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录入时间: 2009-10-27
一
广东画院与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国画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四大画院之一。
在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和直接领导下,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广东画院已经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画院。半世纪风晴雨日,作为一名有着三十年院龄的老员工和现任的院长,我谨代表现任画院领导班子在这里对五十年来画院的发展历程作一简单的回顾,并对画院在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和定位作展望。
广东画院成立于1959年,成立初期称“广州国画院”。
1959年3月,在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南生同志的热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之下,中共广东省委原则上同意成立广州国画院,并首先成立筹委会,由曾经在上海美专学习过的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任主任委员主要负责此事,副主任委员是潘燕修、黄新波、关山月、方人定、胡根天、卢振寰、蔡迪支、黎雄才等人。筹委会着手进行有关筹备工作,并将具体方案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同年12月7日,广州国画院筹备委员会决定,暂借德坭路湖边新村2号二楼(原美术创作室)作为临时办公地点。1961年12月29日,广东省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正式成立“广州国画院”,事业编制为15名,从1962年1月份开始执行。
在筹备的期间,广东画院多次组织画家深入生活,开展创作、研究活动,这些活动,除了院内人员外,还包括院外人员参加,因此,这些活动在繁荣美术创作的同时,也起到了团结美术创作队伍的作用,在社会上产生较好的影响。
广东画院的成立,凝聚着广东省委对艺术事业的关爱和扶持之心。时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的吴南生同志,以及时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同志等等领导,他们为广东画院的诞生花费了大量的心血。
二
1962年11月24日,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广州国画院”更名为“广东画院”;同年12月2日,经中共广东省委同意,黄新波任第一届广东画院院长,关山月兼任广东画院副院长,余本任广东画院副院长,蔡迪支任广东画院秘书长。
早在广东画院筹备初期的时候,就对画院的主要任务“研究、创作、培养人才”作了定位并根据既定的目标积极进行研究和创作。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探讨山水画、花鸟画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关系,岭南画派产生的原因及风格特点等。正式改称“广东画院”之后,画院进一步提出了整改规划草案,进一步明确“画院是一个专业的绘画创作和研究机构,其任务:首先是创作,其次是理论研究,再其次是培养后一代新生力量。画院与美协在业务上有所不同,画院应有画院的独立活动,应有画院的发展规划”,并对画院的中、长期目标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划。画院的各种业务的开展正像当时朝气蓬勃的新中国一样,一切都是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止了广东画院这所有的一切。直到文革后的1977年12月,在某次大会上,时任中国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同志说,“不恢复广东画院,我死不瞑目”。在省委领导的再度关心之下,1978年春,广东画院正式恢复。自此,画院老一辈美术家再度活跃起来,而年青一代美术家也朝气蓬勃,迅速成长。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广东画院的美术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8年,关山月被任命成为广东画院新的院长,余本、黄笃维、蔡迪支、陈洞庭任副院长,蔡迪支兼任秘书长。画院新的领导班子从各单位将一些在专业上有发展潜力和突出成就的画家如刘仑、林墉、陈衍宁、王玉珏、何克敌、汤集祥、周佐愚、许钦松、王维宝等人调入本院,这些画家的加盟,大大增强了劫后的广东画院的创作、研究实力。除此之外,为了让广东画院有一个正常运作的良好环境,画院还大力紧抓新院址的建设。许多老同志、老画家默默地付出,辛勤地奉献,正是他们呕心沥血的努力,才使画院拥有在当时来说最为优良的创作环境和办公环境。1982年12月,占地七百平方米,高八层的画院新址大楼落成,首层可供学术讲座、艺术交流和接待宾客之用,二层和三层是展览大厅,四楼以上有画院画师专用的画室和宿舍。画院大楼还设有裱画室、资料室、画库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老一辈们这种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无疑是一笔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的精神财富。显然,硬件的配套对推进画院的学术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影响,而且,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计划经济向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时期,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观念也从以前的单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这为画院的创作和研究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画院画家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生活中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勤奋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画家的代表性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的历史转型期,美术创作观念和尺度也徘徊起来,王玉珏就是在这个时候的1990年4月被任命为广东画院代理院长的,1992年被正式任命为广东画院第三任院长,这一届的副院长是林墉、汤集祥,秘书长是朱皓华。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巡视南方发表了历史性的讲话,以及接着党召开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此时,广东省提出了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振奋人心的宏图大略,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急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的氛围,都促使广东画院的美术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画家们把目光投向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和个人生活经验,并对本土文化和当代文化作出个人化的解读,以更为开放、独立的态度去面对社会文化和自身的创作问题,并催生出不少紧贴时代的美术精品。另外,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画院画家个人作品展览和画册出版也是空前繁荣。
市场经济的繁荣,使画家的作品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关系日渐密切。如何在提供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的同时,提高画院画家作品的学术含量,成为一个日渐凸显的问题。
“学术”与否虽然与“说”与“不说”没有必然联系,但“学术立院”的主张,则是在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新世纪之初,由第四任院长刘斯奋明确地提出来的。新任院长推出一系列文化讲座,并提出“硬性规定”:每位画家选取1-2项文化科目进行专修和研究,这些文化课程包括哲学、美学、文化学、古典文学、诗词、书法、篆刻等等。这一制度虽然引起一定的争论,但对于丰盈画家的知识结构,以及建立和牢固全院画家的学术意识,当不无裨益。以院长刘斯奋、党组书记兼副院长许钦松为核心的新的领导班子对“学术立院”有着普遍的共识并推出一系列具体措施。2005年3月创刊的《广东画院》院刊、2005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以及2006年开始的两年一届的“广东画院学术提名展”,对于广东画院的学术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历史已经远走,光荣属于过去,未来的辉煌还需要我们从头再来。在艺术观念日趋多元、艺术生态呈多层次共生的当今时代,画院该如何发展,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普遍性问题。近年来,广东画院通过各种努力寻找着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和美术界的认可。显然,艺术追求和学术成就是广东画院过去、现在和将来永恒不变的立院之本,而着力于培养中青年画家,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则是画院奔向更加辉煌未来的根本保障,也是画院现任领导班子的首要职责。
院长许钦松,党组书记兼副院长洪楚平,副院长林永康,秘书长夏光明所组成的现任领导班子要求,广东画院在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之后,在全省的专业创作和专业研究上要发挥表率作用,并将广东画院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的一流画院。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必须拥有一支专业过硬、修养全面、勇攀高峰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画院除了实施提高画家综合素质的举措的同时,要求每位画家制订出个人短期、中期、长期的业务发展计划和目标,最终实现画家专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出精品、出大师的目的。
加强画院队伍建设的另一个措施,就是以画院本部为依托,以在职专业画家为骨干,并成立“广东青年画院”,利用广东画院高级技术人才聚集的资源优势,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选择的培养和深造,从中发掘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为画院提供后备力量,这是画院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建立完善的画家签约制度。通过与省内、省外有影响、有艺术个性和发展潜质的中青年画家建立签约关系,使广东画院逐步形成以院本部专业画家、青年画院画家以及签约画家共同组成的多重立体结构创作队伍。
另外,广东画院拥有两个有影响的学术展览品牌,即一年一度的“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和两年一届的“广东画院学术提名展”。前者旨在检阅该年度画院画家的创作新成果,以推动本院艺术创作的不断发展;后者由本院提出学术项目,通过提名的方式邀请特定的艺术家参展,以张扬和实施画院的学术主张。我们希望通过以上两个学术品牌,提高画院的学术标杆,进而提升广东画院在业界的学术地位,实现艺术上的不断突破和超越。为了加强与省外的学术交流,自2006年起实施每年一省区的《“9+2”泛珠三角艺术交流·广东画院作品巡展》交流项目,已完成了海南、湖南、贵州等省的广东画院作品巡展,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广东画院的学术影响力,也促进了邻近省区之间的学术交流,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现在,广东画院新址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之中。今天,我们又迎来广东画院建院五十周年大庆的大喜日子。五十岁之于人生是一个成熟的年龄,而对于广东画院来说则是下一段崭新旅程的起点。我们相信,随着我院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画院画家们在艺术上的不断突破和超越,在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春风吹拂之下,有大家的厚爱和呵护,有画院同仁的齐心协力,广东画院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广东画院院长
许钦松
2009年9月17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