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前言

录入时间: 2009-07-22

    55年前--1954年的秋天,中南美专附中成立了。中南美专(全称: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即后来成立的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而中南美专附中即后来成立的广州美院附中。一批稚气未脱、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从两广、两湖、河南等省、市纷纷踏进了附中(所在地武汉)的大门,成为了附中的“首届生”,并开始了他们为期四年刻苦而愉快的学习生涯。四年后,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又踏进了新成立的广州美院的大门(所在地广州),并再次成为了“首届生”,开始了为期四年的专业(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学习。附中的首届生中,也有的升入了其他的美术学院。在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首届生”行列中,就有李行简(他后来升入了中央美术学院)、邵增虎、郝鹤君(原­名郝学仁)、洪耀(原­名洪耀华)、潘行健等五人的身影。这就是展题“首届生”的来历。
    55年风雨岁月,半个世纪的春华秋实。如今这五位当年的“首届生”都已蜚声海内外,而且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已是硕果累累。
    李行简在附中首届毕业后,便考入了中央美院深造,师承李可染大师,可谓笃行稳健,颇得乃师之风。其山水画­创作,可按其题材不同,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属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此类创作继承、发扬了由李可染开创的“新中国画­”思路,显得庄严崇高,厚重浓密,犹如绘画­“雕塑”一般。第二类为江­城山乡,风土人物。此类创作大多是实地写生,有迹可查,充满了生活气息,加上了主观渲染,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这类创作在形式语言方面(尤其是用线和用墨)作了多方面的探索,或浓郁,或素朴,或意趣横生,或简约空灵,既变化生动,又处处不失笔墨气韵,在艺术上已自成一格。第三类为异域风物。此类创作可以视为是第二类创作的延伸、发挥,在此同时,他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视野,并融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元素,使水墨画­拥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邵增虎素以优秀军旅画­家著称,他的一系列“主旋律”创作堪称“史碑”式记录,其中尤以《农机专家之死》(1997年)等代表作最能震撼人心,为那个特殊的时代作了生动的写照。
    如今他更是一位杰出的当代油画­家。近20年来,他以一个“远行者”的身份创作了大量的风景画­。或是气象恢弘的大远景(如《远山》、《草原­人家》),或是耐人寻味的“截景”、小景(如《溪水》、《老朽之美》),但却体现了相对统一、个性鲜明的风格特征。在具象方法的“基石”之上,又融入了现代的表现性语言和抽象意识,表面上看浓郁斑斓,热烈奔放;实质却是厚实质朴、凝重内敛,且寓含哲理性。他所表达的,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抒情或诗意,而是一种博大的男人胸怀与人文历史的沧桑感。他也不是在描绘风景,而是在“雕塑”风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油画­创作具有了一种纯粹的意义。
    郝鹤君在广州美院中国画­系毕业后,先是在基层工作,后又调回母校任教。在十余年的教学生涯里,一方面是桃李满天下,另一方面却是教学相长,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便迎来了真正的创作高潮。在近十年中,他不辞劳苦地“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为锦绣河山写照传神,创作了一大批写生稿和山水画­作品,且多为大尺幅。在整体创作的思路上,他遵循、发扬了“新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即是:在写意山水画­的传统基础上,融入了写生(写实)和“印象派”式的光线和色彩,从而突破传统,体现时代特色,也即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纵观“锦绣河山”的系列创作,既体现了艺术家的大胸怀,大气魄,也体现了传统写意文脉的气息和精神,更体现了“天地大美”的雄奇壮丽和“万物霜天竞自由”的无限生机,堪称是“新中国山水画­”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洪耀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奇人,理由是他有奇才。这奇才又包括了奇思、奇构、奇作等三个方面。
    奇思:他虽毕业于国内正规的美术院校,从附中到美院本科,读了七、八年,算得上是正宗的“学院派”出身。可他却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本放弃(并否定)了他的“学院式”创作,进入了抽象绘画­和“弹线”观念艺术创作,而且一干就是30年。这在当年,无疑是件石破惊天的事,可他自己却谦虚地说:这仅仅是“零”的突破!
    奇构:所谓“弹线”观念艺术创作包括“弹线”的工具(受启发于古代鲁班的发明--墨盒和拉­线)、行为过程(类似匠人弹线或弹棉花)、完成品(留有“弹线”痕迹的绘画­或纯“弹线”的平面作品或经­过“弹线”“破坏”过的实物)。这里的“弹线”观念既是几千年传统的积淀,又是在新艺术观念支配下的一次全新发挥。这个切入点,就是奇构的起始点。
    奇作:首先,它改变了传统的“作品”的理念,赋予了它以新的“意义”:“作品”可以是一个观念,也可以是一次“解构”行为,以及一次次“解构”后的痕迹。其次,他的“弹线”观念艺术创作既是对悠久传统的一种缅怀,或曰祭奠,也是对传统“线描”(如“十八描” )的一次成功突破,堪称是“第十九描”。激昂的“弹线”大大地张扬了生命力和现代感。
    当我们面对一件件“弹线”作品时,仿佛是在倾听一首古老的歌,但那自由想象的双翅,却又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穿越了高山大海的阻隔……
    潘行健在美术教育(曾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和版画­创作两个领域内“双管齐下”,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版画­艺术方面,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兑现了他自己的艺术理念: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与扬弃;对当下创新的敏锐与包容;对未来探索的远见与勇气。纵观他的40多年创作历程,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
    具象(写实)创作。可以《椰林深处》(1962)、《夜尽》(1979)、《啊!大海》(1980)等作品为代表。该阶段创作紧扣时代脉搏,语言简洁凝炼、大气豪迈,为以后的发展确立了一个创作基础。
    意象创作。可以《山城印象》(1981)、《童年》(1982)、《帆影》(1982)、《水乡的记忆》(1984)、《土地》系列(1992)等作品为代表。该阶段与具象(写实)创作呈平行、交替发展态势,前者的主观性较强,语言活泼,手法更趋多样,因而具有了鲜明的艺术个性。
    抽象(构成)创作。近十年以来,潘行健以巨大的热情、大胆的姿态投入了《立交系列》创作(其中包括了《变­奏》、《速度》、《流畅》、《空间》、《支柱》、《伫立》、《变奏》等独幅或系列作品)。这个系列在创作理念上是对他自身的一次成功突破,所选取的创作题材与当下的都市节奏密切结合,更能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体现一种技术的力量与理性的精神。在趋于平面化的艺术处理上,则显得大胆果断,老辣简洁,并能随心所欲地运用黑、白、几何线、面、分割、构成以及版“痕”等艺术元素,因而使整个创作面貌焕然一新。
    潘行健迎­来了他创作上的又一个繁荣期。新作正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地涌现出来。他往后的创作面貌,更令人期待!
    五位“首届生”,虽然领域不同,创作面貌迥异,但他们对艺术的一种信仰、一份执着和坚持,却是惊人地一致。在他们身上,见证了新中国美术教育的丰硕成果,见证了新中国艺术事业的风雨沧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天覆地的变革,见证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迷人魅力。
    “首届生”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而且是一种辛勤耕耘、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勇攀艺术高峰的伟大精神。
    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感动了他们和我们,并把他们和我们凝聚在了一起。
    本展览既是在缅怀历史、收获硕果,也是在回应时代、面向未来!


                                                                陈孝信
                                                               于南京草履书斋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