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印记时代——杨先让版画彩绘作品展(新闻通稿)

录入时间: 2009-02-27

    《印记时代——杨先让版画彩绘作品展》将于2009年3月5日至3月22日在广东美术馆10、11号厅展出,这将是2009年广东美术馆策划的艺术家个人展览系列的又一重头戏。
    杨先让(1930-)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养马岛,因父亲是华侨的缘故,他在朝鲜半岛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直到1944年回国求学。1948年,杨先让入北平国立艺专美术系。1952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央文化部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化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
    从1955年创作第一幅木刻作品至今,作为新中国版画的代表人物,杨先让是研究中国当代版画史难以逾越的人物。作为见证共和国成长的优秀艺术家,他热爱生活,钟情于时代,并自觉地去发掘有历史价值的素材,使得作品具有了文本记录的意义。如1966年,杨先让创作了《贴心人》来纪念“党的好干部--焦裕禄”。1973年,画家欣喜于林彪集团的覆灭,刻了《雨过天晴》。1976年“文革”结束,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他创作了《怀念周总理》。杨先让是新中国社会进程的亲历者,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时代变迁的见证,都鲜明地代表着他们那一代艺术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正如他所言:“每个艺术家都不能跨越时代,更不能摆脱时代的约束,那么个人的艺术实践必然离不开其时代的影响,为此我毫无遗憾。我喜欢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有些人说这个时代有很多局限性的东西,我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版画创作正值高峰之际,毅然放弃了自己所擅长的专业,转而从事民间艺术的研究,并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了“民间艺术系”。为保护和振兴中国的民间艺术,他踏遍了黄河上下八个省,走访了成百上千的民间老艺人,搜集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品,创作完成了三大本专著《黄河十四走》和中英文版的《中国乡土艺术》,使得中国的民间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
    杨先让退休后侨居美国,致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在东西方艺术的碰撞和冲击下,他凭借厚实的艺术底蕴另辟蹊径,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彩绘”。杨先让把油画的光影色彩,国画的笔墨情趣,版画的简练概括,民间艺术的朴素真挚揉合在一起,为中国画开创了更加多元而开放的艺术体系。在的他笔下,故乡的小桥流水、农舍老屋、田园花树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亦真亦幻,令人叹为观止。可贵的是,杨先让的创新并没有摒弃中国画传统的笔墨和气韵,而是将色彩的形式感强调在笔墨中,来体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创作思维,并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
    展览展示杨先让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共计105件,由“版画”和“彩绘”两部分组成。


                                                          广东美术馆
                                                          2009年3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