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风雨之歌——黄苗子问候山西(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

录入时间: 2009-01-09

    2008年11月12日,风雨一吟--黄苗子艺术展在山西太原、山西省文联展厅盛大开幕,共展出黄苗子先生多种形式的艺术精品45件,较完整的展现了苗子老人的艺术成就。展览由北京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主办,这是继北京798之后,黄苗子艺术展移师的第二站。

新作佳作,形式多样,黄苗子作品首次亮相山西
    本次展览的展品总共45件,不仅数量繁多,形式且多种多样,除了黄苗子独具特色的书法和彩墨作品,还包括版画、壁毯、竹刻、木刻等。这些作品都是首次亮相山西,无疑是一次艺术盛典。
    其中,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金文异字)、《菩提无树》、《戉箙卣铭文》(金文异字)、《带雨云埋一半山》等都是新近创作的精品,个性独特,艺术风格显著;
    丝网版画《国殇》、《带雨云埋一半山》等,由黄苗子与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合作制作,通过版画语言独特的印痕之美和肌理效果,表现出彩墨丰富的层次和多变透亮的美感,这是其他版种版画和中国画所不能表现出的独特效果,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展现了黄苗子艺术作品中色彩的魅力,此外,这种复数性的艺术品也极大的拓展了欣赏范围,适合大众收藏品鉴;
    还有曾在北京798展览时展出并引起巨大反响的五棵古木,也将以图片形式展出,黄苗子先生专门为古木题写“神木”,“木轮囷,三千年,经风雨,见世面”等字句,并由他的学生、雕塑家王亚雄雕刻,其中“木轮囷,三千年,经风雨,见世面”四棵古木被命名为“风雨柱”,苏东坡有诗云:“我子乃散才,有如木轮囷”,此 “木轮囷”正成为黄苗子先生的人生写照:跌宕起伏,历经风雨。而风雨柱上写风雨,风雨一生歌风雨也正是此次展览的主题。
    苗子老人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把它们给老朋友看看。
    这次展览是继北京798之后移师的第二站,也可以称之为继北京798之后,黄苗子第二次大型个人艺术展。96岁高龄的苗子老人,从艺八十余年,却从未举办过个人展览。熟悉他的朋友说,黄苗子夫人郁风在世的时候,也希望办个展,但他一直告诉自己,一定要有新的东西才办,要办就办的有意思的好玩的展览。“风雨一吟--黄苗子艺术展”于2008年9月13日—9月25日在北京798艺术区·桥艺术空间盛大展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赞誉,展览反响强烈,这不仅是黄苗子先生个人魅力的体现——这与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广泛的社会交往不无关系,更是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魅力具有强大感染力的体现。

96岁老人,黄苗子艺术之路慨而慷
   
黄苗子先生是著名的艺术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1913年出生于中国广东中山,今年9月份在北京办展时,迎来他96岁的生日(农历九月初一)。他是目前屈指可数的高龄艺术家之一。
    黄苗子幼时在香港就读,受其书香世家影像熏陶,喜爱诗画文艺,并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他八岁开始学习书法,十二岁便从名师邓尔雅先生学书,十六岁时,黄苗子创作的漫画《魔》入选香港学生画展,并在叶浅予主编的《上海漫画》发表,使他对上海无限向往,1932年,20岁的黄苗子只身从香港前往上海,开始了他始于政治、却终于艺术的漂泊之旅。期间,他辗转于广州、重庆、上海等地工作及从事文艺活动,重要的是,他与郁风先生结识,并喜结姻缘,证婚人沈尹默为他们赠诗:“无双妙颖写佳期,难得人间绝好辞。取譬渊明远风日,良苗新意有人知。” 在政治的风雨中,黄苗子先生却创造了艺术的辉煌,这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黄苗子一生交游广泛、涉猎广泛,对书法、水墨、漫画、艺术理论,以及诗歌散文均有精深的研究和创作,并且成果丰硕,亦使他成为艺术界少有的全才。他的书画作品曾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和内地展出,作品被伦敦大英博物馆、德国科隆东方美术博物馆等收藏。他所发表的美术论著《美术欣赏》、《吴道子事辑》、《八大山人传》及《年表》、《画坛师友录》、《艺林一枝》等成为画坛重要的研究资料,散文《货郎集》、《无梦庵流水账》、《种瓜得豆》、《苗子说林》等更是文采飞扬、气度翩翩。

独特的艺术视角,深厚的艺术表现功力,成就独树一帜的苗子艺术
    黄苗子先生独具特色的书画作品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他用一种类似绘画而又非绘画的个性之美对古老中国的金文进行了艺术语言的诠释,或在抽象几何的笔画中加入中国古老文化的神秘和崇拜,字中透着画的视觉性,画中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引领观者进入“艺术、文化、生活”三者相结合的视觉空间,以求得思想上的共鸣。八十年来艺术追求和探索,使苗子先生这独有风貌、自成一体的“苗子体”书法,成为艺术界长期研究的课题。
    书法作品《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金文异字),将古代金文文字与绘画艺术结合,突出“文字起源来自视觉的显现”的特定文化效果,纸本之中既有金文字的形象画,又有书法对金文字的书法释意,使人忍不住联想到苗子先生早期的漫画作品与书法的结合性,此作品中钤印的使用也很有讲究,字画之间印章的红色与金文字的红色共同构成了交叉性构图类型中的“右延伸效果”构图,这种构图对字画中“砍头的刀叉”起到了更突出的空间提取作用。另外,无论是绘画语言,还是书法字迹之中,都体现了苗子先生一种乐观向上,坚强不屈的文化精神,这既有其一贯的人格,又有其人生的信念。
    书法作品《菩提无树》中,苗子先生以籀篆的形式拖墨而书,展示出书法艺术中其独特的“书中有画”的特色,选择材质相对粗犷的纸张进行书法创作,使书法画中每一笔之中都见飞白,创造出书法中的“肌理感”,将墨色提出于纸本的空间之中,创造出书法的立体视觉效果。
    书法作品《戉箙卣铭文》(金文异字)的创作更是将其书法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书中留画,画中露字”的特色创作手法将中国古文化文字戉箙卣铭文通过书画之间略变得方式运用在纸本之中,使纸面呈现出“一个人游走于两只四脚动物之间”的感官视觉效果,字画中灵活运用红色的太阳和灰色三角背景以及书法的留白部分,在三色之间使得“字”和“画”的层次感得到进一步的伸张,视觉效果更为明显。

黄苗子书画艺术带动新的收藏走向
    黄苗子先生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厚的学养,以及追求艺术的执着和热情,造就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高度,他的艺术作品,势必要成为一个时代、一种人生的表征和代言。因此,他的作品不只是属于艺术领域的,也是属于社会领域的。他的自成一体的“苗子体书法”,被赋有极高的艺术学术价值,它们将成为艺术界长期研究的课题,同时,那些从字里墨间所透射出的对于中国文化的追索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还有对人生的慨叹顿悟,等等,都将成为一代人的符号而被社会和历史铭记--这是他的作品能引起强烈共鸣的原因所在。无疑,无论是学界、社会、还是艺术市场,都太需要这种能够将文化、艺术、时代精神融会贯通,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学养积淀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论断,黄苗子书画艺术必将带动新的收藏走向,引领艺术市场。
    目前,黄苗子先生的书画作品已经得到了艺术界和艺术市场的重视。黄苗子、郁风夫妇这对闻名艺坛的“神仙眷侣”,在今年4月份的中国嘉德2008年春季拍卖会上,两位老人的“迴风宧书画存珍”部分藏品亮相,拍出2355万元;日前在嘉德四季拍卖会上,苗子、郁风二老多年来的个人218件书画作品上拍,成交率达100%。另外,黄苗子与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合作制作的丝网版画系列作品,通过版画语言独特的印痕之美和肌理效果,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展现了黄苗子艺术作品的魅力,更因为它的复数性,极大的拓展了欣赏范围,受到市场的极大欢迎。
    已经故去的著名艺术家熊秉明高度评价黄苗子的艺术。他说,“苗子先生用篆籀,写的只是一首随口拈来的绝句小诗。纵横挥扫的淋漓痛快和现代点泼派、行动派所追求的肢体腾舞是一致的。西方造型艺术史上从未有过这一种企图,在中国却有一个悠长的传统。……写文字而有画符号的神秘,画符号而有安排图案的美妙,安排图案而终含涉生命的沉吟与飞扬。我们沐浴在五千年历史长流中,也战栗在二十世纪之末烟尘的前沿。”
    吴冠中先生亦曾撰文评价黄苗子的书法“对苗子,我先是拜读其文章,从中取得艺术方面的教益,后来才看到他的字,一见倾心,十分喜爱,突出感受是构图美、虚实美、节奏美,总之,是造型美。”


                                             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
                                              2008年10月30日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