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录入时间: 2012-05-11
马克•吕布 简介
马克•吕布 (Marc Riboud
1923年6月24日-),法国著名摄影师,出生于法国里昂。以来自东方的延伸报道而著称。主要作品有《日本妇女》、《加纳》、《北越:面孔》、《中国印象》、《火车和车站》等。1957年发表了报道中的第一张图片,从那时起他先后多次访问中国,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在他14岁时,他父亲给了他一台柯达相机,从此马克•吕布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反抗法西斯统治。
战后,马克•吕布进入位于里昂的EcsleCentrale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48年毕业。但到1951年,他决定放弃他的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最初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到1952年加入到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1959年,马克•吕布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的副主席,又于1975年、1976年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主席。吕布的照片在许多杂志上都有过登载,包括生活、Géo、国家地理、Paris-Match、Stern等。他曾两次获得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并在巴黎市立近代美术馆、纽约的摄影国际中心(ICP)办过回顾展。
在18岁的时候,马克•吕布就有离家出走的念头,马克•吕布告诉自己应该去冒险,到山里去玩儿。因为马克•吕布从生下来就很害羞,弟弟和哥哥们都很聪明,善于和人打交道,而马克•吕布却连和女孩子说话都不敢。
当内心世界无法被表达的时候,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和安静的拍摄便成了马克•吕布可以应对人生的惟一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吕布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者。60多年来,他一直不停地行走于各种不同的地方,用镜头将一切被他眼睛捕获,同时又打动他的瞬间都记录在了最原始的银盐胶片中。
最初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工作之余去了很多里昂附近美丽的山,他发现在旅途中自己几乎没有办法和陌生人进行任何交流。于是他决定放弃稳定的建筑师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摄影中。开始的几年,他为一家公司进行拍摄,不久便发现,即便和一同工作的摄影师也无法沟通,大家日常谈论的都是相关器材和技术的话题,而他对此毫无兴趣。于是他离开了那家公司,开始做一些时间较长的旅行。
在马克•吕布30岁的时候,在摄影上才刚刚起步。初次来到巴黎,遇到了卡特•布列松。在还没有进行任何讨论之前,他就说服马克•吕布使用一个旧取景器,它有颠倒画面的奇异的特性。于是,马克•吕布带着一盒胶卷来到了巴黎艾菲尔铁塔,拍摄下了一个正在给艾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感觉是在半空中轻盈飘移的舞蹈者,根本不像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轻巧的歌舞剧。于是,这张照片成为了他在《生活》发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了他在那之后进入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
一次旅行,马克•吕布在加尔各答结识了一位认识周恩来的人,于是,1957年1月,他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为期5个月的长途旅行,由此也开始了他和这个国家的不解之缘。马克•吕布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地方,虽然他不会说中文,而且当时外国人是不允许和中国人随便说话的,但是马克•吕布非常喜欢以那种方式和角度观察这里。
现在,马克•吕布已经先后2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观察和记录了在这里发生的许多历史大事,用无声的照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他相继出版了《中国的三面旗帜》、《中国40年摄影集》、《明日上海》等摄影集。当回过头来谈到对自己这些摄影作品的看法时,马克•吕布这样说道:“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更无法为中国历史变迁提供见证。”“而我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很多别人所不关注的细节,我觉得那很重要,上帝是存在于细节中的。那些细节和摄影本身都是源于生活的。”
马克•吕布的主要作品有《日本妇女》、《加纳》、《北越:面孔》、《中国印象》、《火车和车站》等。这些作品并不一定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到世界各国旅行期间,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特别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他不但用黑白材料拍摄新闻报道摄影,也用彩色材料拍摄,而他的这些彩色作品不但构图精彩,而且色彩优雅、细微。
策展人:尚陆
尚陆,法国摄影评论家,收藏家, 策展人。现居上海。向世界推广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在上海开设比极影像画廊,在2010年获得《摄影之友》年度画廊主称号。
尚陆出生于越南西贡,在法国长大。先后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巴黎第四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于2002年移居中国,居住在上海。
尚陆曾在中国、法国、缅甸、柬埔寨、意大利、比利时等地策划过摄影展览。
主要策划展览
2006年
上海美术馆吴家林摄影个展
克劳迪•斯鲁本Sluban《东至东》摄影展
连州摄影节展:罗伯特•凡德休斯特《上海1990年》和许培武的《南沙最后一只蜥蜴》
2007年
广东美术馆展
上海亦安画廊展克劳迪•斯鲁本Sluban《别处, 波罗的海》
平遥摄影节展
巴黎VU’画廊《80+80摄影+平面设计》
王刚《彝人》
托马斯•富思Thomas Fusser《边界:耶路撒冷》
吉拉尔Thierry Girard《真实过渡之旅》
罗伯特•凡德休斯特“山西人家”
2008年
柬埔寨金边摄影节(王刚)
上海雕塑空间红坊(Catherine Cameron卡萨瑞纳•卡梅隆)
2009年
比利时Europalia欧洲 艺术节王刚“内像”个展
大理影会国际策展人6人展:Francis Latreille(法),Brent Stirton(南非) Claudine Doury(法) , Alain Buu(法), Manit Sriwanichpoom(泰国), Eric Mannaerts(比利时)
法国瓮福勒摄影节(王刚,颜长江)
2010年
3月马克•吕布在中国回顾展:上海美术馆
4月马克•吕布在中国回顾展:北京中央美院美术馆
5月马克•吕布在中国回顾展:香港大会堂
6月马克•吕布在中国回顾展:澳门艺术博物馆
7月马克•吕布在中国回顾展:西安美术馆
9月马克•吕布在中国回顾展:武汉美术馆
2011年
3月缅甸仰光国际摄影节“与杰出的女人相遇” 肖全个展
4月马克•吕布在中国回顾展:成都国际摄影艺术基地
4月北京草场地摄影季 “上海的女人” 吉拉尔个展- 意大利亚历山大利亚摄影双年展中国5摄影家联展(卢广,王福春,王刚,颜长江,周明)
7月马克•吕布在中国回顾展:大连艺术展览馆
讲座主讲:肖全
中国人像摄影家,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现任《街道》杂志摄影记者。
一、个人作品
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这一代”的拍摄工作,辗转各地十余年完成图片部分后,又加以文字叙述,于1996年完成并出版曾被《现代摄影》杂志作为优秀青年摄影家推出。1991年出版《天堂之鸟》三毛摄影专集。同年底在台湾举办个人影展。1992年在瑞士举办个展,1993年在法国参加摄影联展。1994年为张艺谋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担任图片摄影。1995年为杨丽萍电影《太阳鸟》担任图片摄影。1997年出版《我们这一代》。2000年出版《我镜头下的美丽女人》。2004参加《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
二、个人履历
肖全在摄影圈内外的知名度,靠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大型摄影集,这本出版于1996年的画册几乎囊括了1980、1990年代文学艺术界风云一时的各色知名人物,其中有张艺谋、陈凯歌、姜文、何训田、谭盾、北岛、王安忆、史铁生、陈村、崔健等人。为了拍摄这本画册,肖全走南闯北,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告完成。肖全也因此有了“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的美誉
肖全历经十余年拍摄完成的《我们这一代》,是对中国50-60年代出生的知名文化艺术界人士进行影像建档。这些年来,他遍访散落在中国各地的艺术家、文学家,在他的笔记本上排列着以自己的标准选择出的长长的名单,并且随着时间和工作的进行,这个名单还在不断地变化和丰富。肖全怀着对同代人命运的关怀,怀着对人本身的同情和热爱,象一道和煦的阳光轻柔地穿过这一代人的生活,用他手中的相机为每一位被访者投射下一幅温存的造像。而他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以及他与这一代人广泛密切的交往,也使得他的照片集超越了个人行为的层次,而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影像工程。肖全,用他的温情和执着,见证了这一代人的生存,折射出了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彷徨与坚持,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对生命的永恒关怀。
三、个人影展
“心动——肖全镜头下的杨丽萍”摄影作品于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金秋十月第一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升国旗仪式,庆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