦役的艺术家们所羡慕的了。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