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罗一平)
录入时间: 2012-02-24
文 / 罗一平
21世纪,世界文化营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语境,在这个多元的文化形态中,对当代广东中国画进行一次严肃的整合与呈现,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而本展览的严肃性主要是基于这两点: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所参与画家与百余年来岭南中国画的语言变革是否存在着一脉承接的关系。就画学传统、地缘因素而言,20世纪上半叶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核心的岭南画派主导着以广州为文化中心的岭南画坛。毫无疑问,岭南画派的艺术革新观念以及画学传统影响了20世纪至今的岭南画坛,这尤其体现在当代画家对岭南画派艺术革新精神这一核心内容的承接。其次,从社会的角度出发,参与画家与艺术主流问题的交涉中在推动岭南中国画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与意义。这体现在艺术家坚定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以及问题意识和自我意识。这两点成为厘定参与画家的依据。我相信,通过广东美术馆这一展览的成功举办,提供给观众一个可供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以认识和了解当代岭南中国画自身的阵营和力量,以及生命和活力。
“大家·当代岭南中国画双年展”汇集了岭南16位艺术大家:陈金章、杨之光、梁世雄、尚涛、林丰俗、林墉、周彦生、陈振国、陈永锵、庄小尖、陈新华、方楚雄、许钦松、李伟铭、王璜生、李劲堃,可以说,这几代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岭南中国画发展所绕不开的人物,同事围绕他们可以延伸出很多艺术主流话题。从艺术经历、求学背景、个人化的历史体验等方面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画家的历史体验有着一致性,有着共同的历史体验。可以说他们是新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几代画家。这几代人是历经中国画语言几经变革的亲历者。随着语言、语境、观念的几经变化,中国画的现代化之路俨然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移植、变异,更多的是来自一种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生存策略。艺术家对艺术、审美有了一种新的要求,从而以一种新的形态以调整、切合艺术内在的规定性。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画的变革和拓展,一方面离不开艺术家对社会、文化独特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在20世纪画家群众,无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以诠释自我,以及实证人的主体性价值。另一方面,20世纪历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有着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参照、借鉴他者文化以重构自身文化的现世价值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现代艺术视觉观念的渗入,这在中国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参展画家不仅仅在笔墨图式方面拓展了传统,而且在图像与现代精神方面的融合也有新的发展。
陈金章放眼祖国壮丽山河,以严密、周到而富有格调的笔墨语言塑造着他那“人格化”的山水之境,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杨之光的水墨人物画将笔墨、趣味、造型三者和谐统一,把东方的“写意”与西洋的“写实”两者有机地切合起来,形成了兼具东方诗意和现代韵味的水墨人物画。梁世雄以“人物画”的方式,即拟人化的方式刻画心中的山水形象,苍润、华滋而具有生命张力的山水境界。尚涛以厚重拙朴的审美驾驭碑学线条,构建出具有古朴、沉实、壮阔之美又具强烈的现代构成意味的大写意境界。而从人文出发、探究人与其所扎根的土地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了林丰俗笔下充满人情味、诗意之美的田园山水。林墉的作品秉承了他一向敏锐而具前瞻性的视野,以及恣意挥洒的笔墨触觉,每一幅画都透露出独一无二的气质。周彦生立足宋画传统,工则极致,写则随意,在张弛之间探索传统题材的可发掘性。陈振国以他冷静而沉重的笔调塑造着一位位壮硕而丰美,但不乏明丽、鲜活之感的仕女形象,阐述着对自然、人与土地、生命的关注。陈永锵则具有深沉的乡土情结,红棉、鲤鱼等等岭南风物在其笔下生动再现,行笔用墨之间可读出炽热的感情。以多种艺术形式为灵感来源,但却出落为纯粹的传统意味,是庄小尖的作品所给予观者的启示。陈新华一反传统绘画谱系,一笔一划地用最传统的方法,在宣纸上营造起一个个万花筒般繁华、宏大的世界。方楚雄兼工带写一路技法已在当代艺坛上颇具影响,对于动物题材的把握自然而不落俗套,笔墨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醇厚。许钦松探求宏大观感、以简练的笔触组试图唤起一种远古的思绪,扩充了山水画的表现目的。李伟铭不拘一格,游弋在绘画与思考之间,大气洒脱的背后隐含着其对诸多问题的思索。王璜生以现代气息统率全局,墨彩点染与勾勒层层推进,营造出繁华而又典雅的境界。李劲堃直入宋元,融入外来传统,通过对东西方绘画灵魂的嫁接,放眼当下以严谨的法则构筑出一幅幅不凡的景象。
一百余年来,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化转型是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紧密牵系的,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情境中面临着各种际遇和挑战。对人的主体性价值、艺术创作的语言探索以及创作的方法论问题作系统的知识疏理与反思,这是当代画家面临的前沿性的与时代性的问题。而重新整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种种资源,表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并由此重建一种艺术的、情感的、人文的价值观,即以人的诗意的存在为核心的价值观,这是当代岭国画家艺术追求中某种共同的属性。对于当代人普遍以技术理性和实用理性为本体的存在意识来说,这种价值观无疑带有拯救性意义。艺术家独立自主地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比较、参照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广州影像三年展2025即将启幕,本次展览以“感知生态学”为主题,探索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