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子 飞(挪威奥斯陆Astrup Fearnley现代美术馆馆长 古纳·格瓦拉)
录入时间: 2009-02-04
在过去五十年间,洋子一直是国际舞台上重要的实验和先锋艺术家,而且是少数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她曾经先后涉猎过概念艺术、表演艺术、“激浪派”艺术、偶发艺术等等领域,但自始至终,洋子以一位独立的先锋艺术家的身份审视艺术的概念以及艺术的对象,打破了传统艺术类别的界限。在她的作品中,她与观众之间会建立起特别的联系,邀请观众成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积极参与的一部分。在洋子的艺术世界之中,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在不断创新中碰撞、延展、互相强化
甚至升华。
展览“飞”旨在展现洋子丰富多元的艺术生涯之本质,以她的说明书式艺术作品为基础。这些作品触及、甚至质问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概念原则,观众能够参与到制作作品并使其物化过程之中,作品本身所体现的生命之短暂以及所摧毁的艺术之神圣,带有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也表达了洋子的艺术观念。
本次展览的作品-尾声(Outtro),2000年;蓝色房间(Blue Room),1966年;出口(Ex It),1997 年;修补,1966;愿望树(Wish
Tree),1997年;电话/交流雕塑,中国(Talking sculpture for
China),2008年;飞(Fly),1963年;我的妈妈很美(My Mommy is
Beautiful)等作品都由洋子本人选择。
洋子的“说明书”将作品简化为一个概念,然后邀请观众参与阐释创作作品。她质疑艺术作品的独一性和神圣性。
早在“观念艺术”兴起之前,洋子的作品就十分观念化。她从不会让素材、媒介和方法限制她
的艺术创作,相反,她的作品自身就是一个基本理念,她不会从视觉上进一步修饰和阐述,而是通过语言进行描述甚至定义作品,但又给表演者留有演绎的空间。洋子用简单平直的语句设定对象、事件、仪式--这些行为将会由表演者本质上和/或精神上明确清晰地进一步演绎。
语句--是将洋子的作品与文学,尤其是诗歌,连接在一起的根本所在。很多对洋子作品的分析
都将她说明书式的艺术作品和音乐、乐谱联系在一起。也有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起源于俳句(一种由十六世纪日本短歌发展而来的不压韵、无节奏的短诗)。但她的指令不是诗歌,它们是可视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脱离或者打破了由艺术家通过材料进行阐释演绎的传统。
从某种角度来说,洋子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原创性,是因为它们稍纵即逝。她的作品是
1)一个概念:以几乎完全中立的口吻简述,没有心理尺度或个人想法搀杂其中。
2)一个物化的详细描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观众及参与者。
3)一个分解或毁坏艺术作品的方法。
艺术创作是一个有着自己时间表的过程(创作前-创作-完成)。从艺术历史的范畴讲,这是一个彻底的转变。在此之前,艺术作品是一件已经升华的、不再具有时间概念的物品(尽管艺术作品的创作确实可以被归纳为艺术历史上的某一个特定时期),被神圣地保存在特定的社会场所--美术馆之中,或成为商业系统的一部分。直接地或间接地,艺术家表达了艺术对象被升华和神化了的本质,这不仅是从艺术家本人的眼光,同样也是遵从了社会的、政治的角度。
而说明书式的艺术反对赋予艺术对象的本质一个明确的象征意义和主题,从而断绝了其买卖价值。洋子的作品强调和突出艺术品生命的短暂,并由此体现她反对将艺术神圣化,她将艺术带回俗世,打破了生命和艺术之间的边界。艺术品在她的手中不再是庄严肃穆的物品,而是一次身体和心智的短暂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她的作品仍旧和“激流派”有着联系,不惜降低美感和素材品质,或追求一种更为广泛的、具有包容性的美感体验。如此的艺术观念也和洋子文化背景中受到佛教禅宗熏陶有关,其根本就在于通过冥想将灵魂从肉体中释放。禅道中,见识与逻辑思考无关,获得见识要诵心印,一种以似是而非的形式所出的谜语。因此,洋子的艺术理念挣脱了种种外在物质的束缚,强调主观的、冥想而得的品质,或引用她谈到自己在事件或偶发艺术中的角色时所讲的:“这与大部分偶发艺术不同,不是一个‘聚集’,而是对自我的解析。”
“参与”一直是洋子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说明书式艺术作品邀请一个表演者来实施和使之物化。甚至有些说明书式艺术作品全部由观众参与组成,成为一个由参与者/观众受邀进行添加或修改的过程。这样的慷慨在艺术历史上十分罕见。洋子呈现给观众的艺术作品是一个可以让其身体或心智分享的项目,而亲身参与正是破除艺术的神圣感的关键因素,艺术作品不再是独一的--它可以被同时在不同地点得以实施甚至物化--从而永久性地丧失了所谓的“市场”。一个最主要的“后果”,或许也是最微妙的一个,就是通过他人的参与,艺术家对整个作品创作演变的过程失去了“控制”,同时作品经过不同参与者之手,汲取不同程度的再创作而获得新生。
洋子的很多作品,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破坏的举动,之后伴随着对于希望的思考。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更多地从世界之外的视角进行观察,指出和迫使他们去记忆
多少有些恐怖的事件。例如在作品“出口”(ExIt)中,直接而有力地让观众经历自然或人类的灾难。“出口”这类作品的作用与观众有意识而主动的参与密不可分。通过身体与作品近距离、紧密的联系(走在排成一列的类似棺材的木箱中;回想起人生中惨不忍睹的记忆),使人再次反思人与作品,人与世界、世界上的一切之间的关联,并且使观众内心深处有一种关于自身的存在和与他人关系的觉悟。作品成为了道德的警钟,以及一张走向一个更具有责任意识和乐于思考的人生
的邀请函。
良知醒了。
挪威奥斯陆Astrup Fearnley现代美术馆馆长
古纳·格瓦拉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