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杨先让 把光芒洒向开阔之地《广州友谊杂志》

录入时间: 2009-04-22

    (编者按)在一次访谈中,他曾自我解嘲说:“有人说我不是杨先让,是杨先嚷。”我想,这并非只是一句戏言,从他身上,我真真切切地领悟到“敢为天下先”这五个字的深厚含义。在当代新兴版画领域,他是建国后第一批成就较大的版画家;在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研究方面,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人;而在中美文化艺术交流领域,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样是里程碑式的。回顾他将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我的心中既有敬佩,又有感动。要具备怎样坚毅的意志,要拥有怎样充沛的激情,又要怎样在岁月的磨砺中保持一颗单纯得近乎透明的赤子之心,才能让他一次又一次奋不顾身地投身到崭新的未知的世界,实现一次又-次的华丽转身,并先后获得如此傲人的艺术成就。
    在我的眼中,他就像一轮耀眼的太阳,势力地、毫无保留地将艺术的光芒洒向更开阔的地方,照亮更多的人。此次,籍着《时代印记--杨先让艺术作品展》即将举办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杨先让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

    “每个艺术家都不能跨越时代,更不能摆脱时代的约束,那么个人的艺术实践必然离不开其时代的影响,为此我毫无遗憾。我喜欢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有些人说这个时代有很多局限性的东西,我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色。”

当代历史的记录者
   
作为建国后新兴版画家中的佼佼者,杨先让是研究中国当代版画史一位难以绕过的人物。从创作第一幅木刻作品至今,杨先让已在版画领域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为四类:历史题材画、历史人物肖像画、风景画和家庭生活画。其中,他的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最受人瞩目。这些版画不仅代表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更真实地记录了共和国的成长和社会的变迁,表现出极强烈的时代性。譬如,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报导文学“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杨先让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版画(贴心人》。又如,1976年,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杨先让创作了版画《怀念周总理》,这幅作品在当年创下了中国版画发行量的历史纪录。正因为杨先让对国家饱含深厚的情感,对时代总有敏锐的触觉并能自觉发掘具有历史价值的素材,其画作也都真实反映了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成为了时代的忠实写真者,他的作品也往往被人们看作是对历史的图解并拥有了类似于文献记载的非凡意义。
    2008年4月30日,正值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倒数一百天。已经拥有一百九十多年历史的圣地亚哥人类学博物馆隆重举办杨先让版画艺术展开幕式,这也是该博物馆破天荒第一次为华裔艺术家举办个人艺术展。于是,这些被称为“时代写真”的优秀作品便成为了中美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恐怕,单就这点来说,杨先让的贡献便是无可估量的。

    “八十年代,正是美术界灿烂活跃时期,我却一头钻进了研究中国民间艺术的境界中。多少人为我着急不解,而我一意孤行,硬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建了一个‘民间美术系’,为此笔耕呐喊了十几年。木刻版画洗手不干了。”

民间艺术的拯救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先让曾做出一件惊人之举:毅然放弃已卓有成就的版画,转而从事民间艺术研究,并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了“民间美术系”。
    以上这些,杨先让仍觉得远远不够。为拯救濒临灭绝的黄河民间艺术,在1986年至1989年这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杨先让和女儿杨阳率领一帮教授和研究生,沿着黄河流域踏遍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八个省,深入到许多地图上没有名字的村落中做了十四次田野考察,走访了成百上千位民间老艺人,搜集到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民间艺术,并创作完成了《黄河十四走》和中英文版的《中国乡土艺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杨先让这次田野考察的次数之多、跨越地区之广、调查访问之深入都是前无古人的,他不仅开创出一条拯救民艺的新路,更使这个课题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新学科,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他的行列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十四走》,它是一本迄今为止关于黄河流域传统文化记载最全面的书。全书的文字是粗粝的、跳跃的,有故事、有纪实、有评论、有心得。从对上百种民间艺术活动的解析和对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的稔熟上,不难看出笔者花费了大量心血并拥有无可置疑的专业素质。
    玉在《天末怀先让》一文中写到,杨先让曾将《黄河十四走》的书稿送给他。当仔细阅读完全书后,黄老由衷地赞叹道: “(黄河十四走》点明了研究民间艺术的一个方向、一个方法。是一个铁打的、无限远大的可能性”,“就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翻阅过(黄河十四走),没有人会认为黄老的评价是夸大其词。最重要杨先让的考察工作做得实在太及时,只要再晚些,就不可能抢救出这么丰盛的艺术瑰宝。当年收入书中的民间艺术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然而考察才过去了20年,当初记录下的那批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民间艺术品种,现在有很多已是极难搜集到的无价之宝;而他所采访的那些名闻遐迩的老民间艺术家,当时都已到了白发苍苍的古稀之年,如今,又有几位还能健在?因此,这两大本厚厚的图文并茂的奇书实际上成为了中华民族摇篮之地所养育的民间艺术的绝响。如此说来,杨先让的《黄河十四走》不仅是前无古人,同样也是后无来者的,有人说杨先让此举功德无量,说此书有无可比拟的珍贵价值,原因正在于此。

    “我不敢想像如果全世界只被一种文化所主宰,会有多么单调与可怕,因此相互交流乃属必不可少。我希望自己的画展能成为一扇小小的窗口,让观众从艺术角度入手,去认识一个民族的人文、国家的政治。

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1993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的位置退下来后的杨先让与夫人也就是著名油画家张平良女士一起来到美国休斯顿与儿子一起生活。不过,侨居美国的杨先让也没有让自己闲下来,他以一生的文化艺术积累为资本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者。
    来到美国后,杨先让和夫人利用儿子工作室中的展示厅“上尚艺苑”展览他们的作品。虽然展览厅不大,但作品精彩,凡参观过的人,无不喷啧称赞。于是,一些热心的华人朋友将他们的作品介绍到休斯敦及美国东南部的一些城市开办展览会。展览得到很大反响。首先引起轰动的是杨先让版画回顾展。该展览先后在美国休斯敦、费城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举办。除了举办自己的作品展,杨先让还以更大的热忱,利用一切机会展示与讲解我国的民间美术。1997年,杨先让利用春节在休斯敦主办了一次《我国民间艺术展》。同年4月份北上做巡回讲学,被美国媒体评为“由南方休斯敦刮来的一股中国民间艺术的旋风”。
    在频频举办展览和讲座的同时,杨先让的文章也常发表于当地的华人报刊上。通过展览、讲座与文章,杨先让展示与诠释了中华艺术,积极推进了中美民间的文化交流。鉴于杨先让的突出贡献,1996年,他被授予休斯敦市荣誉市民奖;1999年,他同时获得路易斯安那州巴特鲁茨市荣誉市长奖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交流奖;2003年,他又获得休斯敦大学亚洲艺术部文化奖。
    十多年的旅美生活,杨先让在艺术创作领域也是硕果累累。身处异国他乡,杨先让认为油画、中国画对自己而言都并非理想的创作方式。于是,在东西方艺术的碰撞和冲击下,他凭借厚实的艺术底蕴另辟蹊径,创造出一种新艺术样式“彩绘”。作品中,杨先让以“游子乡情”和“异国风光”为主要题材,巧妙地把油画的光影色彩、国画的笔墨情趣、版画的简练概括和民间艺术的朴素真挚棰合在一起,为中国绘画开创了更多元的艺术体系。

    “我的画不强烈,像我自己。我不知道国内的观众有什么指点,我颇有些胆怯。”
    结语:杨先让此话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宋之间的《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杨先让用一千道尽古今游子心声的“怯”字,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与眷恋之情展露得淋漓尽致。有理由相信,一直以来,杨先让是透过投身艺术来表达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也是透过无私的奉献来报答这片养育他栽培他的广阔土地。最后,请允许我借用艾青的诗句作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09年春季刊第90至93页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