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意为之 铸就辉煌——李锡奇的开拓发现与其“中国形式”的独特表现(皮道坚)
录入时间: 2009-02-05
早在1964
年,出席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大型“国际版画展”后回到台湾的年轻李锡奇,在接受报刊访谈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国虽有优厚的文化传统,但今日的中国画家,并非重复和抄袭古人的文化(艺术)形式,来强调中国的民族性而已,而是承受中国的文化精神,去开拓和发现一个足以代表这个时代的“中国形式”的独特表现……。
如今四十多年倏忽过去,李锡奇已成为台湾画坛公认的“
创建台湾现代艺术的健将”和“画坛变调鸟”,如李锡奇艺术的资深研究学者、著名艺术评论家萧琼瑞所说:“李锡奇,可以说是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在战后台湾发展的历程中,最具行动力的一位杰出艺术家;也是同时代现代艺术家中,在当今前卫艺术创作手法极度翻新的浪潮下,始终能站立浪头,以不离民族本位的思考,进行多元变异的现代表现,而完全跨越了媒材与艺种局限、成就动人作品的重要艺术家。”
现在回过头来看前引李锡奇那段访谈中关于“承受中国文化的精神,去开拓和发现一个足以代表这个时代的‘中国形式’的独特表现”的表述,不能不令人联想起王国维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三境界的著名比喻,当年那个“少年意气,挥斥方遒”的李锡奇,确曾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早已抱定“承受中国文化的精神,去开拓和发现一个足以代表这个时代的‘中国形式’的独特表现”的文化理想。纵观李锡奇四十余年从艺的人生旅程,他确曾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和抱负,不断自觉承受如“衣带渐宽人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般的苦恼与困惑,不断地开拓和发现那足以代表时代的“中国形式”的独特表现,而最终臻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澄明境界的。
我与李锡奇初次相识是在1990年前后,当时他与刘国松等台湾艺术家一行来大陆参访,途经武汉。那时的他,艺术创作已经经历了“历史·沧桑”(1958-1961)、“爆发·行动”(1962-1964)、“普普(波普)·本位”(1965-1969)、“月之祭·时光行”(1970-1980)和“新传统·后现代”(1981-1990)等几个阶段的“变调”;多次参加过如“巴黎青年艺术展”、“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
和“国际版画展”等重大国际展事,并获得“第五届国际青年艺术家展”评论家奖等国际声誉,可说是已经名满天下。他还是台湾现代艺术的有力推广者,由他主持的“版画家画廊”、“一画廊”、“环亚艺术中心”、“三原色画廊”等,此前已经策划主办过一百六十多个展览,其中包括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朱德群、赵无极、常玉、萧勤、夏阳、姚庆章等人以及香港艺术家张义的展览;泰国、菲律宾、日本、韩国的许多重要现代艺术家也是经由他的策展与台湾现代艺术家有了密切的交流。他也是最早将大陆的木刻版画家和水墨画家如古元、李桦、力群、彦涵、石虎、袁运生等系统介绍到台湾的画廊主持人。但所有这些我只是在多年以后,多次去台湾访问、讲学才逐渐知道。李锡奇是一个极为朴实低调的人。当时李锡奇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只是他的热情、宽厚和对艺术的敏锐感知力和洞察力,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神。
也就是那一次的湖北之行,成就了李锡奇艺术的又一次重大而深刻的转变。在湖北博物馆和荆州博物馆的参观,让他第一次接触到神奇的楚艺术,楚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他对漆画的兴趣。凭着他艺术家天赋的敏感气质,他立即发现了可供他更好地表达时代感悟的新媒材和新语言。由此开始了李锡奇艺术创作的新阶段--以东方传统媒材“漆艺”和“水墨”为主要创作表现手段的阶段。他的“后本位·老漆画”(1991-2000)、“浮生·十帖”(2000-2003)、“本位·新发”(2004-2007)和2008年的“风起·水涌”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作品。
萧琼瑞认为:“李锡奇是台湾现代艺术运动中,第一个以反传统、反绘画性,及反格律的行动,来完成一种既是传统、又是绘画性、也充满格律化趣味作品的人。”很显然,就反传统、反绘画性及反格律而言,李锡奇并非台湾现代艺术运动第一人;但若就能完成一种既是传统、又是绘画性、也充满格律化趣味的作品而言,则李锡奇的开拓与发现则无疑极具开创性意义。
作为抽象艺术家,李锡奇显然深受西方抽象主义艺术的影响,在其前期的作品中他还大胆吸收和借鉴了美国波普艺术和欧普艺术的一些观念和手法。这是他的反传统、反绘画性及反格律之处。然而李锡奇的过人之处在于,与此同时他始终未忘“承受中国文化的精神,去开拓和发现一个足以代表这个时代的‘中国形式’的独特表现”这一文化理想和艺术抱负。他的解构手法与同时代的大多数艺术家别无二致,即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手法来冲击和改造传统艺术。但其建构的策略与智慧却独树一帜,高人一筹。那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开拓和发现足以表达当代感受的艺术语言元素,以创造一种有独特艺术表现力的“中国形式”。这一点贯串在李锡奇艺术创作生涯的全过程之中,而在其后期以“漆艺”和“水墨”为媒介语言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在创作方法上李锡奇直接传承了中国艺术“制器尚象”和“立象以尽意”的传统,他这只台湾的“画坛变调鸟”每一次的变调无不是率意而为之。从早期的“历史·沧桑”、“爆发·行动”直到最近的“浮生·十帖”、“本位·新发”和“风起·水涌”,他每一阶段的创作力爆发,无不是由于内心充沛意念的驱动:落寞的历史沧桑感与时间意识,现实与历史的纠结冲突,是他创作“历史·沧桑”、“爆发·行动”系列作品的巨大内驱力;而“浮生·十帖”的创作则是寻求表达艺术家在经历冲突、爆发后复归平淡的心境。至“本位·新发”和“风起·水涌”李锡奇进入他艺术创作的一个新境界,他的文化归宿感引导着他去寻觅更加悠远、神奇的生命化境。这也是对传统艺术“意在笔先”之观念法则的继承。唐张彦远即明确提出画在于“得意”的观点,并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李锡奇的艺术全面承受了这一传统的文化精神,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图理、图识和图形内容。那是饱含着作者全部时代生活感受的“中国形式”的独特表现,是艺术家率意为之,为我们创造的时代的辉煌!
皮道坚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