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她是谁?洋子(比利安娜·思瑞克)

录入时间: 2009-02-04

    写洋子很难,因为已经有那么多关于她的文章。很难对这样一个创造出以艺术为媒介传播信念的先驱者写出什么有新意的评价。多年里,她将所想表达的信念传递给了很多很多人,并且她一直坚持这样做着--所有这些信念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爱你。她的信念影响到了好几代人,她有很多追随者。她的贡献使一种对爱的信仰跨越了时空,这对于一个人的自我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即使今天,走进我上海寓所旁边的酒吧,一抬眼就能看见张贴着约翰·列侬和洋子的海报…… 约翰·列侬曾经这样描述洋子:“世界上最著名而不为人知的艺术家:每个人都知道她的名字,可没有人知道她做了什么。”
    举办洋子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介绍她在艺术创作中的思想和理念,至少对我而言有很大的意义。当艺术市场和屈从于市场的艺术机制正在扼杀创造力的时候,能够以一种近乎乌托邦的方式介绍一个游离于市场和任何鼓噪的艺术机制之外已经数十年的人物,对我来说,是一种艺术使命。
    几十年来,洋子的作品一直忠实于她的艺术理念,将艺术创作的重心放在通过艺术传递信息,引 领观众以获得精神感悟。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几代人都能认同她在60年代曾提出的话题,在今天依旧有意义,因为她的话题关乎人类本身,是我们已经面对了几十年而不愿意正视的自知。她最初打动我的作品正是这些“说明书式”的作品,她提出一个指令,邀请观众去完成作品。“飞”……怎么飞?我们能飞吗?哪怕只是一次……她通过简单的一个“飞”,质问了这 一切。
    洋子是一位活跃在纽约、伦敦、东京的女性艺术家,她站在女性的角度,对于女性胴体、性和自由的观察和表述是独特的,尽管她与约翰·凯奇,麦素纳斯,“激浪派”等等前概念艺术运动的中流砥柱过从甚密,但在上世纪60年代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之中,她的声音并不响亮。
    洋子的作品不是在工作室中创作出来的,而是与她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看待生活的眼光密不可分。她曾写道:“艺术不仅仅是复制生活。从生活中吸收艺术灵感并不代表艺术复制了生活。”洋子在当代艺术领域是个独特的人物,全世界有无数人感受过她前所未有的艺术创作。
    直到今天,对很多人来说洋子不仅仅是个艺术家--如果我们这样称呼她,那便是局限了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贡献。她是作曲家,艺术家,激进的和平运动家,导演。尽管刚庆祝过自己的75岁生日,洋子仍旧活跃在推动世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积极领域,这个想法在上世纪60年代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她在个人网站,MySpace和Facebook上的主页则 成为了信仰共同世界的人们交流的平台。
    她早期的作品与“激流派”和概念艺术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明书式的作品”则是以简单的语句描述,使实验本身成为作品的主要部分,指导观众自行创作,让他们能够亲身参与,并在过程中直面自我,直面世界。她的说明书式艺术作品在《葡萄柚》一书中登峰造极,这是一本围绕 概念和语言的说明式诗集。
    1952年,洋子的父亲在美国的东京银行获得职位,她随父母移居美国,开始在纽约莎拉·劳伦斯女子学院攻读诗歌和作曲。1955年,她从学校肄业并搬去了曼哈顿。
    洋子在50年代中期的作品“点燃”是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和她个人习惯的一个仪式有关,点燃一根火柴,看着它燃烧到熄灭,然后她就会感受到平静。这件作品和其他很多表演一样都是说明书式的作品。
    点燃 点燃一根火柴,看着它熄灭 1955年,秋
    洋子的本次上海展览取名为“飞”,缘起于她1964年4月25日在东京Naiqua画廊创作的说明书式作品“飞”。在那次表演时,她发出这样的明信片:

飞 洋子
地点:Naiqua画廊 时间:4月25日,星期六,晚8点
准备起飞

    在表演当天,她的艺术家朋友从梯子上表演了飞,她本人没有现身。在随后的表演中,她邀请观众从不同的高度“飞”,并引领观众讨论飞是含义和意义,以及我们是否能够飞,这样的问题层层深入。
    洋子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碎片”于1964年在日本京都首次公演,她独自坐在舞台上,身边放着一把剪刀,观众被邀请上台用剪刀剪下一条她身上的衣服。这件作品之后又分别于1965年在纽约,1966年在伦敦以及2003年在巴黎做过。通过这件作品洋子迫使观众关注他们行为的本身意 义以及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
    洋子最重要的一次展览于1966年在伦敦Indica画廊举行,她展示了一系列说明书式画作以及一些用日常生活品做成的现成艺术品和装置艺术品。
    1969年洋子与约翰·列侬结婚,他们的一些合作,尤其是在阿姆斯特丹以及蒙特利尔举行的“床上和平”运动,使这对夫妇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两人在结婚之前就曾一同发布唱片“未完成音乐一号:两个处子”。洋子与约翰·列侬合作的“战争已结束”则是两人婚礼结束之后在全球12个城市进行的巡回运动,从柏林到香港,到东京,再到纽约……在每个地方用当地语言写到:战争已结束/如果你愿意的话/圣诞快乐,约翰和洋子
    洋子在1989年举办展览时再一次继续了这个宣言,在1998年她在纽约时代广场重新创作了1969年用过的宣传板。
    洋子的电影作品对实验电影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克里斯·伊莱斯(Chrissie Iles,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影视馆馆长)认为她的电影创作可分为几个阶段:1966年在麦素纳斯协助下制作和传播的“激浪派”电影,1969年到1971年和约翰·列侬合作的作品,以及之后的电影配乐。 在“FLY”电影中,画面上一个裸体女子一动不动地躺着,在大部分电影中,洋子给苍蝇飞到的身体部分一个个特写镜头,而在结尾部分,她展示了这个女子完整的胴体,电影的配音是洋子自己完成的。她的大部分电影都在探索女性精神的自由,但她展示身体的方式很难定义为出于女权主义观念。洋子的艺术杰作触及多个领域,有概念摄影,广告艺术,电影,音乐等等。洋子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创作建立的和平光塔是对于约翰·列侬的一个纪念,光塔每年在约翰·列侬的生日和忌日、以及其他洋子同意的日期开启,如春天的第一个星期等……和平光塔这件作品是以光之屋的观念为基础的,光之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她的作品“出售清单1965年”中,也出现在《葡萄柚》一书中及1967的Lisson画廊,而光之屋这一观念于1967年被重写。

光之屋 整座光之屋是一座完全用光建造的幻影之屋。
你在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架起一面棱镜,一道夜光穿透棱镜在前方的旷野中筑起一座光之屋,如同想象中的画面一样,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真实的进入画面中的这座光之屋。光之屋并不会每 天都出现,正如同不会每天都阳光灿烂一样。
洋子,1965
为Lisson画廊的再创作,伦敦,1967

    她早期和平之光的概念传达了同样的生命真谛并且成为一种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动力,使我们为一切事物消失与改变的那一刻而感动。和平光塔正是在探求一种将瞬间变成永恒的可能,光不再只是暂时性的存在,而是像太阳在我们生命中的意义一样,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每天都看到她;她 会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提醒着我们希望永远存在。
    当代艺术的使命是打开感官界限,开创新的领域,开发无尽想象,使人们能够有新的感官的、心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连通的感受。直到今天,洋子还在履行着沟通者和中间人的角色,让我们 从她的创作中经历每一个自我都需要的体验。


比利安娜·思瑞克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