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录入时间: 2011-06-28
本次回顾展是广东美术馆关于决澜社画家群的系列研究专案之一。决澜社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现象,不仅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家对欧美中心的前卫艺术思潮积极回应的早期路径和视角,同时也凸显了现代中国翻云覆雨的政治变局对于艺术家个体命运和心灵的强势作用。从具体的个案入手,我们期待由此引发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关怀和思考,从而深化我们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解读。
1907年出生于广西平乐的杨秋人,19岁时加入中国共青团,在广西学运风潮中初试锋芒。1928年,当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之际,他和广西同乡阳太阳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结缘现代西画。1930年,杨秋人转学于新设立的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在这所崇尚自由创作的学园中,他深受导师陈抱一影响,“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成为他毕生的信条。1932年,杨秋人加入了由留法艺术家庞薰琴和留日艺术家倪贻德领衔的现代美术团体决澜社。以边缘于主流之外的个体画家身份和紧追潮流的现代画风为立足点,这群摩登青年向画坛权威和平庸的学院写实技巧公开挑战。作为毕加索和特朗画风的钦慕者,杨秋人以周遭友朋亲人为模特创作了一批肖像画,摩登都市的声色浮华流溢笔端。决澜社同人对文化世界主义和个性化创作的标榜,接踵于五四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于伸张个体价值的自由主义路径,也嫁接于上海半殖民地的都市消费文化,但随着民族危机的深刻化,国家主义和大众化的话语浪潮席卷全国,这群摩登青年矢志的自由主义路线滑入迷茫,1936年,决澜社无形解散。
抗战爆发之后,杨秋人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抗战宣传工作中,在辗转桂林、香港以至重庆的流亡途中,他创作了大批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尤以1942年至1943年间参加“香港的受难”画展,反映其个人作风及艺术理念的深刻变化。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杨秋人在香港参加了人间画会的活动,与在港艺术家共同创作了毛泽东巨幅肖像的创作,以此迎接一个理想新政权的建立。1940年代开始,先后任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历任华南人民文艺学院教务主任、美术部教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等职。
杨秋人的青春时代,曾是一名挥洒理想激情和个人魅力的时尚先锋;四十年代末期开始,他作为一名赤诚的理想信徒主动融入革命洪流,则成为一位兢兢业业、谨言笃行的教育行政工作者,“横下一条心”(杨秋人语),全心奉公。他所钟情的美术创作不得不借“业余”机缘偶或为之,题材则是多为反映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伟业的风景写生。细心观摩杨氏在新中国时期的各类作品,不难体会作者在调和形式与主题方面的苦心孤诣和挫折尴尬。作为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一名画家,他清醒地调谐和新时代的高度同步性,但同时,他悄然呵护对于独立探索艺术语言的自觉和信念。在他的作品中,明丽澄澈的色彩表现总是能融入整体性的意境抒写,其中的佳构也不乏那个特殊年代油画民族化实验的典范之作。在有幸跨入新中国的诸多现代主义画家中,杨秋人既能断续从事油画创作,其作品也数度入选全国全省美展,这无疑是个令人颇感意外的特例。对于这位甚少流露心迹、沉默寡言的艺术家而言,所幸与所不幸,可能都寄予这批作品之中了。1980年代初期,杨秋人在病衰之年留下的绝笔之作和文稿中,他放开胸怀,向世人坦陈了一名曾经隶属于决澜社的中国艺术家的迷思和追求。
杨秋人在民国时期的创作绝大多数毁于抗战时期,本次回顾展将通过影印复制品、原始文献和现存作品回溯杨秋人的艺术生涯。展览在筹备过程中获得了杨白子女士、梁雅女士、黄元女士和诸多前辈、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忱!
广东美术馆
2011年6月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