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景观,时代的遗产--鲁晓波
录入时间: 2012-02-27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都在四千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如果说,青藏高原被称为第三极主要是指地理海拔高度的话,摄影家冯建国试图从精神的角度来探索青藏高原的另一种极限,即在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文化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时代的精神面貌。冯建国通过他最为擅长的大画幅黑白摄影,以单纯的白色背景,抽象的黑白影调,高清晰度的细节和质感来展现出在当下开放和发展的环境中,青藏高原百姓独特的精神景观和顽强的生命力量。
肖像画和肖像摄影都富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中国古代肖像画的传统称谓就有“写真”或“传神”的说法,通过以形写神,追求形神兼备。西方在十五世纪随着文艺复兴人文思潮的兴起,肯定和尊重人的价值,肖像画随之出现,到了十七世纪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描绘普通人的肖像画成为绘画中重要的题材样式。摄影术发明于1839年,在摄影的黎明期,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曝光时间从十几分钟缩短到十几秒,摄影家开始关注人类自身,肖像摄影在全球广泛流行。从早期英国摄影家卡梅伦•茱莉亚•玛格丽特(Cameron Julia Margarret,1815-1879)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温情描写,到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对日耳曼一个民族群像的执着描绘,以及当代美国摄影家理查德•埃韦顿(Richard Avedon,1923-2004)深入到美国西部,对普通百姓的非常率真而又富有个性的人物表现,无不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时代的影像遗产。
冯建国从1996年开始,扛着一台沉重的8×10大画幅相机,深入到中国西部,沿着古丝绸之路去探索人与自然的一种原始的风貌和文明的遗风,汇集发表了《西部旅路》系列作品。从1999年开始,他又利用寒暑假,先后十次深入到青藏高原,从拍摄高原的自然景观、人与自然的人文景观,到宗教寺庙的文化景观、藏族肖像系列的精神景观,他深入到青藏高原的不同地区,参加过许多宗教的仪式和法会,寺庙的建筑和壁画的项目拍摄,还多次同当地老百姓一起转过神山、圣湖,他不断地深入思考和探索,一个民族在“世界屋脊”之上的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内涵和根源所在,最终他选择这种更为单纯的肖像摄影,以求达到一种“大道至简”和“直指人心”的精神景观的艺术表现的境界。
冯建国不仅是一位勤勉的摄影家,还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摄影教师。十多年前,他第一个把国外学院派的“大画幅摄影”教程带回国内,还把高品质黑白摄影技法和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的“区域系统”( Zone System)理论积极的传播给国内摄影界。2005年他又同爱普生公司合作,在北京和上海同时展出了用艺术微喷工艺制作的博物馆收藏级黑白作品。他以自己的作品作为教学的范本,理论联系实际,值得称道。可以相信,这些体现青藏高原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之中的藏族百姓肖像,一定会成为我们人类共同的一笔精神文化财产和时代的真切的写照。
策展人: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广州影像三年展2025即将启幕,本次展览以“感知生态学”为主题,探索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