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 展览详情

第二届“沙飞摄影奖”作品展

岭南会展览馆(广州市二沙岛晴波路13号)
2009-05-18—— 2009-05-31

展览名称:第二届“沙飞摄影奖”作品展

展期:2009年5月18日-5月31日
展厅:岭南会展览馆(广州市二沙岛晴波路13号)

沙飞是中国20世纪具有开创意义的著名摄影家,他的影像是近一个世纪以为中国人视觉记忆的重要凭证。沙飞以其高度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富于探索精神的摄影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影像资源。沙飞利用摄影语言关注社会和人类自身命运的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从事这一事业的原动力,同时也是沙飞摄影奖的基础。


沙飞摄影奖由沙飞作品主要收藏机构广东美术馆、主要研究机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沙飞暨影像研究中心”以及沙飞的女儿王雁女士共同设立,旨在发扬沙飞精神,奖励使用摄影手段持续关注社会和人类自身命运,以及在推进摄影和使用图像方面对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


沙飞摄影奖的评审机构为沙飞摄影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五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和学者组成。本届评委包括顾铮、陈丹青、李波、吴文光、钟鸣。


沙飞摄影奖不接受个人申请,所有参选人员由对摄影领域高度关注和了解的提名委员推荐。本届提名委员是:蔡萌、陈小波、冯博一、胡武功、吴鹏。他们为本届沙飞摄影奖推荐了10位候选人。并于2009年3月5日评出四位获奖者:李媚获学术贡献奖,艾未未与张新民获摄影创作奖,顾棣获特别贡献奖。其他获提名者分别是刘树勇、安哥、贺延光、李杰、渠岩、雍和。


沙飞摄影奖主办机构希望籍这一奖项的设立,以开放性和前瞻性的态度,深入推动摄影学术和创作的发展,促进摄影与当代社会的良性互动。


2009年5月18日,沙飞摄影奖主办机构将在广东美术馆向获奖者颁发奖项,同时将在岭南会展览馆举办获奖者及获提名者文献和作品展。

 




广东美术馆
2009年5月


沙飞摄影奖简介


沙飞是中国20世纪具有开创意义的著名摄影家,他的影像是近一个世纪中国人视觉记忆的重要凭证。沙飞以其高度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富于探索精神的摄影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影像资源。沙飞利用摄影语言关注社会和人类自身命运的精神,成为激励后人从事这一事业的原动力,同时也是沙飞摄影奖的设立基础。


沙飞摄影奖由沙飞的女儿王雁女士发起,沙飞作品的主要收藏机构广东美术馆以及主要研究机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沙飞暨影像研究中心”参与,共同设立,每两年一届,每届将产生三位获奖者。


沙飞摄影奖旨在发扬沙飞精神,奖励使用摄影手段关注社会和人类自身命运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沙飞摄影奖尤其鼓励持续关注社会与人类自身命运的华人个体,以及在推进摄影和使用图像方面对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华人个体。


首届沙飞摄影奖将于2007年3月评选出获奖者,并在广东美术馆隆重颁奖。


评委介绍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并自习绘画。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2004年末提交了辞去清华美院教授职务的辞职报告。

个展:
1995 陈丹青,国立国父纪念馆,中国台北
1998 陈丹青,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中国香港
2000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展,中国北京、武汉、沈阳、广州、南京、上海

群展:
1977 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1980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中央美术学院展览馆,中国北京
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展,巴黎春季沙龙,巴黎
1998 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哥根汉姆博物馆,美国纽约
2001 二十世纪新古典主义回顾展,伍斯登现代美术馆,比利时
2002 中国与德国当代艺术对话展,杜依斯堡现代美术馆,德国杜依斯堡,最初的形象Ⅱ·当代纸上作品展, 艺博画廊,中国上海
2003 艺术与战争,格拉兹美术馆,奥地利格拉兹
2004 感觉记忆,艺博画廊,中国上海

相关著作:
2000年出版文集《纽约琐记》
2002年出版《陈丹青音乐笔记》
2003年出版杂文集《多余的素材》
2004年出版杂文集《退步集》
2007年出版杂文集《退步集续编》
2007年出版专栏交谈文章结集《与陈丹青交谈》
2009年出版杂文集《荒废集》


顾铮,1959年生于上海,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学术兴趣:20世纪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纪实影,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研究、摄影史等。著有《国外后现代摄影》(2000)、《自我的迷宫---艺术家的“我”》(2003)、《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影像》(2003)、《世界摄影史》(2005)、《像你我一样呼吸-一个世纪的摄影传奇》(2006)、《现代性的第六张面孔-当代视觉文化研究》(2007)、《遮挡与穿透-当代中国摄影景观》(2008)等。策划的主要展览有:第一届亚洲摄影双年展《生活在城市》(中国策展人,2001,汉城)、《记录中国----当代摄影与社会变动》(2004,美国贝茨学院美术馆、华美协进社,2006,史密逊博物馆)、《在现实与记忆之间----摄影中的中国社会生活与记忆》(2004,美国新学院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城市·重视----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广东美术馆)、《显“隐”-中国当代摄影20年》(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2006)等。担任《中国摄影》和《欧洲摄影》(柏林)等刊物的编委,并担任美国《光圈》杂志供稿编辑。休斯顿摄影节专家见面会评委(2006、2008),2008大邱摄影双年展家见面会评委。哈佛大学皮波迪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罗伯特·嘉特纳奖推荐委员,第二届沙飞摄影奖评委(2009)。


李波,1970年出生,1998年到《中国摄影》杂志从事图片编辑至今,现为副主编。


吴文光,1956年出生云南昆明,1974年中学毕业后到农村当“知识青年”务农至1978年; 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之后在昆明和新疆尼勒克二牧场做过中学教师;以后做过四年的电视台记者、编辑。1988年至今,居住北京,作为独立制片人、作家和戏剧舞蹈剧场制作人拍摄纪录片、写作和制作舞蹈剧场作品。

纪录片作品:《流浪北京》(1990年)、《我的1966》(1993年)、《四海为家》(1995年)、《江湖》(1999年)、《和民工跳舞》(2001年)、《你的名字叫外地人》(2003年)、《操他妈电影》(2005年)

短片作品:《日记:1998年11月21日,雪》(1999年)、《公共空间》(2001年)、《寻找哈姆雷特》(2002年)、《肚皮》(2008年)

著作:《流浪北京》、《革命现场1966》、《江湖报告》、《镜头像眼睛一样》;主编《现场》(出版三卷)。

主要策划与组织的艺术项目:“公共空间”(影像放映,平遥国际摄影节,2001年);“个人眼睛与公共空间”(剧场演出、影像放映、图片展览,行为艺术,汉堡Kampnagel,2003年);“私人语言”(影像放映,北京大山子艺术节,2005)、“时间/空间”(演出,北京大山子艺术节,2005年)、 “村民影像计划”(2005年启动,持续至今);“从乡村到都市”(纪录片放映与图片展览,奥地利Salzburg夏天艺术节,2007年);“五月艺术节”(剧场表演、影像放映,北京草场地工作站,2005年至2008年,共四届);“交叉”(剧场表演、影像放映,北京草场地工作站,2005年至2008年,共四届);“从乡村到都市”(纪录片论坛,深圳何香凝美术馆,2007年及2008年)。


影像及教育活动:2001年至2008年,应邀在下列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论坛”、瑞士新影像与记录电影节、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印度孟买国际电影节。


1998年1月及2007年1月,美国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电影系开设“个人纪录片课程”;2000年11月和2001年4月,在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主持“纪录片训练班”;2002年至200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媒体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开设纪录片课程。2007年,在越南主持青年纪录片工作坊;2007年至2008年,在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系开设纪录片课程;2006年至200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开设纪录片课程。


钟鸣,1953年生。诗人,随笔作家,摄影家。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8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及摄影。1986年获四川省青年摄影大展三等奖。1991年出版随笔集《城堡的寓言》。1992年短诗《凤兮》获台湾《联合报》第十四届新诗奖。1993年在“卡夫卡书店”举办个展。1995年出版随笔集《畜界,人界》,长诗《树巢》收入两卷本《后朦胧诗全集》,德国荷尔德林基金会出版《中国杂技,硬椅子,四川五君诗选》。1997年出版随笔集《徒步者随录》,1998年出版三卷本《旁观者》和批评文集《窄门》。2003年出版自选诗集《中国杂技,硬椅子》,2007年策划“圈外摄影展,2008年为策划平遥“成都八人观念摄影”展。


提名委员介绍


蔡萌,1978年生于辽宁沈阳,工作、生活于北京。现为雅昌摄影网艺术总监、广东美术馆摄影项目总监、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曾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编辑。

 

专著:
2006年, 《大卫*林奇》,辽宁美术出版社。

 

展览策划:
2007年,"征兆" 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摄影节。
2008年,"红色记忆",美国休斯敦摄影节(与王明贤共同策划)。


陈小波,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从事编辑工作长达20余年,被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报道摄影编辑,被业内杰出摄影家引为同道。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摄影领域广泛的写作、策展、编辑书籍并把研究当代视觉艺术现状作为兴趣。研究方向为中国纪实、新闻摄影中的个案。
担任中国摄影最高奖项“金像奖”以及多个国家级摄影奖项评委;
担任多个摄影节和专业杂志的学术委员;为平遥、连州、桂林等国际摄影节及798艺术中心连续策展。


2003年,获得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2004---2006年,主持《人民摄影报》“小波与影人对话”专栏;
2006年,参与《中国摄影50年》编辑工作,为书中新华社部分、新闻摄影部分、报道摄影部分等部分的策展人和撰稿者;
2007年,作为主编,完成《中国摄影家》丛书编辑、出版工作;
2008年,开始撰写《摄影世界》“口述新华”专栏。


冯博一,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198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并兼任何香凝美术馆馆聘策展人、策划部主任。


致力于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策划、评论、编辑等工作。撰写有几十万字的论文、评论文章。策划的重要展览有:“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不合作方式”展、“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展”、“进与出,或之间--空间位移的N种方式”当代艺术展、成都双年展、“东经116˚与北纬40˚的聚落”国际当代艺术展、“今日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转世魅影展”、“七零八落”展、“第六届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透视的景观”、“移花接木--中国当代艺术的后现代方式”、“我的骨肉皮”等。是为中国目前最活跃的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之一。


胡武功,1969年正式从事摄影工作。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1983年采访陕西安康特大洪水,所拍《洪水袭来之际》获中国首届最佳新闻照片奖、中国新闻特别奖。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86年组织召开首届全国摄影美学研讨会,并主编出版《摄影美学初探》。1987年发起并成功主办《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同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主编出版《中国摄影四十年》大型画册。2003年作为策展人之一于广东美术馆举办《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展,并先后在广州、北京、上海以及欧洲等地巡展,并主编出版《中国人本》大型画册。2008年做为策展人之一举办《中国民间体育》,并在广州、香港、台湾、北京、西安等地成功展出,同时主编《中国民间体育》摄影画册。先后出版《摄影家的眼睛》、《胡武功摄影作品集》、《四方城》、《西安记忆》、《野地》、《画皮》、《藏着的关中》、《中国影像革命》、《昨天》、《中国摄影家--胡武功》等图书。2006年被中国摄影国家协会授予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2007年9月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吴鹏,1948年生于北京。山东烟台人。1969年北京铁路局工人。1976年1月,拍摄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悼念周恩来,4月拍摄过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四五运动”。197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编辑。1979年参加四月影会。1979年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摄影专修科。1986年,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编辑。2001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展览中心。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摄影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1976年四五运动中拍摄了大量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悼念周总理的照片。后发起编辑画册《人民的悼念》。作品有《团结战斗到明天》等。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广东美术馆新馆: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