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心灵的歌舞——序《述花集·胡培烈摄影作品》(刘斯奋)

录入时间: 2008-12-24

    今年春节期间,胡培烈兄过访寒舍。偕同他一起来的还有蔡时英兄。二位都是我多年的老同事,相见之下,自然言笑甚欢。只不过,茶叙之余,培烈还另有所命。他拿出一厚叠摄影作品,说是打算在广东美术馆做个展览,还出版集子,要我写篇序言。培烈浸淫此道数十年,曾经担任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的主席,在行内可谓成绩显著,影响广远。至于我,却完全是门外汉。冲着多年的交谊,固然是却之不恭,但应承下来之后,如何着笔,却确实挠头了好几天。后来回心一想:既然不懂,那就不要硬充内行,老老实实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观众,姑且谈点观后感好了。
    由于同事的缘故,对胡培烈的作品,我一直颇为留心,记得他的镜头包罗甚广,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多有令人惊喜的独到的发现。可是这一次他出示给我的,却清一色全是花卉作品。而花卉中又主要集中于荷花、梅花、红棉、葵花和虞美人等少数几种。这使我有点意外。因为对于一个展览来说,题材的广泛多样无疑有助于引发调动观众的兴趣。现在胡培烈不这样做,相反把题材限制在如此狭小的一个范围内,那么,他显然是在有意挑战考验自身的艺术功力,打算通过作品的艺术深度和精度去感染征服读者。光是这一点,就使我感到这个展览的学术分量。更何况,对于艺术摄影来说,在各类题材中,花卉是属于最难讨好的种类之一。因为其体积小,在多数情况下,拍摄时必须近距离地采取微观态势,这就往往无法利用周围的宏观环境;而不同花卉尽管千姿百态,但其实包含的意蕴却比较浅白单一,难以挖掘出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加上长期以来,花卉作为热门对象已经吸引过无数镜头,被无数人挖空心思地用各种方法表现过,可以说早已成了一种烂熟的题材。想要从中翻出新意,实在谈何容易!不过,如果把以上这些难题对照胡培烈的这批作品,我们却欣喜地发现,他正是在自我挑战中实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超越。
    在这里,也无须对作品逐一加以品评。这自有专家和广大观众来助兴。我只打算指出最受触动的一点,即胡培烈的这种超越,是通过力求使艺术摄影从“形而下”的层面提升到“形而上”的层面来实现的。事实上,在当今的艺术诸门类当中,摄影是属于对工具器材依赖程度最高最直接的一种。这使得就“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的能力而言,数它最强。而且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能力变得越来越惊人。只不过,这也造成一种不容忽视的后果,就是作者的主观意识受到越来越严酷的挤压,越来越难以自由发挥。而客观事物的再现,哪怕再“真实”,说到底都只是属于“形而下”层面;而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它与众不同的价值却体现在“形而上”层面,即作者主观意识的追求。因为只有后者,才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才会使作品变得千差万别,并且显示出强烈的个性。从胡培烈的这批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正是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在他那里,真实地再现花卉的自然形态已经不是他的目的,他所追求的,是心中的图像构成、心中的旋律和节奏,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美感。事实上,也正是这种“形而上”有自觉追求,使他的这批作品鲜明地有别于与一般花卉摄影,而向读者提供了远为广阔的遐想余地。
    当然,类似的追求和突破,其实早已发生在别的艺术门类之中。但我要说的是摄影这个行当。因为对工具器材的强烈依赖,使得摄影要摆脱“形而下”的桎梏,实现向“形而上”的飞跃,要比别的艺术门类远为困难,也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才情。而它的终极意义也更为深远,也许有人会说,在当前摄影界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各种各样的试验也正方兴未艾。但就我所见,绝大多数试验都是凭借电脑去进行。这就更深地陷入对器材工具的依赖,后果如何,还有待观察。至于胡培烈的这批作品,作者始终坚持用“多次曝光”这种相对“原始”的手段来完成。这无疑要付出多得更多的时间、劳动和耐心。但是却更大程度保留着生活的原汁原味。作者的主观情怀也得到更鲜活、更真切的体现。我想,这正是胡培烈的这批作品的魅力所在,而且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学术课题。


                                                        刘斯奋:广东省文联主席
                                                        2008年3月8日于羊城蝠堂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