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马克·吕布:追踪红色中国40年《羊城晚报》

录入时间: 2012-05-28


马克·吕布的作品大都是凭瞬间的直觉拍摄的,这张照片拍摄于1971年的武汉 
 
 
马克·吕布发表的第一张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这张照片拍摄于香港到广州的火车上,时间是在1957年
 
  羊城晚报记者  赵鹏

  1996年在巴黎举办《中国四十年回顾展》时,马克·吕布这样评价他几十年来所看到的中国:“我第一次到中国时,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如今它正被建设成一个拥有300万人口堪与香港匹敌的大城市。”“一个国家粉碎了与其本身历史的系链,变得像我们这里有的最坏的东西那样———金钱成为人们所有活动的唯一准则。道义与家庭等价值正在崩溃。这如同把我们三四个世纪的历史进展尽可能短地压缩在一场赛跑中。”

  在赞叹中国迅猛发展和蓬勃生机的同时,这位法国摄影家也表达了他的忧虑,他所爱的那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正在被骤然粗暴地西方化,中国正越来越失去她的传统,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丧失其原本的身份,他感到痛心。16年前的这段话,放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1949年后第一位来到社会主义中国的西方摄影师,马克·吕布用徕卡M6相机所抓拍的众多黑白照片,已经成为巨变中的中国的一份历史档案。1957年马克·吕布发表了他对中国报道的第一张图片。从那以后,马克·吕布先后来过中国20多次,他自称徘徊在王府井大街的次数比在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多。他曾机敏地拍到了毛泽东持高脚杯饮酒的正面像;也曾拍到了周恩来比出“V”字手势的照片。而他的镜头则更多地投向了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矿工,钢铁工人,农民,学生,士兵,纤夫,江湖艺人……如在京郊的雪天,全村人兴高采烈地围看着两个京剧武生对枪的画面;肩扛木头来复枪的红小兵们同仇敌忾的操练场面。

  马克·吕布以其独到的眼光拍摄了很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照片,忠实地记录下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与历史特色。他坚持抓拍,不干涉对象,只用现场光,其作品注重细节与内涵,平实的画面耐人寻味。他用友善、温和的画面去赞美东方的和谐之美,有时也提出善意的批评。他50年的中国摄影,是这个国度不可取代的回忆。《中国的三面旗帜》、《中国:旅行瞬间》、《黄山》、《在中国》等跟中国相关题材的作品已经成为马克·吕布的代表作。

  今天,《直觉的瞬间———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在广东美术展开幕,作为一次对马克·吕布50年摄影作品的梳理,这次展览展出的137张照片是马克·吕布和助手从35万张照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越了半个世纪,还有些是未曾发表过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半是关于中国的,这表明了作为法国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的他,对中国的热爱。

  展览之所以命名为“直觉的瞬间”是因为马克·吕布对摄影的特殊理解,他曾经说:“我寻找的是生活中真实的那一面,我不相信纯粹的创作......作为摄影师,就是要在1/125秒中品味生活。”按下快门的这1/125秒,就是他眼中最重要的瞬间。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克·吕布第一张关于中国的照片是他在香港到广州的火车上拍摄的,他把这次旅途形容成“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镜头下的这位中国妇女一袭黑衫,从她的行李看是个农民,而从她自然流露的东方女性的娴雅中,马克·吕布揣度她是位城市居民。50多年后再次凝望当年这幅黑白照片,我们仍注意到这位妇女疲倦的姿势,和那种略带忧郁的神情。这也许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同一个表情。幸运的是,马克·吕布把这个表情记录了下来。

  “中国摄影”已经成了马克·吕布摄影生涯的一个标志,翻阅马克·吕布的摄影集,读者将淹没在过去几个时代变迁的细节里。他的镜头俨然成了一双历史的眼睛,看到并记录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

  马克·吕布作品回顾展

  时点:5月25日-6月15日

  地点:二沙岛烟雨路38号广东美术馆


来源:羊城晚报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