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录入时间: 2011-03-02
贝赫特·丹卡赫特(1965年出生于安特卫普,比利时)
贝尔特·丹卡赫特曾学习于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和国家高等美术学院摄影专业。作为摄影师,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作品多次在比利时和海外展出。1999年开始着手拍摄“理性”系列作品并于2006年出版。2006年,开始另一个系列作品“一般现在时”的拍摄,并在2008年出版第二本书《一般现在时—北京》。
“从贝尔特·丹卡赫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我们生活其中、司空见惯的地方;一个我们常常经过却又忽视的地方;一个类似于轨迹的空间;不同的地方却又彼此发生关联。简言之,那些地方定义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众人在城市化世界中生活的地方。
他的作品因此将成为跨文化解读的一座里程碑,它们并没有被异域风情肤浅的想象所纠缠,而是把我们带回到事物原本出现和消失的地方。在全球化时代,这种程度上的解读是真实的,颇有价值的知识形态。”
卡洛特·利比赫(1981年出生于鲁瑟拉勒,比利时)
在强烈视觉图像中,卡洛特·利比赫记录了生活在高度人造化世界中的现代体验。她的作品聚焦于封闭社区和主题公园中被设置、被操控的环境。利比赫以摄影作为媒介,结合记者的好奇去探究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的病状展现出某种侦探才有的深入人心的共鸣,用她独有的洞察力捕捉从虚拟方式转化而来的现实。在广州展出的新肖像系列作品《LARP》,并非要展示这些古怪的人物。相反,这组作品更关注于对象的孤立和僵硬,他们逃避现实,渴望成为电影、虚拟世界和游戏中的梦幻人物。在这些人物照中,日常生活的环境与虚拟的身份格格不入,它们或许比“原型”更单纯?
吉米·科兹(1979年出生于利尔,比利时)
一组关于尼泊尔街头孩童的记录摄影作品完成了吉米·科兹在安特卫普圣马丁卢卡斯艺术学院平面设计和插画专业的学习。他目前为比利时《德斯丹达德De
Standaard》报纸新闻摄影师。他曾获得“尼康最具发展潜力青年摄影师奖”和“萨巴姆(Sabam)最佳幽默新闻摄影奖”。最近,他在日本大阪佛兰德中心举办展览。他的作品从不刻意设置,这也是新闻记者职业习惯。科兹始终在寻找自发的反应和图像的真实性。他的照片中充满了偶然和巧合。
吉米·科兹的灵感起初来自于马丁·帕尔(Martin Parr)、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和哈里·忽亚尔赫特(Harry
Gruyaert),但同时他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颜色很重要,因为它强化了图像。”对科兹而言,摄影有如诗歌,随感而发。“习以为常的东西焕发出生机并带给观者一定的张力。但与此同时,有趣的是这些东西乍看似乎失去了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这也正是一种不完美中的完美。”
弗朗索瓦·戈芬(1979年出生于列日,比利时)
弗朗索瓦·戈芬是位丰富多变的摄影师,其多变性有时确实让人觉得困惑。与同龄人相比,戈芬尽可能是远离其主题的一位,有时甚至达到了令人怀疑的边缘。另一方面,戈芬又擅长表现世界的奇特、新颖和无限的丰富性。现在展出的作品出自“选择简单”系列,是其重要的代表作曾多次参展出版。“选择简单”这个题目的灵感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戈芬的父母曾告诫他:“不要把事情复杂化”,他一直谨记在心。其次,戈芬深受爵士乐音乐家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的唱片《我的最爱》的启发。他决定收集一些描绘生活中简单事物的记忆,一些对各种形式的美的颂扬。
拉腊·卡斯巴欧托(1988年出生于列日,比利时)
卡斯巴欧托是一位无师自通而又别具一格的年轻艺术家。其风格混杂南·戈丁(Nan
Goldin)的自发摄影,但也类似于当代摄影的朋克和无政府状态风潮。卡斯巴欧托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她发展了一种“原生态”诗歌,复杂而有时又令人震撼。这些照片向我们展示了故事的一部分。卡斯巴欧托的当下摄影作品结合了绘画,拼贴画和文字。
阿尔诺·弘卡达(1973年出生于根克,比利时)
弘卡达并不拍摄照片,而是创造照片。他的作品不是对现实的简单表现,而是对现实的深思熟虑。例如,在他的“幽山心愿”系列中,各种形式的处理表明图像与具体的位置无关。他引用画报、电影和来自集体记忆中的元素创造了令人费解的虚构景观。在此系列中,他分析历史照片并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埃尔克·本恩(1969年出生于根特,比利时)
埃尔克·本恩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从1996年开始以照片、视频、绘画和现代雕塑装置等媒介创作系列作品。以儿童和青年男女肖像摄影而闻名。这些肖像摄影作品使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得以浮现,作品中的人物也因此折射出英雄悲剧性色彩。
平原及尘土飞扬的背景使图像更加有力。经典的肖像从魅力的暗示中解脱。她的照片暗指摄影、情色、纪实和时尚摄影不流于庸俗和商业化的一面。
她的作品洋溢着对强权控制的社会的反抗,这种反抗通过地堡、隧道、集装箱、列车的外形得以呈现。这些威严的侵略性的表现揭示了人类的苍白无力,对现实把控的无能为力而转向对现实进行分析和批判。他认为,强大的结构限制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脆弱和痛苦常与失败联系在一起,因而不为社会所接受。
其作品提醒人们警惕制度和媒体的日常操控对人类心灵的污染。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