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作者介绍

录入时间: 2009-05-05


李媚
    1952年 出生于贵州安顺
    1969年 贵州省艺术学校京剧专业毕业
    1984-1993年 创办《现代摄影》杂志(深圳),并担任主编
    1989年 《摄影家》(台湾)杂志大陆顾问
    1994-1998年 创办新闻月刊《焦点》杂志,并担任社长
    1998-2002年《人民摄影》报“摄影与社会”专栏主持
    2003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艺术总监
    现为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雅昌摄影网艺术顾问

获奖:
    1983年 获中国首届女摄影工作者展览金牌、铜牌奖
    2000年 编辑《伦敦的日子--杜英男摄影作品》获北京青年报评选2000年度中国最佳图文书
    2001年 获“一品国际摄影节”“当代中国摄影特殊贡献奖”
    2004年 论文《受难者的光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年度评论奖”二等奖
    2005年 获首届连州国际摄影节“年度策展人”奖
    2006年 编辑《战友--线云强军旅摄影作品》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画册金像奖”

策划、编辑图书:
    《摄影》丛刊(1988年),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中国摄影家丛书》(丛书22本),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
    《摄影家》(丛书10本),编辑,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伦敦的日子--杜英男摄影作品》,编辑,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侯登科摄影作品集》,编辑,台湾摄影家出版社
    《东北人--林永惠摄影作品集》,编辑,台湾摄影出版社出版
    《麦客--黄土地上的候鸟》(侯登科著),编辑,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受难者的光荣--侯登科纪念文集》,编辑,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流坑――中国农业社会最后的标本》(张新民著),编辑,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最后的三峡》(颜长江著),编辑,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后9·11》(王瑶著),编辑,万卷出版公司
    《战友--线云强军旅摄影作品》,编辑,长城出版社出版

策划展览:
    2004年 “颜长江三峡摄影展”,爱普生影艺坊,北京
    “黄土地上的女人--侯登科摄影作品展”,爱普生影艺坊,北京
    2005年 “北京·1980年代--朱宪民摄影作品展” 爱普生影艺坊,北京
    2007年 “庄学本摄影作品展”,首届连州国际摄影节,连州;
    “孤儿档案--姜健摄影作品展” 首届连州国际摄影节,连州;
    “摩梭村落田野调查--阿哲家” 首届连州国际摄影节,连州;
    “三峡--颜长江摄影作品展” 首届连州国际摄影节,连州
    2008年 “人与土地--阮义忠摄影作品展”,See+画廊,北京
    2009年 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
    2006年美国休斯顿摄影节“中国影像见面会”中国专家

推荐人语
    1984年,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出现了一本在当时比较前卫的摄影杂志,它就是李媚创办并主编的《现代摄影》。由于它地处改革开放的窗口,因而具有环境宽松、资讯便捷、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等优势,并瞬时成为一股与当时中国摄影领域保守势力相抗衡的力量。对于80年代出现的诸多青年摄影群体而言,李媚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的渠道和平台。重要的是,在李媚的倡导下,这本杂志影响了当时中国摄影领域一大批年轻人的摄影观念,这些人的中间就包括侯登科、于德水和扬延康。
    在那个人们急于补课、图像匮乏的年代里,《现代摄影》杂志的出现无疑充当了一本重要的“前卫摄影启蒙读物”的角色,而这种影响力甚至延续到了当时处于85’新潮时期的美术领域。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办刊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准现即便在今天都很难有同行杂志能够超越。直至1993年停刊,李媚的《现代摄影》已经成为促进新时期中国摄影的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多年来,作为一个重要的摄影活动家和策展人,李媚一直活跃在中国摄影领域,并曾编辑出版了一大批重要的摄影出版物。有人说:“李媚曾经影响了中国摄影界的整整一代人或两代人”,但在我看来,李媚的影响力仍在持续。
    有鉴于此,我推荐李媚作为第二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候选人。

总评语
    如果说到新世纪中国摄影,李媚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从1980年代至今,李媚一直身处中国当代摄影的现场,为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倾注了全部心力。她的长期的、献身性的工作,包括摄影刊物与时政杂志的编辑、摄影评论、摄影展览的策划、摄影史研究以及摄影高等教育等多个方面。她不仅扶持了许多优秀的摄影家,也发掘出 湮没已久的摄影大家。尤其是她主编的《现代摄影》杂志,在中国当代摄影的起步时期,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她以自己的持久不懈的努力与热情,为摄影在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学术尊严,也以自己专业、敬业的精神,赢得了中国摄影界的普遍尊敬。李媚在以她的多彩的摄影实践丰富了摄影的知识生产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中国摄影史的一部分。




艾未未
    1957生于北京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个展(部分)
    1982年  亚洲基金会,美国三藩市
    1988年 “旧鞋.性安全” Art Waves画廊, 美国纽约
    2003年  麦勒画廊,北京-卢塞恩,瑞士卢塞恩
    2004年  个展,伯尔尼画廊,瑞士伯尔尼
    Caermersklooster, 根特文化艺术中心,比利时根特
    个展,罗伯特米勒画廊,美国纽约
    2006年 “碎片”,麦勒画廊,北京-卢塞恩,中国北京
    2007年  麦勒画廊,北京-卢塞恩,瑞士卢塞恩
    Traveling Landscapes,Aedesland, 德国柏林
    2008年  个展,艾比安画廊,英国伦敦
    个展,现代画廊,韩国首尔
    个展, 格罗宁根美术馆,荷兰格罗宁根
    2009年 “艾未未,纽约1983-1993”,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群展(部分)
    1979年 第一届“星星画会”展览,中国美术馆馆外,中国北京
    1980年 第二届“星星画会”展览,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1986年 “中国新表现”, 城市美术馆, 美国纽约
    “中国前卫艺术”, 奥尔巴尼大学美术馆,美国纽约
    1987年 The Star at Harvard: Chinese Dissident Art,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
    1989年 “星星画会:10年”香港汉雅轩/台湾汉雅轩/法国巴黎汉雅轩
    1993年 “中国当代艺术:星星画会 15年”,东京画廊,日本东京
    1995年  “变化:中国当代艺术”,哥德堡美术馆, 瑞典哥德堡
    1996年  Begegnung mit China, 路德维希国际艺术论坛,德国亚琛
    1997年 “接点--韩国,中国,日本当代艺术”,大邱文化艺术中心,韩国大邱,
    1998年  Double Kitsch: Painters from China, Max Protetch画廊, 美国纽约
    1999年  Innovations Part I,中国艺术文献仓库, 中国北京
    “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Concepts, Colors and Passions, 中国艺术文献仓库,中国北京
    2000年 “不合作方式”, 东廊画廊,中国上海
    Portraits, Figures, Couples and Groups, 比翼艺术中心, 中国上海
    2001年  Take Part II, Galerie Urs Meile, 麦勒画廊,北京-卢塞恩,瑞士卢塞恩
    “土木.中国年轻的建筑”, Aedes 画廊, 德国柏林
    Take Part I, 麦勒画廊,北京-卢塞恩,瑞士卢塞恩
    2002年 “中国--传统到现代”,奥伯豪森路德维希博物馆, 奥伯豪森德国
    “第1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2003年  New Zone - Chinese Art, Zacheta国家美术馆, 波兰华沙
    “节点-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展”,上海联洋建筑博物馆,中国上海
    Cement - Marginal Space in Contemporary Art, 前波画廊, 美国纽约
    2004年  “第9届国际建筑展”, 威尼斯双年展, 意大利威尼斯
    “过去与未来之间:中国新摄影与影像”,芝加哥当代美术馆, 美国芝加哥/纽约国际摄影中心, 美国纽约
    Modern Style in East Asia, 北京东京艺术工程, 中国北京
    2005年 “第2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过去与未来之间:中国新摄影与影像”维多利亚.阿尔伯特美术馆, 英国伦敦/西雅图美术馆, 美国西雅图
    “东经116˚与北纬40˚的聚落”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北京
    “第一届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法国蒙彼利埃
    Herzog & de Meuron. An Exhibition, 泰特现代美术馆, 英国伦敦
    2006年  “入境:中国美学-2006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 上海当代艺术馆,中国上海
    “第5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
    “第15届悉尼双年展”,澳大利亚悉尼
    “填空”, 中国艺术文献仓库, 中国北京
    “2006釜山双年展”, 釜山现代美术馆,韩国釜山
    2007年   “透视的景观:第6届深圳当代雕塑展”OCT当代艺术中心,中国深圳
    “原点:星星画会回顾展”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德国卡塞尔
    “Art from China - 乌里.西克藏品展”,巴西银行文化中心,巴西里约热内卢
    “中国欢迎你……欲望,奋斗,新身份”,格拉茨美术馆,奥地利格拉茨
    The Real Thing: Contemporary Art from China,利物浦泰特,英国利物浦
    “第二届莫斯科双年展”, 俄罗斯莫斯科
    2008年 “第11届国际建筑展”,意大利威尼斯
    “利物浦双年展08”,泰特利物浦,英国利物浦
    “超级风水:尤伦斯基金会藏品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移花接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方式”,OCT艺术设计画廊,中国深圳
    “地图游戏:变化动力”今日美术馆,中国北京
    “金色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展”,麦约美术馆, 法国巴黎
    “身体媒介”多伦当代美术馆,中国上海
     2009年  Action - Camera: Beijing Performance Photography, Morris and Helen Belkin画廊,加拿大温哥华
    “麻将:中国当代艺术,希克藏品展”,Peabody Essex美术馆,美国赛勒姆

出版(部分):
    2007年 Ai Weiwei: works 2004-2007
    2006年《碎片:北京2006/艾未未》
    2004年 Beijing 10/23 /Ai Weiwei
    2003年 Ai Weiwei: works, Beijing 1993-2003
    2002年 《中国当代艺术访谈录:中国当代艺术奖1998-2002》
    1997年 《灰皮书》
    1995年 《白皮书》
    1994年 《黑皮书》

总评语
    艾未未的《纽约1983-1993》,既展现个体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与态度,也把个体观看与现实的关系具象化。他对摄影的态度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态度。通过一系列无视摄影法则的摄影行为,将个体对自由的追求还原到了胶片之中。他以反摄影的方式,提示何为摄影,以颠覆摄影的方式,颠覆人们对摄影的固定观念,也质询人们对现实的僵化认识。成为他生命器官之一部分的照相机,把个体的直觉与本能,与时而动荡、时而沉闷的现实直接对接,通过日常的片断,重构个体的生命体验,铺延开一幅真实的生命图像。他的一系列看似漫不经心的影像,在将日常的苦涩、欢乐、忧伤、无聊、希望、诗意与暴力糅合一体的同时,也编织成一部个体与时代息息相通的个人史。



张新民
    1952年 出生于中国四川省德阳市,现居深圳

获奖
    1981年开始从事摄影和文字编辑工作。曾获1992年度人民摄影报杯全国新闻摄影比赛大奖、第7届尼康摄影比赛特等奖、第1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铜牌奖、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广东省鲁迅文学奖、深圳市大鹏文艺奖 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在摄影的道路上,张新民一直独行。
    张新民的镜头一直对准底层,他自己也和底层民众血脉相连。
    张新民坚持: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本身就是生活,至于对生活细节的发现和感知,对摄影主题的提炼和挖掘,都来自于摄影家的艺术修养,而这种修养的核心就是对生活的真诚。
    对于认识今天中国,张新民留下了重要影像。
    2000年,张新民出版了《流坑---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后的标本》,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是一个有着千年生命的,至今还活生生的、经典的、自然的中国村庄。”张新民记录了处在沉重的历史文化包围中的流坑人的现实生存图景。除了拍摄流坑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细节,摄影者还用文字形式把和众村民聊天的记录呈现了出来。
    2004年,张新民出版了《包围城市-中国农民向城市的远征》,“它以全景式的规模来呈现当代中国社会变动中最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农民的离土与融入城市的过程。”(顾铮语)20世纪90年代,张新民用10年时间追踪拍摄农民工这一庞大群体,在这个过程中,他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从未停止。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时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张新民从不认为这样的矛盾是一种苦难,这就每个人必经的生活,是民族发展的必需。张新民也从不认为自己在人格上和农民有什么不同,只是大家用不同的技巧谋生的而已。
    “我经历了,我看见了,有些感受,然后用相机拍下来。存放在胶片上的这种记忆,记录了我所‘看见’的对象,也记录当时的我------动机、立场、观点,以及我和被拍摄对象的关系。”张新民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深圳股潮》、《合居》、《流水线上》、《公车上的民工》、《蜘蛛人》等数幅图片成为20世纪中国影像的经典。

展览:
    2004年  “中国人本”摄影展 中国广州,广东美术馆,中国
    2004年“世纪转身--当代中国的视觉记忆”摄影展 ,纽约华美协进社,美国
    2005年 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
    2006 年“天地间”纪实摄影大展,北京
    2007/11 “包围城市”第三届吴哥摄影节 幻灯片演示(柬埔寨暹粒)
    2008年  “中国.洞察”大型纪实联展,俄克拉荷马州弗雷德琼斯艺术馆,美国
    2008年“现实中国”展 ,巴黎夏佑宫,法国
    2008年 “空巢”上海第九届国际影展邀请展,中国
    2008年“观看中国”摄影展,札幌市会议中心,日本

出版:
    2000年出版《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后的标本--流坑》(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年出版《包围城市--中国农民向城市的远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总评语
    张新民长期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解体,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民的具体遭遇与生存状态。他的《流坑--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后的标本》一书,见证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衰败与传统文化的没落。而其代表作《包围城市--中国农民向城市的远征》的拍摄,历时十多年,在巨细无遗地呈现中国农民离土、进城的全过程的同时,也以细节丰富的画面,揭示中国农民这个特定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转型期中的艰辛处境。他的摄影实践,为纪实摄影何为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又切实的案例,也给我们带来有关中国当代社会变动的真切的视觉文献。



顾棣
    1929年 出生于河北省阜平县
    1940年2月参加抗日救国投身革命活动
    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华北联大教育学院学习1944年9月参加八路军,入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班跟随沙飞、石少华学习战地新闻摄影。自此,在军队从事摄影画报工作15年;先后在晋察冀画报、华北画报、解放军画报社任干事、组长、编委、党支部书记、机关俱乐部主任等职
    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曾荣立二、三等功
    1957年 “反右”运动受到击,于1958年9月转业到山西省工作;历任《山西文化》、《山西戏剧》杂志专职摄影记者、编辑,山西省戏剧工作研究室摄影组长,山西人民出版社摄影编辑、记者、审读员,《山西画报》总编辑
    1987年评定编审职称
    1990年离休
    曾任山西省文联委员、山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

主要研究成果与获奖作品
  1、1989年 《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获晋版图一等奖,中国解放区文艺研究专著一等奖
  2、1992年《中国解放区文艺大辞典》,合著,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获华东文艺图书二等奖。
  3、1995年《崇高美的历史再现》,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6年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大奖(出版界国家级三大奖之一)
  4、1998年《中国摄影史》(1937-1949年),1998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5、1995年《沙飞纪念集》文图选集,任副主编,海天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6、 《瞬间》六集电视新闻纪录片(同名画册《瞬间》),任顾问,保定电视台摄制
  7、合编《中国解放区文艺史》,任编委兼撰稿人,承担摄影史部分撰稿任务(由山西大学教授顾植帮助编写),待出版。
  8、合著《解放军画报五十年风雨程》,负责画报社前八年历程编写任务,共写25万字,因出书计划改变,只摘用两三万字,准备编成一部《回顾八年风雨路,细听铿锵脚步声》(暂名)解放军画报创业史稿单独出版。2002年获“金鹰奖”
  9, 在王雁、司苏实协助下,抱病苦干两年,编写《红色摄影史录》,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预计2009年8月出版。
  10,与影史有关的发表文章30余篇。

推荐人语:
    顾棣在严酷的战争年代,历尽千难万苦,万死不辞,完整保存了数万张摄影底片,以及相关的文献档案。几十年来,他相机不离身、笔不离手;拍摄了六七万张照片,时空跨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到今夕;从15岁起天天写日记,连同工作笔记,总计1500万字。他是摄影历史档案的保护神和纪录人。
    顾棣撰写的《红色摄影史录》,从体例与内容上看当是一部严谨、翔实、准确、完备的摄影史志;从历史材料的挖掘与影像文化的梳理上看,既具有鲜活的真实性也具有丰厚的文献价值。因此,可以说,《红色摄影史录》即令是一部中国摄影史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断代史,也是前无古人的扛鼎之作。他是坚强的革命战士,也是可敬的学者。

总评语
    作为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班的学员,顾棣曾经跟随沙飞学习战地新闻摄影,并以革命摄影史料整理、保存与革命摄影史写作的方式,默默地发扬光大沙飞精神。历经大半个世纪,他完整保存了战争年代革命摄影的数万张底片,及相关文献资料,时间跨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到现在。更可贵的是,他自十五岁以来不曾中断的日记,连同工作笔记总计1500万字,已经成为研究中国革命摄影的珍贵材料。从1980年代开始,顾棣参与了多部中国摄影史的写作。在80岁高龄,他完成了《红色摄影史录》。这是一部严谨、翔实的有关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摄影断代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他的获奖对于纪念沙飞,发扬沙飞精神具有特殊的意义。


刘树勇
    1962年 出生于山东。
    1983年 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
    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新闻传播系主任,文化创意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大众摄影》杂志编委,当代摄影批评杂志《光线》主编。

获奖:
    2000年 论文《没有个人,没有艺术--报道摄影中的个人身份和位置》获得中国文联年度优秀文艺评论三等奖;
    2003年 论文《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声音》获中国文联年度优秀文艺评论三等奖。
    2002年《新中国美术文献博物馆》八卷本,获年度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主要著述
    一,代表性学术文章(部分):《摄影的形态》;《语言关注、心灵关注、社会关注》、《权力--关于观念摄影的对话》、《没有个人,没有艺术--报道摄影中的个人身份和位置》;《真实的力量》;《摄影的语言系统:词汇的建立者》;《城市的欲望与观看的欲望》
    二,代表性著作(部分):《新中国大博览》;《目击世界100年》;《图文二十世纪中国史》;《历史真相》;《中国故事》;《世界摄影大师经典作品集》;主编《中国当代摄影批评文丛》五卷本

策展(部分):
    1997年《新影像:中国第一届观念影像展》,北京;
    2001年《自己:艺术家的身体》影像展,山东;
    2007年《真实与超真实》,平遥;
    2008年《记忆30年》影像大展,北京

主要摄影学术活动(部分):
    2001年 策划并组织实施中国第一个国际摄影节“一品国际摄影节“,任学术总监;
    2001年、2005年两次被《摄影之友》杂志评为中国摄影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创办国内第一种影像文化批评杂志《光线》,任主编;
    2008年 策划“世界摄影节高峰论坛”;
    2007、2008年两度任竞园图片产业基地影像产业论坛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


安哥(彭振戈)
   
1947年 生于大连
    1979年 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任摄影记者。
    1988年 香港《中国旅游》画报任记者、编辑、资深记者。
    1994年-2001年 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任摄影记者。
    2001年 任广州集成图像有限公司(无限图像网)高级顾问。
    2003年 任广东美术馆摄影顾问、策展人
    现居广州

获奖
    2002年在第二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生活在邓小平时代》影展获“欧莱雅中国当代摄影师大奖”铜奖。
    2006年获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广东省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十大摄影家”奖。
    2006年为纪念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1956--2006),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彭振戈--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奖。
    2007年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

出版
    2001年《生活在邓小平时代》个人摄影集,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
    2003年 主编了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时代映像》系列丛书。
    2005年8月 《沙飞摄影全集》,编辑,由长城出版社出版;《沙飞摄影选集》,主编,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9年 出版《哥哥不是吹牛皮》


贺延光
   
1951年 出生于陕西
    1981年《北京青年报》记者
    1983年《中国青年报》记者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 《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高级记者

获奖:
    1986年 评为年度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
    四次获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前身)摄影奖
    一次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两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3年 作品《面对生命》被评为《人民摄影》全国最佳新闻摄影奖
    2005年 作品《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被评为《人民摄影》全国最佳新闻摄影奖


李杰
   
1956生于 重庆长寿
    1982年开始从事摄影记者、编辑工作,先后任职西南电力报、经济效益报社
    1987年-1990年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外贸与交流》画报常务副主编
    现为自由摄影人

获奖:
    1995年 巴蜀文艺奖
    1996年 四川省青年摄影十杰
    1999年 新加坡影艺研究会授予荣誉会士
    2004年 中国摄影年度反转片摄影十杰
    2006年 国际人类贡献奖三等奖,巴蜀文艺奖,中国摄影50年突出摄影工作者
    2007年 “布拖记事”专著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第二届DEEP图片故事大赛“社会生活类”大奖

出版:
    1989年《康巴的太阳》由成都出版社出版
    1992年《川西民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冬天的童话》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1年《中国川剧脸谱》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3年《梦幻九寨》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5年《亡灵99》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2006年《布拖记事》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
    2007年《世界奇观-元阳梯田》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渠岩
   
1955年 出生于江苏徐州
    1985年 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
    1992年 在捷克布拉格美术学院教授东方艺术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职业艺术家

出版:
    1992年《基础素描》合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渠岩作品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年《公众领地》合著,由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
    2005年《中国》,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5年《精神在别处》,由三联书店出版

个展:
    2008 年“生命空间”上海香地艺术中心;“人间” 北京墙美术馆;“权力空间”印尼雅加达 ;“信仰空间”北京艺术通道
    2007 年 “从忧伤到批评”北京华艺莎艺术中心;“权力空间”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1997年 “渠岩艺术作品展” 捷克布拉格美术学院
    1994年 “渠岩艺术作品展”  捷克布拉格东方画廊 

联展:
    2009 年 “内爆或聚变-国际艺术对话的非常瞬间”北京尚元素艺术馆
    2008 年 “中国新摄影”美国亚利桑那; “超自然的中国当代摄影”美国纽约阿凯特画廊;“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景深”北京798艺术区九立方画廊;“信仰空间”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 巴黎多夫曼画廊; “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岸线”美国迈阿密
    2007 年“影子的炼金术”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寄生报告”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 红星画廊;“中国新艺术”比利时,布鲁塞尔;“走进后纪实”北京798艺术区红星画廊;“红色热潮-当代亚洲艺术崛起”美国休斯顿美术馆;“中国摄影典藏展”北京观复艺术博物馆;“无边的现实”北京798艺术区
    2006 年“此岸和彼岸”北京798艺术区红星画廊;“立存此照”北京798艺术区红星画廊 ;“澳大利亚福瑞曼特国际摄影节” 澳大利亚珀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北京TSY当代艺术中心;“狗语者” 上海科技馆 台湾自然博物馆;“中韩招贴艺术展”韩国首尔美术馆;“画幅决定态度”山西平遥国际摄影节
    2005 年“两个亚洲,两个欧洲”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异相景观” 北京今日美术馆 ;“身份与城市”北京美术馆画廊;“上班.下班”北京798艺术区;“临界” 北京798艺术区;“城市游牧”上海证大现代美术馆
    2004 年“公众领地”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北京规划展览馆;“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中国馆” 巴西圣保罗
    2003 年“条件中的观念” 北京别墅美术馆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北京香格里拉艺术公社;“第5届圣保罗建筑与设计双年展·中国馆”巴西圣保罗;“蓝天不设防”北京东京艺术工程
    2002 年“第2届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阿根廷国家美术馆; “解构” 北京 泰康顶层空间
    2001 年“第39届斯特鲁米察国际造型艺术节” 马其顿 国家画廊;“感受金钱” 北京 泰康顶层空间
    2000年 “东西述说” 荷兰阿姆斯特丹 H.A 艺术中心
    1998年 “越界的风景” 德国慕尼黑  当代艺术中心
    1989年 “中国现代艺术展” 北京 中国美术馆
    1986年“徐州现代艺术展”江苏 徐州展览馆
    1985年 “山西现代艺术展”山西太原市文化宫 ;“星期天画展”江苏徐州市文化宫


雍和
   
1956年 出生于上海
    1985-1992年《中国城市导报》摄影记者;
    1992-1998年《青年报》摄影记者,摄影部主任,摄影美术总监;
    1998-2003年《新民周刊》视觉总监。
    现为《新民晚报》首席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生活工作于上海
    担任第三届、第八届上海国际摄影展评委。

获奖:
    1985年当选上海市青年艺术十佳;
    2002年获得上海市范长江新闻奖;
    2003年获得中国摄影年度人物奖;
    2004年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金奖;
    2006年度全国晚报新闻照片评选人物肖像类金奖;
    2008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抗震救灾摄影报道优秀新闻摄影工作者。

出版:
    2007年出版摄影集《边角料:2003-2006上海影像》(中国摄影出版社)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