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马克·吕布的镜头,伸张了中国人的尊严《新快报》

录入时间: 2012-05-28


图1。马克·吕布作品


图2。马克·吕布作品

  颜长江

  小时候,祖国来自于画上,画上的祖国是这样的:无论城乡,有如仙境;社员们都是肌肉男女,总是迎着朝阳出工,神情都极度陶醉;儿童们肥头大耳笑容可掬;偶尔也有乌云密布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于是就有猥琐的驼背人,躲在鹰爪般的古老飞檐下,喃喃自语“变天了”;当然,这些亡我之心不死的阶级敌人会被及时揪出并加以歼灭,于是照样是金光大道艳阳天……

  整个一集体性迷狂的感觉。不仅是集体性的迷狂,而且是集体的性迷狂。

  因此我自然也很迷恋。直到现在,这种红色美学都让我爱恨交加。那确实很美,有如世外桃源,但是,理智告诉我:那不是真实的。不能指望世外桃源现实化。

  当时的真实,其实,不用多说,现在可能只有朝鲜还在画这样的画,你看看朝鲜就知道了。其实,美好的画面与现实总是相反的。这已成为这种国度的一个规律。你过着极其普通的日子,同时所有的文本都无耻地非凡着。

  于是,我们的历史没有真实的当时文本。尤其是作为历史最直接的史料,照片,更是一派谎言。

  那时的新闻摄影,要算作摄影史上的奇观。现在不少老摄影家将这些假新闻作为艺术作品拿出来,我是很不以为然的。若真要拿出来,应是当作反面教材,表示自己知耻,或,忏悔。

  任何强权时代都是有缝隙可钻的,于是就有良心与责任幸存。在中国,有几位摄影家记录了严酷时代的真实肖像。历史是公平的,他们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构成了中国摄影的一点点良心基石:这是张祖道先生1950年代的湘鄂川边与江村,是李振盛和蒋少武的文革乱象,是安哥1980年代广州市井的平民生活,以及,解海龙的希望工程,赵铁林的妓女生涯,还有吕楠、吴家林、肖全、彭祥杰等镜头中的真实中国。

  他们连缀起来,是一部另外的中国史记。这,也是令人遗憾的。因为时代的局限、觉醒得较晚,他们只能提供片断。

  能以一个人之力连续描绘真实的中国的,如果真要找一个人,那可能是马克·吕布。他1957年元旦第一次到达中国。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刻。“旧社会”与新社会的完全交棒,我看是在这里,从此中国完全脱离古典时代,进入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

  他这一年的照片,有两张特别震动我。一张是北京街头,一位抽烟的贵妇人(见图2)。那姿态那气度——都说中国没有贵族,这岂不就是!尤其是她外加一份特别的倔强,更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虽不见容于当时,但足以震慑我这样的后人!事实上,她这样的日子,恐怕没有几个月了。正如章诒和写到的,那些旧时代的贵妇,到时只能关上大门,换上旗袍,偷偷重温那有尊严的旧梦!

  这是张令人颤抖的照片。她的身份,现在已经成谜——说起来,马克现在常常忘了,他镜头前是什么人,当时也不方便多问。并且,他专注于影像而非信息量。一个新的例子是:他的策展人尚陆今年发掘出他拍的一位老人临终前的生活照,老马克问:这是否中国的一位名画家?尚陆回答:这人叫齐白石啊!

  那照片是相当珍贵。老人已龙钟不堪。中国记者镜头中的齐白石,可都是一片光明的。另一种关于西南地区一个水利工地的照片(见图1)也让我吃惊:那衣衫褴褛表情麻木的人们啊!满身补丁的那个特写,应是一位下放的大学生。可以算作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象征。

  文革期间,马克也能来到中国。他至今对周恩来念念不忘。大约因为周的欣赏,他的底片可以不受审查地出境(莫斯科是不会这样做的)。开放以后,马克更是常来中国,直到去年,共来了22次了。

  他不是中国人,不可能天天呆在中国,但在几个关键的节点上,他在;他也不是自由拍摄,毫无疑问他背后总会跟着个人并限制着他的地点,但他高超的影像技艺,照样能发现遮蔽之下的真相。这足以令当时的中国摄影师羞愧,足以构成一部更可信的中国影像文本。只有成为文本,才多少伸张了中国人的尊严,才使得记忆永久流传。苦的不能白苦,死的不能白死,活的也不能白活。

  如是再往前延伸,他在马格南图片社的两位老师,卡帕拍摄了抗日战争时的中国,布列松拍摄了1949年剧变,也都留下不少与中国摄影师迥然不同的旷世名作。他们三位,或者说,伟大的马格南,构成了一部中国现代影像史记。

  真实的中国,就这样在他们的手上。

  马克·吕布回顾展,于本月25日下午在广东美术馆正式展出。老马克今年已老得不能前来了。我们应向他表示感谢。他从来不曾缺席过。

  (作者系知名摄影师)


来源:新快报
日期:[2012-05-26]  版次:[B24]   版名:[意见周刊·专栏]
图1。马克·吕布作品

图2。马克·吕布作品

  颜长江

  小时候,祖国来自于画上,画上的祖国是这样的:无论城乡,有如仙境;社员们都是肌肉男女,总是迎着朝阳出工,神情都极度陶醉;儿童们肥头大耳笑容可掬;偶尔也有乌云密布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于是就有猥琐的驼背人,躲在鹰爪般的古老飞檐下,喃喃自语“变天了”;当然,这些亡我之心不死的阶级敌人会被及时揪出并加以歼灭,于是照样是金光大道艳阳天……

  整个一集体性迷狂的感觉。不仅是集体性的迷狂,而且是集体的性迷狂。

  因此我自然也很迷恋。直到现在,这种红色美学都让我爱恨交加。那确实很美,有如世外桃源,但是,理智告诉我:那不是真实的。不能指望世外桃源现实化。

  当时的真实,其实,不用多说,现在可能只有朝鲜还在画这样的画,你看看朝鲜就知道了。其实,美好的画面与现实总是相反的。这已成为这种国度的一个规律。你过着极其普通的日子,同时所有的文本都无耻地非凡着。

  于是,我们的历史没有真实的当时文本。尤其是作为历史最直接的史料,照片,更是一派谎言。

  那时的新闻摄影,要算作摄影史上的奇观。现在不少老摄影家将这些假新闻作为艺术作品拿出来,我是很不以为然的。若真要拿出来,应是当作反面教材,表示自己知耻,或,忏悔。

  任何强权时代都是有缝隙可钻的,于是就有良心与责任幸存。在中国,有几位摄影家记录了严酷时代的真实肖像。历史是公平的,他们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构成了中国摄影的一点点良心基石:这是张祖道先生1950年代的湘鄂川边与江村,是李振盛和蒋少武的文革乱象,是安哥1980年代广州市井的平民生活,以及,解海龙的希望工程,赵铁林的妓女生涯,还有吕楠、吴家林、肖全、彭祥杰等镜头中的真实中国。

  他们连缀起来,是一部另外的中国史记。这,也是令人遗憾的。因为时代的局限、觉醒得较晚,他们只能提供片断。

  能以一个人之力连续描绘真实的中国的,如果真要找一个人,那可能是马克·吕布。他1957年元旦第一次到达中国。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刻。“旧社会”与新社会的完全交棒,我看是在这里,从此中国完全脱离古典时代,进入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

  他这一年的照片,有两张特别震动我。一张是北京街头,一位抽烟的贵妇人(见图2)。那姿态那气度——都说中国没有贵族,这岂不就是!尤其是她外加一份特别的倔强,更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虽不见容于当时,但足以震慑我这样的后人!事实上,她这样的日子,恐怕没有几个月了。正如章诒和写到的,那些旧时代的贵妇,到时只能关上大门,换上旗袍,偷偷重温那有尊严的旧梦!

  这是张令人颤抖的照片。她的身份,现在已经成谜——说起来,马克现在常常忘了,他镜头前是什么人,当时也不方便多问。并且,他专注于影像而非信息量。一个新的例子是:他的策展人尚陆今年发掘出他拍的一位老人临终前的生活照,老马克问:这是否中国的一位名画家?尚陆回答:这人叫齐白石啊!

  那照片是相当珍贵。老人已龙钟不堪。中国记者镜头中的齐白石,可都是一片光明的。另一种关于西南地区一个水利工地的照片(见图1)也让我吃惊:那衣衫褴褛表情麻木的人们啊!满身补丁的那个特写,应是一位下放的大学生。可以算作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象征。

  文革期间,马克也能来到中国。他至今对周恩来念念不忘。大约因为周的欣赏,他的底片可以不受审查地出境(莫斯科是不会这样做的)。开放以后,马克更是常来中国,直到去年,共来了22次了。

  他不是中国人,不可能天天呆在中国,但在几个关键的节点上,他在;他也不是自由拍摄,毫无疑问他背后总会跟着个人并限制着他的地点,但他高超的影像技艺,照样能发现遮蔽之下的真相。这足以令当时的中国摄影师羞愧,足以构成一部更可信的中国影像文本。只有成为文本,才多少伸张了中国人的尊严,才使得记忆永久流传。苦的不能白苦,死的不能白死,活的也不能白活。

  如是再往前延伸,他在马格南图片社的两位老师,卡帕拍摄了抗日战争时的中国,布列松拍摄了1949年剧变,也都留下不少与中国摄影师迥然不同的旷世名作。他们三位,或者说,伟大的马格南,构成了一部中国现代影像史记。

  真实的中国,就这样在他们的手上。

  马克·吕布回顾展,于本月25日下午在广东美术馆正式展出。老马克今年已老得不能前来了。我们应向他表示感谢。他从来不曾缺席过。

  (作者系知名摄影师)


来源:新快报
日期:[2012-05-26]  版次:[B24]   版名:[意见周刊·专栏]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