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当代艺术面面观(邹建平)
录入时间: 2009-07-28
湖南长沙是中国楚汉文化艺术最早的发源地!
历史湖南之为省:它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属,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湖南人有灵气、匪气、霸气之三气,其刚是内核,毅是灵魂,灵是气质。独特的湖南人精神,霸蛮与灵泛!
考证湖南当代艺术,锢塞的风气和执拗的性格,杂夹着历史人文、地域风貌,决定着湖南在当代文化中两难取决的矛盾性。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湖南长沙是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最早的发源地!
事实上,在’85新潮美术迭起之时,湖南早已点燃思想革命之火。但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湖南群体与个案被提及或陈述,进入艺术史权重角色不多,由此让我们联想到锢塞、执拗等因素导致的难抉窘境。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无疑赋予了湖南人特殊的牺牲精神与奉献品质;同时,经济开放带来的文化差落,使站在无数历史巨人肩膀上的湖南人尤其敏感到这种失落。湖南当代艺术是不甘于这种沉寂的!为此在剧烈的变革中,湖南人在当代艺术思想创造和出版决策中,勇于新文化精神的价值重建,重视外来文化的转嫁和当代艺术理论的启迪,基于此的思想力量和决策性导向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异彩纷呈。一串串名单:拟如易英、周彦、邓平祥、邹跃进、陈侗、杨卫、余丁、彭锋当代艺术思想建构中的贡献,拟如李路明、邹建平、孙平、张卫在当代出版中的策划运筹⋯⋯,其不同角色,在中国现当代,让我们不怀疑他们思想之强大!而湖南本土之当代,则始终是剑拔刀鞘,待机欲动,从不沉沦!
为概述方便,将其隔分为“革命”想象、“本土”修辞、转战“东营”三个阶段,进以阐释湖南当代艺术的历史和现状。
“
革命”想象
湖南最早的现、当代艺术群体,追溯到1982年9月在长沙成立的“磊石”画会,这是中国南方最早出现的现代画会之一(北方为“星星”画会)。湖南人守旧时固然守得很凶,趋新时也趋得很急。继“磊石”之后,1984年至1985年相继有“野草”画会、“9.30”画会、“O艺术集团”、“立交桥画会”、“怀化群体”、还有一群以《画家》刊物为轴心的“画家群体”。
上述7个群体通过1986年有效地整合,形成湖南现、当代艺术雏形并于该年度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湖南青年美术家集群展”。该展成为90年代以后湖南当代艺术的先锋阵营,以及现、当代艺术风格进化的语言基础。
从最早的“磊石”画会,到借出版平台发力的《画家》出版群,结合“文学湘军”在那个历史阶段独领风骚和锋芒所趋,湖湘思想领域中的启动居于中国现代文化运动的前沿。其思想经验和艺术实践!结合了艺术史中的上下文关系,以及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立性特征,湖南当代艺术思想和艺术创造在85美术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提示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并延续到今天。
在“革命”情境疾呼中,贺大田“老屋”系列饱含着对民族传统的哀挽和眷恋,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是其艺术的两元;莫鸿勋视艺术是神性的,犹如他精神的宗教!对现实的敏感使他的艺术具有沉重的历史内涵和犀利的社会批判锋芒!李路明《种植计划》的符号图式确立的新形象具有派生性,同时检验着形象母语的生殖能力,邹建平《神圣家族》在平凡与伟大的关系中结构与隐喻,对现代水墨进行超现实整合,孙平以《针灸》对西方传统“死尸躯壳”和中国神性人物的社会诊治,刘采希望通过一种诗性自由纵横飞跃于精神与物质之间,通过观念与表达方式整合与融变在中性的一切条件中寻求自身艺术的独特,杨劲松借冥想中的顿悟和视觉思维中的“澄怀观道”来实现其精神跨越的鸿沟。张卫以对经典图像加以修正的方式表达心境,将代表传统文化的图像与代表西方文化的图像加以并置、对照,明显具有一种调侃、滑稽的意味。上述无不构成湖南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事实缩影。由邓平祥、贺大田、刘采、创立的“磊石”,莫鸿勋、吴德斌创立的“野草”,李路明、邹建平、袁庆一、谭力勤开创的《画家》群体,马建成、罗明君、石强挑头的“O
艺术集团”,始终坚持不懈地在当代艺术生态中此起彼伏,风起云涌中瞬间变幻,在一种立足破坏的情境中企以艺术革命的创造性行为。20余年来,从单纯的模仿转入正面建设中国当代的创造;从“新形象”的形象图式至到“都市人格”和“艳俗艺术”,以至于当代本土的正面建设,面对当代文化中的生存处境,上述历史革命的艺术战士,以一种新人文主义姿态去关注现实,他们善于借助思想的力量,在新的一轮再度开放中创造和转换出一种新文化的资源,并由此借助边缘话语,重视当代艺术中的东方语境,对80年代时期的话语结构实施大胆的并构和重组,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探索开发了发展层次而决不表面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正是纸上媒体发达的时期,地方艺术生态的形成与艺术作品的传播与当地重要媒体不无关系,湖南长沙亦然。由于湖南美术出版社在全国专业话语平台的影响力,由于有《画家》等重要刊物的存在,自然以此为基点形成了长沙当代艺术最早的学术圈,其中李路明、邹建平、孙平等人拥有便捷的资讯与广泛的圈中人脉,也使得在美术社工作的艺术家能便捷地传播他们的艺术主张,并实现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当代艺术丛书和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史册著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促浪的作用。
“
本土”修辞
众所周知,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枪声已构成当代艺术的分水岭,大展本来是梳理和回顾性质,不知何种缘由,湖南艺术家在大展整体缺场,这是令人遗憾的。九十年代初,以邹建平为主,湖南青年画家曾在长沙举办了
“湖南·当代画展”,参展的艺术家开始显示个人语言的成熟和图式化要求。1992年,批评家吕澎操作了“中国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这次展览较早的提出了艺术与市场的概念,大量湖南艺术家的作品现身广州,李路明获得其“文献奖”声誉,毛焰、陈雷、刘采、莫鸿勋、吴德斌近十余人入围夺誉。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进军威尼斯双年展,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日渐被海外代艺术界认知,这期间,却很难看到湖南当代艺术家的身影,实际上,湖南的当代艺术实践在本土现场出现冷静和萧条之势。
以刘洵、赵斌等人从逆境中发力,得其德国录像艺术家霍斯特HORST随身所带资料,积聚实力,开始发力。在其召唤之下,何玲、文鹏、罗阅、陈泽慧、石强、廖国核、宋超、唐建文、石劲松等先后组合,在20世纪与21世纪交接的多接口,拉开了湖南境内当代艺术本土的帷幕。
2002年,几经周折,“后实验·聚变”第二届长沙当代艺术展在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内举行,艺术家为谋求实验艺术与生活的直接对话作出了探索。尔后,2004、2006、2007年由刘洵策划举办了第三、第四、第五届长沙当代艺术展。这种地域性很强的当代艺术展览模式正在拓展过程中。对于他们,不断地寻找适合的展览机会是实现现场艺术所必须的。2004年“首届眨眼录像艺术节”长沙展区活动、2005年“游戏商场”当代艺术展、2006年“闪光灯”实验摄影展、2007年“追尾”当代艺术展均是小规模的实验结果。另一方面,刘洵、文鹏、何玲通过对外联络的方式,积极参与国内的各项展览,为本土实战积累经验。2006年度,一个致力于本土艺术建设的小组--“湘江实验艺术小组”成立,他们企以用多元综合的探索地域边缘与国际艺术深度对接的关系。也许是新时代给予年轻艺术家的命运安排。在商业价值与权力欲念日渐盛行的当下,艺术家的文化理想和责任感,依旧是繁荣地方生态不可缺的重要结构。
而在另一个方面,段江华、蔡东、张方白、毛焰、党朝阳不囿于学院主义的繁缛教条,正面从主流文化的桎梏中挣脱,在现实中迫接心灵的真实,相继在长沙策划举办了几届油画年展,在学术氛围渐以萎靡的长沙,唤起了停滞的创作18
19热情;段江华作为一个曾经获得过全国美展金奖的艺术家,他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已经深深铭刻在普通中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社会奇观上;张方白与鹰共舞中看到了他作品中有力的线条、结实的形体、厚重的色彩和粗涩的质地,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雄浑苍茫之感。毛焰的神经质般独特感觉,其人物因不堪重负而变得瘦骨嶙峋和神经兮兮,成为他内心灰色的意象和情绪的符号;党朝阳自始便表现出一种成熟与理性的智慧,他忍痛抛却华丽的色彩,转向了高度单纯化的线与光的颤抖;蔡东借一块《神道碑》,用一种呐喊和绝望,却又清晰和震撼观者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另值一提的是2006年的“艺术节点”和2007年的“艺术长沙”,民营收藏家谭国斌集外地腕儿于长沙,在人头簇拥中感到长沙当代的潜机。上述的本土实验,已经将湖南置于一个开放性的当代社会结构中去了。
转战“东营”
“东营”是北京机场辅路的一个地名,因为那儿住着很多近年来从湖湘本土走出来的当代艺术家而在艺术圈内日渐扬名。此处的“东营”只是一个代名词,其征着出湖以后当代艺术家的“北漂”和迁徙。这是一个集体迁徙的时代!让人略感惶惑、动荡和不安。
21世纪当代艺术市场的巨大活力,激励着许多在禁锢地区的艺术家们勇敢的走出来,还有,求学而载功的艺术游子直接选择留京,两股势力集结成在京城一股不可轻视的创作阵营。
在这个阶段,当代大众文化在呈现嬗变的过程中,不但对张扬人性持有肯定态度,而且从一定层面上为人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它以自身的开放性和宽容性一定程度地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并创造出一种可资大众实现文化共享的广阔空间,它又以自身的功利性特征和世俗化倾向,冲破文化特权和文化偶像的限制,使文化的发展从此转入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对于这种意义的陈述,客居京城的年轻一代艺术家似乎有一种本能地认同。
其中较早期的朱冥、何汶玦。朱冥赤裸身子在气球中或蜷伏或禅定,这些气球代表了虚幻和真实的对照及生命的转换;何汶玦则变着法子“玩水儿”,后来他放弃玩水转玩“看电影”了,由此阐释隐藏在内心记忆中的真实。再其后来的“他们”小组赖圣予和杨晓刚,作品以影视图像、商业图像和绘画图像为资料。绘画图像反映了“他们”的个人经验,这些图像构成他们的客体世界,阅读“他们”可感觉到“他们”代表看一个时代的群体特征;袁欣用“玻璃盒子”把真实变成童话;何杰、黄彦的梦想和游走是如此的沉重阴郁;张震宇的“刮除”动机和效能表明,只有精神领域的自主性才会保证批判的独立性;蒋华君有种穿越残酷青春的死亡守候,如斯勾勒出一组社会转型而致以价值观念的失语及人性的诉求!
坎勒、何唯娜、刘鸣、马晗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承接与延伸者。坎勒放弃过去,勇敢转向当代国家权利与实力之间的艺术思考;何唯娜在“自我”的私人空间辅展叙述中,清楚犀利地剖析了深层次的性别问题;刘鸣借用水墨媒质用现场装置解构传统的笔墨关系;马晗用图像式雕塑赋予经典以一种全新的诠释。
而在近几年“北漂之旅”走京人员有:李路明、贺大田、邹建平、莫鸿勋、刘采、蔡东、段江华、坎勒、刘鸣、何唯娜、吴德斌、石强等,紧接着,青年艺术家何玲、文鹏、刘洵、陈泽慧、史智勇等跟踵入京,并相继租凭了各自的艺术工作室。历史和现实在转型期间让艺术家们作出了集体性的决策--既北上转战“东营”。湖南当代艺术在本土和北上迁徙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图像和独立的创造精神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比较而言,尽管在进程中遭遇了沉寂和冷漠,但执拗和勇于革命的精神气质,使湖湘艺术家在劣势前不甘屈就,敢为人先,努力寻求新的实验范式,以其群体的共性和个性,以与生俱来的勇气和对自由的诉求不离不弃,有效地利用地域边缘性和地缘文脉优势,在荒芜的旷野再度燃亮当代指向精神的圣火!
策展人:邹建平
2009年6月于北京东郊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