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近百年北京画坛大师作品亮相广州《羊城晚报》

录入时间: 2014-03-21


黄胄《丰乐图》


齐白石《背面仕女图》


李可染《暮韵图》


徐悲鸿《马》


吴作人《长驱蹈远》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展讯:
  时间:3月18日至5月18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

  3月18日,大型中国画大师作品展“北京画院藏品特展:丹青京华——20世纪的北京中国画坛”亮相广东美术馆。本次展览荟萃了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陈师曾、李苦禅、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黄胄、吴作人等众多20世纪中国画大师近百件绘画精品,展出画家逾60位。展览将持续至5月18日。

  这个被主办方称为开馆以来最大规模的20世纪中国画大师作品展,仅位于广东美术馆二楼展厅。展览根据画家间的师承关系以及各自所专注的类别,大体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个板块。据介绍,展览作品来自北京画院藏品,通过不同派别以及艺术主张的画家作品,呈现二十世纪京派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领域的发展脉络。

  展览现场还配以诸多关于二十世纪中国画的文献资料,包括20世纪北京画坛历史背景、画家生平简介、画家交游、活动等历史图片,试图呈现出上世纪北京中国画坛的历史面貌以及当时画家的生活状态。

  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钟摆现象”

  展览现场所呈现的画作贯穿二十世纪北京画坛历程,俨然中国现代美术史缩影。以山水画为例,从冲破“四王”藩篱以及明清陈规,到重新定位“四王”笔墨价值、梳理和确认山水画传统文脉,无不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钟摆现象”。

  20年代,金城率先提出弘扬唐宋风格,以宋代工笔画传统为正宗的画学主张。一时间,聚集了胡佩衡、吴镜汀、溥儒、秦仲文、陈少梅等大批画家。受南方金石写意画派与四僧风尚的影响,齐白石、陈半丁、萧谦中等人逐渐崛起。齐白石以大写意花鸟画法从事简笔大写意山水,赋予作品强烈的个性和形式感。

  50年代后,政治对艺术的干预开始增强,以写生手法表现革命圣地、祖国壮丽河山和建设新貌等主题蔚为风气。李可染、宗其香、何海霞、白雪石、何镜涵等画家为这一时代新风的代表人物。

  80、90年代,山水画的创作无论在时空表达的广袤性还是形式表现的丰富性上,均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同时,对传统精神的继承也在延续,赵孟頫、董其昌以及“四王”被重新定位,长期来遭受口诛笔伐的山水画传统文脉得以梳理和确认。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思潮的矛盾与纠结

  “京派”艺术家群体的发端可追溯至1920年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此后另行成立的湖社,是该组织形式的继续发展。借助社团形式,京派绘画聚集、联络和培养了一大批画家,他们以特有的形式吸引和培养后学,形成了承上启下、传承有序的几代画家群体。

  在策展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看来,今天艺术史研究中对京派绘画的忽视,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思潮的矛盾与纠结。上世纪中国美术出现重大变革,强调社会功用性,区别于中国固有传统中的审美偏向和精神自娱。这成为二十世纪特别是下半叶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流思潮,其艺术形态主要表现为中西融合。

  而在20世纪新体系的主流框架之中,对于京派绘画的历史书写、价值评判自然都是在新体系的价值观之下进行。“这是京派绘画的发展实践直至今日的历史研究始终面对的也是无法摆脱的现实背景。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京派被视为极端的保守主义,被贴上陈旧、缺少现实生活气息的标签。”吴洪亮认为。

  本次展览作品的艺术家包括众多二十世纪京派绘画的硕彦名宿,诸如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于非闇、徐燕孙,等等。他们对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价值有着深切的体悟与认同,以借古开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在传统艺术精髓和优长基础上继承与创新。

  实际上,今人再读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已然超越新旧之争。无论新体系的中西融合,还是京派绘画的借古开今,二者的思想主张和所循方向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着眼于二十世纪中国绘画需要发展变革的现实。

朱绍杰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