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展出作品

录入时间: 2011-04-27

第一部分:人生

    19岁以前,原名司徒传的沙飞一直生活在广州这个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重镇。这个被其开药店的父亲视为“桀骜不驯”的犟孩子,很早就受到各种激进思潮的影响,并显露出一个现代艺术家的潜在气质:对人生苦难的敏感和同情,对自由创造不可遏制的向往;还有热情、幽默与天真。1931年,沙飞在汕头电台当报务员,收入不菲,且已娶妻生子。但沙飞同时还爱上电影和木刻,正徘徊于三岔路口,为何去何从苦恼着。这时,他看到了一份外国画报,一下便被上面的几张好的新闻照片所打动,很快便决定“做一个前进的摄影记者”。由于这个瞬间的决定,中国乃至世界多了一个卓越的摄影艺术家。1936年秋天,沙飞毅然辞职离家,赴上海寻求做一个“前进的摄影记者”的机会。从此,就像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那样,沙飞在漫长的岁月里,独自承担了生命中难以忍受的孤独。

    1936年11月,沙飞因拍摄了一系列鲁迅的照片被就读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勒令退学。这成了沙飞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沙飞把鲁迅作为精神导师,离世时带走的唯一东西就是一直随身携带的所摄鲁迅的底片。鲁迅逝世的摄影报道,沙飞第一次以“沙飞”之名,在《良友》、《时代》等刊物广泛刊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沙飞回到广州,靠借钱举办了自己的首个影展。期间,他先后经历了生活的压迫,妻子的威胁,商人的利诱和自杀的危机。但他终于挣脱出来。当卢沟桥枪声一响,刚刚又一次成功举办了“革命性”影展的沙飞,便立刻从桂林只身北上,站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沿。

1.从司徒传到沙飞:选择摄影作为终生事业,拍摄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鲁迅与木刻青年》一举成名。
分两大篇章
《南澳岛、大众生活》篇


生命的叫喊 1936年

《鲁迅组照》篇


鲁迅在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1936年10月8日上海八仙桥青年会

2.从文艺青年到抗日战士:《战斗在古长城》,沙飞用照相机把中国军队与万里长城组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交响乐。他用这真实生动的形象信息,告诉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在国土大片沦丧、民族危亡之际,八路军在华北转战长城内外,顽强地守卫着阵地、坚持着抗战。为后人留住了那个年代的长城影像。
  

攻克平型关。


1937年(邮票:抗日战争十五周年纪念,平型关胜利,1952年,编号纪16中面值800圆的一枚)

第二部分:成就

    1937年底,沙飞在河北正式参加八路军。他用照相机拍摄了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打击侵略者的照片;他拍摄了日寇暴行的照片;他拍摄了百团大战、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的照片;他拍摄了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白求恩的照片;他拍摄了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将士、人民生产生活、青年踊跃参军的照片;他拍摄了在华日人反战活动、国际友人参观与工作的照片;他拍摄了抗战胜利后张家口工厂恢复生产的照片…… 沙飞用照相机记录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记录了中华民族的一段重要历史。

    八年抗战,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沙飞拍摄了很多经典作品:《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白求恩大夫在手术中》《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等,成为中国人的时代记忆;他创办的《晋察冀画报》,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是建国后《解放军画报》的前身;他制定的严格的底片管理制度,为今人留下了大批珍贵的历史档案。

1.镜头前的将军们
分两大篇章
《将军与孤女》篇


聂荣臻将军和日本小姑娘。1940年

《八路军将领》篇


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1939年

2.不远万里的援华友人
   分两大篇章
《白求恩、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篇


白求恩游泳。1939年

《国际支援中国抗日》篇


晋察冀军区无线电技术高级训练班听英籍燕京大学教授林迈克讲课。1942年

3.边区军民的日常光影
分四大篇章
《打击侵略者》篇


青纱帐里的八路军骑兵团。1938年秋季反围攻

《人道主义、优待俘虏》篇


边区各界举行庆祝元旦暨反法西斯大会。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表演棒球竞赛。1942年

《军旅生活》篇


摄影记者雷烨与抗敌剧社小演员田华。1943年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人民生活》篇


《父母送儿,妻子送郎》,全家欢送刘汉兴参军。1942年
(1998年央视拍纪录片《沙飞》,专门到河北平山采访妻子王金莲,刘汉兴后负伤回家当农民,已病故。)

4.一份画报的力量:创办《晋察冀画报》


晋察冀画报社制铜版(创刊号)之情形,左起:康健、曲治全、杨瑞生。1942年河北平山碾盘沟

第三部分:余音

    1950年的3月4日上午,河北石家庄郊外的一片荒地。一些头戴钢盔的军人持枪拉起了警戒线,一名清瘦的中年男子被押解过来。站定后,他用手习惯地按了按胸前衣兜,那里保留着一些东西。 两名军人往后走了十几步,立正,向这个男人的背影敬礼,然后举起步枪……那一天,这个叫沙飞的男人38岁。

    严酷的战争年代中,沙飞那根艺术家的敏感神经备受折磨,渐渐地脱出了正常轨道。1948年12月,沙飞从华北军区疗养院转到石家庄和平医院,主要负责沙飞医治工作的大夫是和平医院的日籍主任医师津泽胜。1949年12月15日,在“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折磨下,沙飞向津泽胜连开两枪导致其死亡。

    61年前春天的这个日子里,枪响了,起风了,黄沙漫漫。沙飞曾经说过,他要做一粒沙子。他果真做到了。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以“蓄意谋害”罪被判处极刑的师级干部。可这是一起错判错杀案,令人痛惜的悲剧,直到36年后才平反昭雪。20世纪80年代初,沙飞的家属对该案多次提出申诉,要求再审。北京军区军事法院经数年调查,复审查明:沙飞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其行为不能自控。1986年5月19日北京军区军事法院判决:撤消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


被日寇杀害的百姓。1943年秋季日寇大“扫荡”纪实

结束语

    沙飞是遗憾的,他在自己最爱的事业上拼搏了仅仅十余年,那么多的理想和愿望还没有实现。沙飞又是幸运的,他的家人一直深爱他,他的战友一直思念着他。沙飞更是自豪的,他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中国摄影史乃至世界摄影史上一段重要的业绩。他被后人称为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先驱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摄影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大变革的艰难与曲折。“沙飞们”抛弃了身边的温柔和优越,投身到对社会灾难群体的关注之中,将自身与底层民众维系在一起,以个体的牺牲,去争得理想的实现。在忧国忧民的理念中,沙飞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在不同道路上探索着。

    当一段尘封的历史被挖掘出来,不仅人们的史论观念会发生改变,还会在与历史的对视中,对应地找寻到自己的影子。近年来,人们开始热衷于用不同方式寻找那些被有意和无意掩埋了的历史。在重组过往碎片的过程中,咀嚼着、悲悯着、玩味着历史中那些泛黄的扉页,那些鲜活的人物化作一面镜子、一把烛火,照亮后来人的路。

    在沙飞百年诞辰纪念之际,在远隔了几十年的岁月后,我们希望通过纪念沙飞这一系列活动,从沙飞出发,让我们整体性地反思一个时代中知识分子的选择,让沙飞的意义远远超出其个人悲剧之上。沙飞,作为一个变革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凭着自己的热情、良知、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深切关注,以革命的虔诚做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痛苦抉择,完成了对自身人格的塑造,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本。直至今日,他的传奇一生有许多还是谜。


                                          广东美术馆
                                          2011年5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