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读《岭南国画先驱》随感(于风)

录入时间: 2009-04-01

    在我国古代画论中,最早提出而且至今经常被我们引用的,大都有关人物画。比如“形·神”问题,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就是对人物画创作的基本要求。再如“气韵”问题,南齐谢赫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实际上也和人物画有关,是指人物的气质、韵度,相当于后世所说的人品、修养、风度和精神面貌。所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可见到了唐代,“气韵生动”一词,还只限于对人物画的要求。
    我之所以想起以上的话题,主要是看了人物画家刘济荣的新作《岭南国画先驱》而引发的一些思考。
    在这本画集中,作者为20位岭南籍的国画家分别造像。其中最早的是明代的林良,其次是清代的黎简、晚清的“二苏”(苏仁山、苏六朋)和“二居”(居巢、居廉),接下来对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以及现代的多位岭南籍画家,也分别作了生动的描绘。在我阅读当中,从这些不同时代的人物肖像,想到如下的两个问题:
    首先是肖像画与一般的人物画的区别。所谓肖像画,也称写真、传写或写照,它除了艺术性之外,更要求高度的写实。所以顾恺之主张画肖像画要“晤对通神”、“像各异迹”,也就是要求描绘出每一位具体人物的性格特征。清代郑绩在其《梦幻居画学简明·论肖品》中也说:“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看来这所谓“肖品”,可以说是对“传神写照”更为具体、更高一层的要求。
    其次,画家在创作中,为亲身接触过的人物造像,似乎还比较容易作到“晤对通神”乃至“肖其品”,但为前代古人造像,恐怕就困难得多了,那就需要阅读和掌握更多的有关资料,对具体对象所处的时代作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才能下笔。比如宋代郭思在《画论·论衣冠异制》中,就提出“自古衣冠之制,荐有变更,指事绘形,必分时代。”所以为前代古人造像,不但要传其神、写其貌,连他们的穿戴服饰乃至发型,都要作历史的考究,要作到恰如其份,其难度也可想而知。
    刘济荣在为这20位岭南籍画家造像的过程中,显然付出了不少劳动,不但在传神、肖品方面,收到一定的效果,而且对不同时代的“衣冠之制”,也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觉得作者对这20位岭南籍国画先驱的崇敬之情,已通过他的画笔,作出了相当充分的表达。


                                                              于 风
                                                              丁亥冬至于半壁书屋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