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作者简介

录入时间: 2011-06-28

    杨秋人(1907-1983),广西人。192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0年转学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31年毕业于上海艺专研究科 。1929年在上海参加组织“——艺社”,1932年加入决澜社;四十年代曾先后任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历任华南文艺学院教务主任、美术部教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秋人自小便具有进步青年所特有的狂放、突进与不拘陈规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影射到他的艺术历程中。从小便以画笔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笔尖的挥毫直指腐懦的社会现实。他画过列宁肖像,画过毛泽东巨象,画过普通劳动者,也画过现代主义色彩简练激昂的作品。在倪贻德的影响下,杨秋人于三十年代初加入当时的现代主义绘画社团——决澜社,投身于激情绽放的纯粹的形色线空间中,希望能开拓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境界。

    然而中国残酷的现实境况并不能被乌托邦式的绘画激情所遮蔽,杨秋人很快便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抗战创作中去。从桂林到香港,杨秋人在辗转的炮火中陆续创作出《缝征衣》、《护理》、《出征》等一批爱国救亡的美术作品。此外,他还积极从事组织的宣传工作,参与各种剧团、电影的设计、撰写、策划等工作,同时在美术教育也异常用心,担当起一个进步爱国青年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竭尽所能为民主和革命事业作出贡献。


杨秋人艺术年表

1907年 1岁
    10月7日 出生于广西平乐,原名杨剑秋,又名杨工白。

1913年 7岁
    入蒙塾读书,读过四书五经。自幼爱好绘画。

1917年 11岁
    随家迁居梧州。曾从一赋闲寄居家中的父亲友人就读。

1921年 15岁
    粤桂军阀混战,为避战乱,举家迁居广州。入读位于文德路的佉庐英文学校。因家庭经济困难,不久辍学。常到文德路省图书馆阅览,并参观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举办的展览会。

1923年 17岁
    开始接触社会主义学说。在新中国通讯社担任临时采编,年底返梧州,入《南华晨报》任助理编辑。

1924年 18岁
    入读梧州苍梧中学。

1925年 19岁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任学生会、学联会、学工联合会执委,。在宣传工作中绘制列宁像,绘制石印宣传画与标语等。

1926年 20岁
    被推选为广西省学联执委会总务委员,并担任《广西学生日报》总编辑。春,因在苍梧中学领导择师运动被开除学籍。年底赴桂林组织建团工作,任团桂林地区特派员。为《苍梧青年》杂志绘制封面。

1927年 21岁
    在桂林任地方共青团委书记,为逃避国民党“清党”抓捕,迁匿乡间。

1928年 22岁
    4月间,与阳太阳逃往香港,5月初转往上海。9月,在南京路参加国际青年节期间示威运动,被公共租界巡捕房拘押20余天。秋,任上海法南区共青团区委委员。

1929年 23岁
    春,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读,从谭华牧学习素描。赴杭州写生。与美专同学吴永刚、施春瘦、阳太阳、徐渠等人组织“一一艺社”,定期公布作品,社内提出“普罗列塔利亚艺术”的口号。 参加陈抱一发起的晞阳画会筹备会。

1930年 24岁
    年初,入白鹅画会习画。秋,转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随陈抱一学习,到苏州写生。《和平神》、《晨》、《雪夜》、《自画像》等作品参加上海艺专展览会。11月,上海艺专师生旅行杭州西湖写生。12月,作品参加上海艺专成绩展览会,王道源、陈抱一、关紫兰、倪贻德等人同时参展。

1931年 25岁
    春,在西湖写生。4月,《虹口所见》、《反帝示威》、《风景》等作品参加在上海艺专举办的晨光艺术会第五届展览。6月,作品参加上海艺专绘画展览会。秋,赴南京写生。9月23日,决澜社第一次会务会议在上海梅园酒楼举办。冬,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同年,与阳太阳、曾志良等上海艺专毕业生组织二〇春画会,《人体》、《风景》等作品刊于次年出版的《良友》杂志。

1932年 26岁
    1月6日,在上海参加决澜社第二次会务会议。返粤港写生,并游鼎湖。在香港与陈角枫、阳太阳举办画展。秋,回上海应聘于世界书局,与陈抱一、阳太阳在儿童美术部负责编绘儿童美术读物。作品在《艺术旬刊》、《良友》、《大众》、《时代》、《声色画报》等刊物发表。10月9日,与庞薰琴、王济远、倪贻德、张弦、阳太阳、段平右、周多等在上海中华学艺社举办决澜社第一回画展。《玄武湖》、《避风塘》等作品参展。

1933年 27岁
    与钟羽结婚,10月9日,决澜社第二回画展在上海福开森路世界学院举办,同人在吕班路设立研究所。创作作品《青年》。

1934年 29岁
    患猩红热卧床三个月。10月10日,决澜社第三回画展在上海中德联谊会举办。创作《女像》、《静物》等作品。

1935年 30岁
    世界书局因资金问题撤销儿童美术部,解职后,入上海市博物馆任设计工作。10月19日,决澜社第四回画展在上海中华学艺社举办,《女颜》、《男像》、《女像》、《幼女》、《静物》等作品参加。

1936年 31岁
    决澜社解体。

1937年 32岁
    八一三沪战爆发,上海时期作品均毁于战火。父殁,离沪南返,转道香港港返桂林,参加抗日救亡文化活动。

1938年 33岁
    1月28日,广西全省艺术展览会在桂林美术学院开幕,由国防艺术社、广西版画研究会、广西艺术协会联合举办,杨秋人与盛此君、阳太阳等在西洋画组工作,《缝征衣》等作品参展。4、5月间,在徐悲鸿的倡导下,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在桂林中山公园开办,杨秋人在学期间反对徐任命孙多慈担任绘画组水彩画教员。赴南宁中学任美术教师,暑假后,随校迁往宾阳。9月,与丁衍镛、王道源、何铁华、李仲生、李宝泉、林镛、陈抱一、陈之佛、倪贻德、梁锡鸿、黄广志、阳太阳、凌劲风、叶秋原、叶野青、钱君匋、顾铁符、庞薰琴等人担任《星岛日报》“艺术”副刊特约作家。同年,在国防艺术社美术部主办的《战时艺术》杂志上刊载作品。

1939年 34岁
    春,随学校迁至迁江红水河边合山地区。冬间,钟羽产下一女名白子。学校遭日机轰炸,住室被毁,作品悉数被毁,数日后随校连夜撤退,再迁融县。

1940年 35岁
    暑假后,至桂林中学罗锦分校任教。加入桂林文协。《出征》、《敌机击后》、《拾煤渣的小孩》、《警报》等作品在桂林参展。

1941年 36岁
    皖南事变后赴香港,参加“新美术俱乐部”,作粉画《渔工》等。在香港中国国货陈列所任设计工作。5月28日,在《华商报》“新美术”副刊发表文章《谈美术批评》以及粉画作品《街头母子》、《村女》、《父子矿工》。

1942年 37岁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回到桂林美专任教授,同时在桂林中学任教。带领美专学生至兴安写生。12月,与黄新波、特伟、温涛、盛此君、郁风等在桂林中华圣公会礼拜堂举办“香港的受难”画展。

1943年 38岁
    1月,《风景》(二幅)参加桂林美专成绩展览会。4月,“香港的受难”画展在重庆展出,《流亡》、《血债》、《渔人劫》、《兽兵》、《避风塘》、《两难童》、《户外铁蹄声》、《炮声中》、《路旁所见》、《战后风景》、《义卖》等作品参加展出。同年,《义卖》、《女像》参加广西艺术馆展览会;

1944年 39岁
    4月,协助桂林文协傀儡戏实验剧团和桂林美专傀儡剧团参加西南剧展,剧目为《国王与诗人》(吴荻舟编剧,温涛导演)。带领学生至全州写生。湘桂大撤退时期,离开桂林至梧州,避居乡间,作品再次全部损失。

1945年 40岁
    由苍梧至罗定,任教罗定师范。抗战胜利后,回到广州。冬,在广州市博物馆任研究员,兼此职直至1949年。

1946年
    在广州连新路阳太阳开办的初阳美术学院担任义务教学。年底,与阳太阳、李育中、区永祥、王益论、左军、黄超等人发起“艺术评论社”。

1947年 41岁
    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在南中美专兼课。1月,与冯钢百、胡根天、吴琬、阳太阳、王益论、谭华牧、李研山、赵浩公、罗艮斋、黄般若、卢振寰、黄君璧等人在广州参加黄图画廊美术展览会,《难童》、《失业者》等作品参展。6月,与丁衍镛、王益论、左军、李育中、胡根天、区永祥、陈湘燕、阳太阳、黄超、曾顷、张孟鲁、谭庭荫、谭牧、庞薰琴等人在省立艺专举办“西洋名画欣赏会”;与符罗飞、阳太阳等发起筹办民主画廊,因条件局限未实现;在《国民》半月刊发表文章《论新绘画运动》、《评“香港夜生活”画展》。《女像》参加广东艺专展览会。作品《少女》刊登于《中山日报》之《艺术周刊》;发表文章《评符罗飞画展》。

1948年 42岁
    1月,在广东省立艺专校刊《艺专生活》第二期发表《艺术专家和艺术教育人才的培育》。
    8月,当局操纵校方胁迫教员在《剿共宣言》上签字,马思聪、庞薰琹等教授联名辞职离穗,杨秋人亦辞去教务长职。后为被校方开出的学生在越秀山设画室免费办学。作品《人物》刊登于《大光报(广州版)》;陆续在《大光报》、《建国日报》发表《评刘仑画展》、《欢迎新园丁(评陈佐治画展)》、《笔谈广州文化》、《寒夜随笔》、《谈艺术教育》等文章,在《中山日报》的《艺术周刊》发表文章《介绍西洋画片展》。

1949年 43岁
    应聘任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代符罗飞课。4月,政治环境趋恶劣,暂避香港。在香港加入人间画会的活动。为迎接广州解放,与阳太阳等参加人间画会发起的绘制巨幅毛主席画像工作。11月随运送毛主席画像队伍回到广州。年底,由军管会文艺处派回广东省立艺专及广州市立艺专工作,任两校联合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在香港《华侨日报》发表文章《决澜社小纪》;于《大公报》发表文章《祝第一次文代会》。

1950年 44岁
    年初,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成立,任教务主任、副秘书长和美术部教授。受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当选华南文联常务委员。

1951年 45岁
    改任学院教授兼副秘书长,当选中南文联委员。12月,参加云浮县土改,任土改委员会副秘书长。参加革命历史画创作,《省港大罢工》送北京参加庆祝七一党史展览。

1952年 46岁
    秋收后,调任创作组组长。

1953年 47岁
    受聘任华南人民出版社编委,参加年画编审。4月,调回学院,参加有关院系调拼及学院结束善后工作。秋,各院系调拼到武汉,任中南美专副校长,兼校长办公室主任。

1954年 48岁
    受聘任中南文艺出版社及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画编委。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秋,改兼教务主任。

1955年 49岁
    冬,调往美展会工作,任美工部主任。创作《出勤》,描写土改中青年民兵生活。

1956年 50岁
    到庐山、杭州、苏州、无锡写生。9月,调回校,撤销教务处。协助校长抓全面行政工作,主管建校及迁校工作。《出勤》、《庐山风景》参加“湖北省美展”,《庐山风景》获二等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 51岁
    赴苏联访问。

1958年 52岁
    随校迁回广州,任广州美术学院(原中南美专)副院长,兼任油画系主任。秋,恢复教务处,兼任教务长。偕同师生下乡,展开宣传和辅导群众美术活动,搜集民间工艺美术资料。《桂林风景》参加“广东省美展”,编入《广东美术作品选》;《访苏风景写生》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向革命导师致敬》刊于《南方日报》。

1959年 53岁
    学校改为学院建制,改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赴桂林写生,参加广东省纪念建国十周年美展。《访苏风景写生》出版。

1960年 54岁
    与师生前往海南岛深入生活,作《剑麻山》、《椰林》等,作品《桂林风景》刊于《广东画报》10月号。

1961年 55岁
    10月17日至11月18日,赴朝鲜访问。《漓江晨渡》参加“广东省美展”,刊于《广东美术作品选集》、《油画作品选集》、《羊城晚报》等;《剑麻山》刊于《美术》杂志、《人民日报》等;《椰林》刊于《人民日报》;《列航》刊于《羊城晚报》。

1962年 56岁
    赴湛江、北海、海南岛写生。同年夏赴江西瑞金、兴国、井冈山写生。《漓江晨渡》参加“全国美展”展出;《骑楼下》、《列宁墓前》、《板门店》、《剑麻山》、《初霁》、《椰庄》参加“广东省纪念《讲话》美展”;同年,所作江西革命根据地写生作品参加广东省美协美展;作品《收割剑麻》、《列航》、《第聂伯河》、《板门店》刊于《广东画报》5月号;《漓江晨渡》刊于《美术》第四期;作品《毛泽东同志在叶坪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以及《毛泽东同志在云石山工作和居住过的地方》相继刊于《南方日报》;《朝鲜玉流馆》、《朝鲜千里马钢像》刊
于《羊城晚报》。

1963年 57岁
    陪同日本画家代表团到北京、西安、延安等地访问。偕同师生到中山县深入生活。赴闸坡、博贺等地写生。参加“今日农村”美展。作品《列航》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印行单幅,并在《广东画报》、《人民日报》等发表;作品《柳林》收录于《农村新景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新丰江水电站》刊于《作品》新二卷第一期;《归棹》刊于《南方日报》。

1964年 58岁
    《枣园远客》参加“中南五省(区)美展”和“公社风光”美展,刊于《广东画报》;《访问朝鲜写生》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品《民兵》刊于《羊城晚报》;作品《海滨哨所之晨》刊于《海南时报》;

1965年 59岁
    《枣园远客》、《海滨哨所》参加“全国美展”展出;作品《珠江之秋》刊于《湖南文艺》第2期。

1966年 60岁
    受文革冲击,被下放干校劳动,关入“牛栏”。作品再次遭受损失。

1972年 66岁
    在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原广州美术学院,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广东舞蹈学校合并后更名)任革委会副主任。极力主张分校,复办美术学院。偕同师生赴高州、茂名、电白等地深入生活。任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水电站工地之晨》参加“广东省纪念《讲话》美展”展出。

1977年 71岁
    任广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广东文联、美协广东分会恢复活动,任文联委员、美协理事。

1978年 72岁
    任广州美术学院(复院后)副院长、党委常委、教授。

1979年 73岁
    参加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为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因心脏病发未能出席。

1980年 74岁
    重作《漓江晨渡》,参加广东省油画展。

1981年 75岁
    作《归牧》,参加广东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美展。参加第二届广东省油画展,以及南宁举办的省外广西籍画家作品展。

1983年 77岁
    1月7日病逝于广州,享年77岁。杨秋人遗作展在广东画院展出。
    作品《列航》、《初霁》、《水电站工地之晨》、《漓江晨渡》、《剑麻山》、《归牧》等刊于《画廊》7月号;作品《新丰江水电站》、《晨渡》刊于《美术学报》第五期;香港《美术家》杂志第31期发表杨秋人遗文《忆倪贻德和决澜社》。

1988年
    11月,“杨秋人遗作展”在广州美术学院展出。

2011年6月14日
    6月,“羁绊的激情:杨秋人艺术回顾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