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另类的眼光与观看的自由《南方都市报》

录入时间: 2012-05-30

—— 马克·吕布之于中国
 
摘要:这三十年来,对中国摄影,我这里主要说纪实类摄影,影响最大的外国摄影家可能是法国的马克·吕布了。


    北京,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生正在学习裸体雕塑。1965年。


    女演员巩俐在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的片场。山东,1993年。


    工人正在重新描绘街头巨大的邓小平画像。深圳,1993年。M agnum Photos/东方IC


    这双眼睛想要诉说什么,抑或是想要销售什么?城市的墙上都是广告。广告是这所城市经济腾飞的驱动力,它无所不在,而这也许就是广告的眼睛。上海,2002年。


    这是如今流行于上海抽象雕塑中的一件作品吗?不,这其实是安装在购物中心的空调管道。上海,2002年。
    ■ 撰文:杨小彦

    这三十年来,对中国摄影,我这里主要说纪实类摄影,影响最大的外国摄影家可能是法国的马克·吕布了。这位年近九十的摄影家,从50年代开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中国来拍摄,改革开放以来他来得更加频繁,还与众多的中国摄影家建立了亲密的个人关系,更把其中一些摄影家引进了法国和欧洲,让西方认识中国当代的纪实类摄影。

    马克·吕布的影像进入中国和两个人有关,一个是李媚,另一个就是我。上世纪80年代末,我与李媚共同编辑《摄影》丛书(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有一天,李媚拿了一本摄影画册,就是马克·吕布的《中国所见》,由我来做文字翻译,并从中挑选作品在《摄影》上刊发。当时我们的想法是作品数量一定要大,否则无法呈现其中的意义。翻译是很好的学习,当我一句句地翻译马克·吕布作品的相关文字时,我分外清晰地看到了一种西方看待中国的独特眼光,这一眼光在中国不仅缺乏,甚至还成为了一种禁忌。我突然想起了1974年发生在中国的大规模批判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事件,起因是他两年前来中国所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批判时我尚年少,没有看到过这部纪录片。我相信当时全中国人民也没有机会看这部纪录片,因为在那个严峻的年代,这部片子根本就不可能公开放映,哪怕做内部批判用也不可能。现在想起来,我才知道其中有一种恐惧,以及对另类观察的回避甚至仇视。铺天盖地的批判让一个意大利人成了中国名人,尽管挂了个“反华小丑”的称号。直到很多年以后,才知道这个安氏是电影界赫赫有名的大导演,然后,在街边小铺购得《中国》,耐心地看完以后,也才知道导演压根就没有羞辱中国,惹来激烈批判的其实是一种有别于我们曾经熟悉的观看方式的西方眼光,这眼光平实、朴素,不无幽默感,缺少虚伪的煽情,更没有空喊口号的“激情”。

    我至今都记得我在翻译时所想到的一些问题。我当时在想,为什么在那么漫长的岁月中,没有一个中国摄影家像马克·吕布那样工作?在他拍摄中国的时候,我们不也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照片吗?为什么到了80年代,我,作为一个职业编辑和中国摄影现状的观察者,会觉得马克·吕布的照片更“真实”?我甚至庆幸有这样一个法国佬,在过去的日子里坚持不懈地来到中国,为那个时候的中国留下了革命燥动之后的另一种身影。翻阅马克·吕布来中国拍摄时同期的《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或地方画报,我不仅惊讶于其中的巨大差异,今天,我还会为当年介绍马克·吕布作品时对他的观看所建立的信心而深思不已。这当中的确存在着一个被我们严重忽视的现象,那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一种观看的恐惧。我们的眼睛已经被高度规训成一种连我们自己都不以为然的方式,我们被强迫戴上了一副带有筛选功能的眼镜,潜意识里有一种声音在不断地呵斥我们,要我们看什么,不能看什么。

    就在马克·吕布成为中国摄影界广受欢迎的大师的时候,我们当然可以更从容地思考他所代表的西方眼光,具体而言就是玛格南的眼光。我们在失却初次看到他作品的狂喜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同时获得了一种更冷峻的角度,用以辨别其中所闪现的不同的思想意义,以及两大世界碰撞时的耀眼光芒。在我看来,这些都不重要了,历史淘洗了许多,包括仇恨与热爱,包括对具体风格的过分偏执。也许那些曾经严厉统治我们观看的视觉秩序有其发展的逻辑,也许我们已经能够面对历史所赋予的不同机遇而左右逢源,但是,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忘怀曾经有过的视觉恐惧,那是对一种观看的恐惧,不许看什么,只能看什么,不能这样看,只能那样看。马克·吕布进入中国的意义正在这里,他的工作告诉我们,自由观看对于构建视觉的历史多么重要,只要我们拥有多种不同角度的观看,我们才能最终拥有历史,一种没有恐惧浸淫其中、因而是人的自身的图像化的历史。

    直觉的瞬间———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

    展期:2012年5月25日至6月15日

    主办:广东美术馆

    相关讲座:摄影师马克·吕布

    主讲:尚陆 肖全

    时间:2012年5月25日下午16:00

    地点:广东美术馆多功能厅

    鸣谢:广东美术馆/胡宇清


版次:GB28   版名:视觉周刊 读图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2-05-26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