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的瞬间———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于广东美术馆开幕《南方都市报》
录入时间: 2012-05-30
马克·吕布的观看之道
摘要:“马克·吕布对中国为何如此着迷?也许是他前世结下的缘分。”中国著名人像摄影师、马克·吕布上世纪90年代在华摄影助手肖全告诉南都记者,上世纪80年代起,藉由马克·吕布镜头下的中国影像,西方人文纪实摄影才得以在中国萌芽。
马克·吕布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张照片拍摄于从香港前往广州的火车上。照片中的中国妇女一袭黑衫,略显疲态的双手交叉枕在扶手上休息。尚陆告诉记者,“马克本人是工程师出身,几何拿满分,所以这张照片采用对角线构图,农村妇女优雅、柔软的曲线和硬座的线条形成对比。而软与硬的呼应,恰是当时体制与个人的绝妙隐喻。”
南都讯 记者邵聪
“马克·吕布对中国为何如此着迷?也许是他前世结下的缘分。”中国著名人像摄影师、马克·吕布上世纪90年代在华摄影助手肖全告诉南都记者,上世纪80年代起,藉由马克·吕布镜头下的中国影像,西方人文纪实摄影才得以在中国萌芽。5月25日,广东美术馆与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共同举办的“直觉的瞬间———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
从东北草原到江南鱼米之乡,从鞍山工业区到深圳新兴城市,从东部沿海地区到喜马拉雅山脉,除了肖像作品,马克也记录下了五十年来中国的光影变迁。
展出的一半照片拍自中国
作为法国最著名的摄影家之一,马克·吕布现已89岁高龄,他曾在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担任欧洲总部副总裁长达十四年之久,师承纪实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卡帕,并深受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念影响。据策展人、法国摄影评论家尚陆介绍,本次广州美术馆共展出了《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黄山系列》等137张马克·吕布作品,以及25张中国摄影师镜头下的马克。“这些作品是马克和助手从35万张照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创作年代跨50年,还有些是未曾公开发表过的作品。”尚陆告诉南都记者,此次展出的照片中,有一半拍自中国,“中国景观”也是他近60年摄影生涯的作品主体。
马克首张“中国景观”拍自广州
谈到这种围绕同一地区进行长达数年拍摄的工作方式,肖全认为,这是玛格南一贯的传统,“寇德卡拍摄吉普赛人群体也是如此”。沿着卡帕(1938年赴华)和恩师布列松(1949年赴华)的足迹,马克从1957年踏上这块土地直到2010年最后一次来沪,他先后到访22次。但上述两位前辈的运气都没像马克那么好,肖全说,1956年马克在印度拍照期间遇上周恩来,并借此机会得到中国官方许可,次年1月1日,他便带着长达四个月的签证从香港进入中国大陆。“他是西方第一位可以接近毛泽东的摄影记者。”
马克·吕布身边有一堆“中国通”
上世纪90年代初,借由阮义忠编著的西方摄影师系列书、刊,身在深圳的肖全得以较早且系统地了解马克·吕布,并在1993年成为马克在华摄影助手。他说,马克每天都让他买C hinaD aily(中国日报),“他根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身边有一帮‘中国通’在给他支招。他有一张路线图,上面标着广东改革开放最具标志的地点。甚至我还陪他到深圳博物馆看当时整个深圳的沙盘,以及广州火车站、佛山电器走私街等等。”肖全认为,马克完全是个战略家,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街头摄影师那样“在街上瞎蒙乱转”。他记得马克在深圳下榻酒店的对面,就是中国唯一的邓小平巨型雕像,“当时正好在搭脚手架,马克迅速装上200mm的长镜头,‘啪啪啪’拍了三个交卷。”这恰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两年之后。
本次策展以“看”为主线
据了解,马克·吕布绝大部分照片均是使用徕卡M 6型相机,配以35m m镜头拍摄,这一焦段被摄影界认为最符合人眼实际视角。尚陆说,这次展览照片的排列和选择都遵循“观看之道”。其中一张拍自捷克的照片最具代表:照片中一位神秘的伯拉第斯拉瓦男人被闪电击中双眼,取材自一幅巨型户外广告。尚陆认为,“这是来自马克内心的呼唤,邀请我们学会看的艺术。”
作者:邵聪
版次:RB15 版名:文化副刊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5-29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广州影像三年展2025即将启幕,本次展览以“感知生态学”为主题,探索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