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感言
录入时间: 2009-07-20
感言
55年前,在1954年夏日,40位来至四方风华正茂的少年,考入中南美专(广州美院前身)附中。非常欣慰,我能成为这幸运的第一届学生中的一员,从此进入艺术殿堂,走上漫漫的美术长征路途。
1958年附中毕业后,我离开多年一起生活学习的老同学,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但与附中师友的友情依旧。以后每当与老师同学相聚,总是在欢笑和歌声中会回忆昔日美好时光。1982年我曾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办过一次个展,作为向母校和师友的汇报。今天,与四位老同学举行五人联展,展出风格迥异的作品,真是一次向广州界朋友和老同学请益和交流的好机会。
“附中”是我学习美术的起点。人生犹如一个圆圈,如今又走回原点。虽然已从十几岁的少年,成为古稀之老年。但人老心不老。纯真的友情,和“附中”那种对艺术的追求之心,将永远伴随着我,直至永远。
李行简
2009年5月15日于揽枫山房
在乎山水之间
不少人问我:“为什么现在不画人物只画山水了?”
我想了一下,大概有如下一些原因:
首先,现在人物画画得好的人太多了,我觉得画不过别人,也超越不了过去的自己,见好就收啊,往下画肯定要出自己的丑了,于是决定不画人物画了。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心境变了。现在有了一个超脱纷争的宁静心态,对一切发出噪音的东西都不感兴趣,而一切的噪音都是人制造出来的,所以对嘈嘈杂杂的人群确实有点烦,不想再画这个烦人的东西了。
很自然这就把我引向山水。我就出生在黄山附近的某一条山沟里,山灵水秀的环境早就浸透了我的灵魂和骨肉,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石头苔藓有着与生俱来的深情厚意,我对无言的伙伴,这生养我伴我度过童年的山沟里的一切,哪怕是溪边的青草沙石都有说不清的依恋。青山绿水啊,伟大美妙的大自然啊,我回来了,浪子回头了!我又回到你的怀抱,我向你致敬!有生之年,我要描绘你、歌颂你、礼赞你,描绘你永远的美丽与青春!
去年,记得有一位记者曾¾问我:“放下人物画风景,是不是想图个轻松,吃老本啦?”
我说:“放松一下,有这个想法。但风景人物也无轻重之分。只要精力尚可,眼不花、手不抖,上天也没有那么快召唤我回去,我还真想在风景画上弄点什么名堂出来。我现在才刚过70,还不算老。我的同乡黄宾虹老先生(同是黄山地区人)最好的作品都是在七八十岁、八九十岁的年纪才画出来的。我如果错过机会,早早收摊,岂不可惜!”
对于我今后的艺术走向,朋友们也甚是关切,我说:“第一,不吃荤只吃素,光画风景不画人。第二,要现代意识但决不走进观念,不赶时髦也不保守。”
艺术创作现在进入一个十分活跃的时代,在这个中西结合交汇的巨变时期,山寨林立,到处摇旗呐喊,各种主义、流派和观念,都在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我是一个看热闹的人,觉得这一切都很有趣、很好玩。但我不想跑到里面去和他们一起玩,我只玩我自己的,我现在只是以画为乐、以画为寄,欣赏古代画家的那种悠然自得和一以贯之的平静心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邵增虎
感言
我十分庆幸在初中毕业时,糊里糊涂考上了中南美专(广州美院前身)附中。在我尚不记事起,就喜欢涂涂画画,读书以后一直是学校里的美术尖子,虽然如此,却从来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指导。
入附中时,起码的专业工具材料都没见过,专业知识是个零,基础之差可想而知。我的悟性不高,只能靠用笨功夫、靠苦学、靠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弥补。它磨炼了我整个的人,我的学识,我的思想品德、我的毅力乃至我的体格,都得益于附中四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它让我一生受用不尽。
55年前的那个土里土气的少年,如今步入了古稀之年,但依然十分怀念、十分珍惜附中时代,那是我艺术的摇篮。
--郝鹤君
感言
1957年某星期天,远处、湖面、微波,传来了钢琴演奏声。我知道这位中南音专的同学,两年多来,他从使人心烦的刻板练习到今天的表现演奏,这是质的飞跃,使我激动!浑身发抖!第一次落泪了,我沉静在艺术的享受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艺术魅力。突然我的灵魂开窍了:人性的本质之一不就是喜新厌旧吗?我不能只做艺术的享受者,我要在美术方面做点什么,从此我就不遗余力追求新、奇、怪。
祖父是开棺材铺的,我从小就喜欢看木工师傅用墨斗弹线,锯木板。
难忘儿时的“弹棉花机”,它弹出单调重复而又雄壮整齐的旋律,穿越了时空,连接着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我幻想的源泉。
文化大革命后期,全国恢复了美展,几年下来我对违心之作反思,决心回归艺术的本身:点、线、面、色彩、肌理。1977年用竹弓系上麻绳,上墨,在宣纸上弹出第一批作品。
线条是人人心中有的,弹线是人人笔下无的。
--洪耀
前方一片秋果
能成为首届生,是我一生的幸运。
首届生,是一个普通而特殊的称呼,是一段遥远而难忘的生活。
那时,我们被爱--祖国的、学校的、师长的--所包围,我们天真、单纯、热情、快乐,有如沐着春风迎着朝阳的花朵。
那时,我们被艺术这片新天地强烈吸引,被成才的理想深深激励,虔诚地奋发向上,努力地学习、求索。
时光过去了半个世纪,在与共和国同行的日子里,我们的执着与坚守仍然大大多于抱怨与懊悔,我们的得到与长进仍然大大多于失却与蹉跎。
如今,往事的是非得失已不重要,最可欣慰的是当年投身附中与学院的初衷依然是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的精神依托。
今天,我们在此聚首--以“首届生”的名义,深情地回望昨天,依然真切期待明天的收获。
是的,虽然岁月几多坎坷,可我们心中还藏着一首儿歌;虽然春夏悄然已过,可路的前方还结满一片秋果……
潘行健
2009年夏于广州美院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