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作者介绍

录入时间: 2012-02-15

    李铁夫(1869—1952),原名李玉田。广东鹤山人,1885年赴美洲留学,曾在阿灵顿美术学校、纽约艺术大学、纽约艺术学生联合会及国际艺术设计院学习、研究油画。1905~1925年间曾随美国画家W.M.蔡斯和J.S.沙金学习油画。1930年回国后,暂居香港从事水彩画和水墨画的创作。1950年由港回穗,任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人民艺术学院名誉教授。1952年,李铁夫病逝于广州。

    李铁夫长于绘画肖像和静物,其肖像画具有19世纪欧洲学院派风格,背景深暗,色彩沉着含蓄,注重人物性格及心理刻画。

    高剑父(1879—1951),名伦,字剑父,广东番禺人。早年师事居廉,1906年游学日本,1908年回国后主持广东同盟会,并在广州起义中任联军总司令。辛亥革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创办春睡画院。后曾任广东省立工业学校、广州市立艺专、南中美术院校长,中山大学、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东美术会会长。1951年于澳门辞世。

    高剑父是近代我国最早尝试融合中西和东洋画法的先驱。他大胆的融合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西洋、日本画法,注重写生。他的绘画追求透视、明暗、光线、空间的表现,尤其重视水墨和色彩的渲染,创造出一种奔放雄劲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在近代中国画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树人(1884年—1948年)原名政,别号葭外渔子,晚号安定老人。广东番禺化龙镇人,与高剑父、高奇峰并称为“二高一陈”,同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早年师事著名画家居廉,后留学日本毕业于西京美术学校和东京立教大学。并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曾任国民党本部党务部部长、广东省政务厅厅长,后在香港的《广东日报》《有所谓报》《时事画报》任主笔。1948年在广州逝世。

    陈树人提倡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兼擅花鸟画及山水写生,其花卉翎毛,既受居廉状物精微、设色鲜丽画风的影响,又注重节奏感的表现。

    高奇峰(1889—1933),名嵡,字奇峰,广东番禺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自幼在兄长高剑父的指导下研习绘画。1907年随高剑父赴日本,从师于日本画家田中赖璋。1910年回国后,在中学任教,民国初年,同高剑父等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和审美书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后被袁世凯通缉,再次东渡日本。1918年受广东工业学校之聘,任职于该校的美术制版科主任。1925年任岭南大学名誉教授,并在广州开设美学馆。1933年逝世。

    高奇峰作品以翎毛、走兽、花卉最为擅长,尤擅画鹰、狮和虎,亦能山水、人物,用笔能粗能细,能工能写。其工者用笔细致入微,写者则水墨淋漓,笔力豪放。在艺术上写生最为突出,善用色彩和水墨渲染,画风工整而刚劲、真实而诗意昂然。

    杨善深(1913—2004),字柳斋,广东台山人。1935年留学日本,在京都堂本美术专科学校攻读美术,1938年回国,1940年赴新加坡、南洋举办画展。1941年与高剑父、冯康侯等人在澳门成立“协社”。1945年与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关山月、黎葛民五人在广州成立“今社”。1949年定居香港。1970年于香港成立春风画会,传授画艺,后至世界各地旅游写生。2004年,逝世于香港。

    杨善深创作中西兼取,注重写生,在继承“岭南画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另辟途径,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作品构思新颖,笔墨凝练,巧拙互用,雄放而不失秀雅,以花鸟、走兽见长,人物、山水亦自具特色。

    黎雄才(1910-2001),广东肇庆高要人。1926年拜高剑父为师,翌年入高剑父的春睡画院学习,并一度在广州烈风美术学校兼习素描。1932年,得到高剑父资助,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日本画。1935年毕业归国,任教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1939年任教于肇庆第七中学。1943年,受聘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副教授。1948年任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兼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

    黎雄才善于以单纯的墨色制造多层面的山水绘画效果,尤其是以焦墨渴笔写生独胜,风格老辣而雄劲。其青绿山水特点鲜明地改变了过去传统设色山水的半面处理法,把难度很高的渐次渲染法应用到传统中国画的画面上来,评论界将它命名为“黎家山水”。

    冯钢百( 1883-1984),别名百练,号均石,广东新会人。1905年赴墨西哥,后入墨西哥国立美术学院习画。1911年毕业,以成绩优异被美国驻墨国领事保荐赴美国深造,先后入旧金山卜忌利美术学院、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又入纽约第九街学生美术研究院研究肖像画。1921年,冯钢百回国,与画家胡根天筹办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4年,冯钢百离广州赴上海艺专任教。1938年往香港,卖画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冯钢百返回广州,历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副馆长、省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1984年在广州逝世。

    冯钢百毕生致力油画创作,并以肖像为主,作画笔触纯朴,着意于捕捉色彩在光线的变化下,作用于造型所生产的效果, 因而色彩真实,形象饱满生动,景物自然,情景交融,富有艺术魅力。

    余本(1905—1995)别名余建本,广东台山人。1928年考入加拿大盛尼美术学校,1931年毕业于多伦多省立安德里奥艺术学院,1935年回到香港,与徐悲鸿、李铁夫、黄少陵等去广西写生。1956年9月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外知识分子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举家回国定居。历任广东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1995年,逝世于广州。

    余本不单纯忠于表现对象,更注重表现心中的境界。他的画作属于创作型,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既表现生活真实,又富于浪漫色彩,并具有浓厚的民族气质和高度的技巧。

    方人定(1901-1975),原名士钦,广东中山市沙溪人。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及广东法官学校高等研究部毕业,后专攻美术。1923年入春睡画院,师从高剑父习画。1929年作品参加比利时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同年留学日本,193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研究部。回国后专习国画人物,1938年赴美游历,1941年与李抚虹等在香港成立“再造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部教授、广东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政协常委等。

    方人定以人物著称,兼工花鸟、走兽、山水。他的人物画,坚持表现现实,表现人生,反映人民疾苦,表达民族精神,在技法上则博采众长,融会中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样式。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被誉为中国象征主义“第一诗人”和“中国雕塑界之泰斗”。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1925年初,他应刘海粟邀请,回国执教。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后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19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后移居美国,直至去世。

    李金发钟情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米开兰奇罗式的强调写实、讲究力度的风格,作品造型严谨写实,笔触细腻逼真,强调一种纪念碑式庄严、肃寞的效果。


    方君璧(1898-1986),福建闽侯人。1912年赴法国留学,1920年作为第一个中国女生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1925年回国在广东大学执教,其艺术极为岭南艺术界所推重,国民政府曾以巨金购得她的作品,挂于中山纪念堂。1926年方君璧重游法国,在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校长勃纳尔画室进修两年。1949年赴法国,后移居美国。

    方君璧的人物肖像画不拘泥于写实,不求面面俱到,重视人物表情、心绪和精神的表现。风景画则既有西洋的明暗法与焦点透视,又参以中国画的意境,在写实与写意的结合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

    谭华牧(1895-1976)广东台山人。1919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1924年毕业。回国初期,曾与留日同学何三峰、陈士洁在广州创办私立“主潮美术学校”。历任上海艺术大学西画系主任兼教授、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教务主任兼西画系主任,广州沦陷后流亡澳门。抗战胜利后,任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科教授,1940年代末期重赴澳门从事美术活动,曾任澳门美术研究会名誉副会长。1956年返回广州定居,同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1959年开始成为在编广东画院画家。1976年在广州逝世。

    谭华牧留日时期受教于日本著名画家藤岛武二,绘画题材以南国风景和农村生活为主,风格介乎后期印象派与野兽派之间,并在不断写生的基础上,发展了个人独特的稚拙风格,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林达川(1912—1985),广东新会人,著名油画家。1930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5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48年加入日本著名美术团体“一水会”,同年加入东京新构造社。1951年加入日本美术家联盟,是当时唯一的中国籍画家。1953年归国,同年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1983年受聘为浙江省油画研究会顾问。

    林达川是国内将印象派的色彩和东方书写意味结合得最好的画家之一,他将绘画的语言归纳为充满情绪的点线秩序,以实写虚、无中生有,将西方的点彩技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铸就了中国早期印象派风格的经典意义。

    司徒乔(1902—1958),广东开平人。1924-1926年在北平燕京大学神学院学习。1928年赴法留学,1930年赴美,以给华人餐馆绘壁画谋生。翌年回国任教于岭南大学。1934-1936年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1942年到重庆,1943年赴西北在乌鲁木齐组织“天山画会”,1945年在重庆举办新疆写生画展。后赴美国养病。1950年回国。1952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8年,逝世于北京。

    司徒乔的留学经历并未将他塑造成一个华丽的趋步于时尚的前卫表演者,反而凝练了对于汲取西方写实手法的方法论思考,他把画家的人道主义使命与一个挣扎于生死线的悲情时代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以写实、纪实的方法生发出当时艺术的最强音,无论是瑰丽景致,抑或是难民肖像和主题宣传画,都兼具流动、沉切的情韵和意志力。

    赵兽(1912—2003)原名赵伟雄,广东省高要县人。1927年考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后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1年毕业于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图案画系。1933年赴日本学画,入川端画学校、日本大学艺术科、前卫洋画研究所学习。1935年归国,任教于广州培英中学、东莞明生中学、香港东莞联合中学。1939年任职于广东省政府编辑室,1940年任教于广东战时艺术馆,1950年任广州市劳动局干部,1958年起在广州市郊磨刀坑国营综合农场务农。晚年分别于1991年、1993年举办个展,得到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赵兽的现代主义创作穿透意识形态的藩篱,持续了将近大半个世纪,从1930年代在日本转译的超现实主义,在文革中又将这种隐晦语言磨砺成现实批判的利器,最后还历经1990年代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喧嚣鼎沸,这些作品因此也见证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程。

    符罗飞(1896—1971)原名福,广东省文昌县人。192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0年考入意大利奈波利皇家美术大学研究院绘画系。1935年应邀参加威尼斯国际艺术赛会并获奖,1938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军管会文化组军代表、广州市政协委员、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

    符罗飞在艺术上从不因袭中国或西洋的传统技法,而是从所表现的物象出发,融汇中西、提炼西洋画法的精髓,落笔大胆泼辣、豪放雄奇,因之表现是浑沉,生动的,画风是新颖独特的。

    萧淑芳(1911—)广东中山张家边濠头乡人。早年随名画家汪慎之等学中国画,1926年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西画。1929年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从徐悲鸿学素描和油画。1937年到瑞士、法国和英国学习木刻、雕塑和油画。1947年起,历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兼职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萧淑芳的作品色彩绚丽,却毫无粉饰,融融然于素雅;她笔下的形象,富有勃勃生机,却毫不娇饰,仪态端庄自然。腴丽多彩而淡雅,绰约多姿而质朴,于淡雅质朴中流露着天真。

    梁锡鸿(1912—1982),广东省中山县大黄圃人。1927年至1930年先后就读于广州市立美专、上海美专研究科、中华艺术大学。1933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大学艺术科。1934年在东京与部分留日画家赵兽、方人定、李东平等,组织“中国独立美术协会”。1935年回国,后在广州从事《独立美术月刊》《美术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先后于香港岭英中学、广州市立艺专、华南文学艺术学院、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任教。

    梁锡鸿的作品以风景写生为主,体现出一个醉心于现代艺术理想却颠踬于坎坷人生的边缘知识分子的寄情与喟叹。作品中绘画风格的游移摆耐人寻味,时而峻整的苏式写生手法,时而淋漓的水墨韵味,时而乡情浓厚,时而梦回野兽派,纸面上一幕幕的风景为我们展现了艺术家内心的隐曲和诉求。

    王少陵(1909—1989),出生于广东台山,1913年移居香港。1931年习西画,,1938年赴美国三藩市加州美术专科学校进修, 1943年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美术。1944年任纽约华侨学校校长,1945年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1947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66年受聘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之“美国水彩画二百年暨美国水彩画协会成立一百周年联展”评审委员。1989年于美国纽约市辞世。

    王少陵的绘画作品多为油画及水彩画,喜画风景及人物,风格写实,运笔大胆,气势雄浑自然,作风阔大雄奇。并且具有严整的构图,纯正的线条,和谐的色调和沉郁的笔触,色彩既斑斓又和谐,富有生命力。

    王济远(1893—1975),祖籍安徽,出生于江苏。1919年加入由刘海粟在上海创办的著名西画团体“天马会”,曾担任上海美专教授及绘画研究所主任等。1926年赴东京及巴黎考察美术。1941年起定居美国,并创办华美画学院,传授中国画艺及书法。1975年1月逝世于美国纽约。

    王济远早年从事水彩画的创作,研习油画以后,作品仍然带有水彩画用色较薄的特点。经过欧洲旅行,他注重技法分析以及对象的体面构成,画面变得浓重厚实,笔触更显流畅、粗犷。

    关良(1900—1986)广东番禺人。1917年赴日本学习油画,先后入川端研究所 、太平洋画会学习美术。归国后,任教于上海神州女学。后相继担任上海师范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职,同时为郭沫若主编的《创造》杂志画插图和封面设计。1925年,任教于上海艺术大学。1926年赴广州,任教于广州美术学校、中山大学附中。1937年到昆明任教于国立艺专,后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关良作品用笔极简,质朴平易,极富笔趣,不拘泥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人物情态天真而幽默。

    丁衍庸(1902—1978)广东茂名人。1918年中学毕业后获公费赴日留学,翌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1925 年毕业返国,任立达学院美术科、神州女子学校艺术科西画教授。同时与蔡元培、陈抱一创办中华艺术大学,任教务长、教育系主任,并负责西画科。1928年返广州,任博物馆艺术部主任、美术学校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任教于重庆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任广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移居香港,改名丁鸿,先后任教于德明书院、珠海、香江、诸圣堂等校。

    丁衍庸擅长西画,油画作品功力深厚,人体素描基础深厚,宗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作品色彩绚艳,线条简练。他兼善中国画,花鸟画撷取朱耷、徐渭、金农的特点。画面新颖、活跃、纯真、自成一格;山水画笔触明快豪放,布局革新,留白巧妙,意境深远;人物画也饶有情趣。书法工草书,笔势奔驰。

    王道源(1896—1960),湖南常德人,长沙第一工业学校毕业,1914年官费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23年任教于南京美专,1924年任教于上海东方艺专,1925年创办上海艺术大学,1930年创办上海艺专。抗战期间在上海、香港、澳门等地从事对日谍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教授。1960年12月猝逝于湖北沙洋劳改农场。

    王道源以其轻松俊逸的印象派画风颇受好评,更因其落拓不羁、幽默浪漫的人格魅力被视为中国现代艺术家中的“逸品”。

    郑锦(1883—1959)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3岁时,赴日本入读当地华侨子弟学校,受教于梁启超。1914年毕业于日本西京艺术大学,回国任职于北京临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并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大学美术教授。1917年,受命筹办国立北平美术学校。该校正式成立后,被任命为校长。后又兼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及古物陈列所文华殿主任。1940年中山沦陷,郑锦避居澳门,晚年专心作画,不问世事。1959年病逝于澳门。

    郑锦的绘画作品极其写实,对于物象的形体细节无不刻画入微。在表现手法上,其渲染功夫十分到家,虽极富日本画风味,但以纯中国画笔法描画,这种融合中日绘画手法于一身的技巧,使画中传释出独特的、难以言传的美感。

    杨荫芳(1902—1990),中山石岐南门人。1929年考入日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曾任广州市文史馆研究员,画家。

    杨荫芳的作品感情深厚凝重,赋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体现了民族传统画法与西洋画法的融合与升华。

    沙耆(1914—2005),浙江省鄞县人,1920年入上海昌明艺专学画,1932年入上海美专,1934年到南京中央大学以旁听生资格学习绘画。1937年,沙耆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939年毕业后继续在布鲁塞尔从事艺术创作,其作品曾与毕加索等著名画家一起参加“阿特利亚蒙展览会”。1946年10月,沙耆回国。后历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沙耆早年从古典写实开始,而后深受印象派、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影响。虽然身处病状之中,但其画面结构却秩序井然,大的纯鲜色彩团块,红色与绿色,黑与白,幽深的蓝色,相互交织,相互匀停;他的油画用笔粗放,但并不狂野,一笔一笔扎实沉稳,从不含糊。

    徐坚白(1925—)祖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山东济南,1941年入重庆国立艺专西画系,毕业于林凤眠画室,1947年赴美国柴纳累斯学院及芝加哥艺术学院留学,1949年后历任中南美专油画系讲师、中南美专油画系讲师、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广东油画会会长、广州美院油画系主任等职。1996年移居美国。

    徐坚白是中国硕果仅存的上世纪最早接受西方美术训练的女油画家。她成功地将西洋艺术工具和手段,转化为本色中国内容的追求与创新,从而使她的油画作品兼具坚实、沉厚的美学品格与浓郁的东方神韵,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魅力和高雅朴素的审美品格。

    何三峰(?-1949)原名善之,广东台山人。1919年9月入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从藤岛武二习画。1924年6月毕业。回国后在广州与留日同学谭华牧等开办主潮美术学校,1926年与胡根天开办东山美术学校,并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任教。1929年开办烈风美术学校, 1946年起在广州私立四邑华侨中学美术科任教。1949年在广州逝世。

    何三峰早年的画风倾向于法国的印象派,其人物学习雷诺阿,风景则近毕沙罗。

    胡善馀(1909-1993),广东开平人。1929年进入国立杭州艺专,跟随林风眠老师学画。因在学成绩表现优越,于1932年便随即转往法国留学,并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并先后于当地画室习画。1935年返国后,先后于国立重庆师范学校,国立艺专。抗战胜利后,国立艺专迁回杭州,之后历任杭州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美协顾问。

    胡善馀侧重于表现色调的整体效果,而不着力于线条的表现,变化细微、色调协调统一,让人感到典雅蕴藉,在平稳中别出新意,寄寓着不一般的美感,有一种含蓄内在的魅力。

    阮云光(1900—1991),原名文光,出生于中山沙溪圣狮乡。1920年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美术科,1925年入“春睡画院”拜高剑父学画,1926年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代,曾任教于沙溪龙山中学。1935年赴日本求学,1959年迁居香港,在香港珠海书院教授中国画,并坚持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研究,直至终老。

    在阮云光的画中,可见其日本式的素描及对图案学习的功底,在传承“二高”的风貌之余又将目光投向日本大正时期渡边晨亩的画风,显示出画家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他不少作品中,都有相当日本化的花鸟图出现,用色华丽而细腻,笔法潇洒落拓,甚至可以说是东洋风格化了的中国画。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