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中国大画家:周波《文化参考报》

录入时间: 2008-07-01

    周波,曾用名周鑫波,广东潮阳人,1940年1月出生于汕头市,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又回校任教。曾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教研室主任及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委员。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师承岭南画派,为当今岭南画派著名人物画家。擅长人物画,兼工山水、花鸟。传统国画功力深厚,有坚实的造型基础,敏锐的速写能力,多变的构图及写意的表现能力,特别是笔墨苍劲奔放,线条俊逸明朗,充满情意,形成了个人的鲜明艺术特色。对古典人物画也有深层的研究和艺术创作。
    早期中国画作品《中华民族舞蹈图卷》(与杨之光合作)、《变不了天》、《到广阔天地去》、《北京送来的礼物》(与林墉、伍启中合作)及长篇连环画《西沙儿女》(与林墉等合作)在全国有重大影响。作品《蕉鸭图》、《戏水图》被选送中国造型艺术展在加拿大多伦多展出;作品《新瓦房》、《牛伯图》、《西双版纳风情》、《路遇》、《退潮》、《惠安女》等作品曾发表于《纽约时报》、《美术》、《人民画报》及香港《艺术界》等权威杂志。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类型的画展,作品曾在十多个国家展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个人收藏家收藏。
    出版了《人体速写》(与林墉、陈衍宁合编)、《周波国画集》,《周波画集》等画册。个人传略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国际潮人当代名家》、《世界名人录》等辞书。


生活真谛的追随者--周波的中国人物画

    在当下艺术各种思潮流派彼此消涨,艺术观念与语言层出不穷的今天,许多艺术家摒弃对深人生活写生,唯市场取向是从。如何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静静观赏着大干世界呈现的多元和繁荣。就象人类性格与气质的纷繁复杂一样,艺术家们的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19世纪末,随着洋务派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式教育的发展,传统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被学校教育所取代。新中国成立,苏联绘画教学方式引入,以素描为写生作为造型基础。周波那一代人的艺术素质和创作才华是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已渐趋成熟的情境中,被西方兼揉的新传统调教出来。(见李公明:《周波:艺术与生活之树常青》一文)尽管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艺术家,都有许多细节鲜明的时代的烙印。无论是生活与创作,都对那时代的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周波。对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喜欢艺术的人们,名字并不陌生,常见其作品刊登于报刊和杂志。他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毕业时创作的《北京的声音》,刊载于1960年《人民日报》上的潮州小伙子。大学毕业后,他暂时放下手中中国画的画笔,转向连环画、宣传画创作,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早年与林墉先生合作连环画《西沙儿女》,被评为广东美协50周年经典作品提名奖的作品。1978年,恢复广州美术学院,他被调入中国画系任教,回到自己熟悉生活、充满梦想的地方。总结自己如何丰富中国画人物造型表现语言,认真地摹习大量古典名画,上追宋元,下继明清。远及海派,近就岭南。熟悉各种人物形态、场景画法,悉心研究,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同时。借鉴岭南画派早期“二高”对日本“洋画”的体验,从浮士绘作品的人物寻找到中国人物画色彩的表现。对众多民间年画、泥人陶塑、石刻的人物也细心揣摩。
    任何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经历以素描写生为造型基础,两方写实为体面造型的时代潮流。如何将西方绘画素描技法,融入现代中国画表现体系。以两方绘画的色彩与中国画的黑白线条,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而不失传统中国画的神韵,他作了许多创新式的尝试地运用,如《新瓦房》(1984)、《牛伯图》(1987)的作品中,他借鉴了中国民间年画、剪纸对黑白虚实对空间纯化处理的方法,试图突出主体人物与背景空间的色彩关系,有意识地强化与调整人物外形廓角线,采取重墨双勾,更为传神地表现出人物肤色的彩度与透明感。通过对人物与背景空间的纯化与完善,把暗部和背景的色彩倾向处理得更显通透并浑然一体,从而使作品色彩更具当代审美特征,让主体的人物处在一种带有虚拟色彩、介于非真实空间的氛围中。在单纯的背景下,虽然在主观处理光影的手法上与西方绘画如出一辙,但是略带主观色彩对客观周边情景的感受与空间组合在一起,使这些平常的场景被赋予了如诗般的意境。
    周波老师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他认为艺术探索,来源于生活的感受。他常常带学生下乡,南下海南通什,北上甘肃敦煌,东走福建惠安,西行广西百色、云南西双版纳。同时,他是实干主义者,更是一位有艺术灵气,擅长捕捉稍纵即逝的人物场景,抓住人物精神状态和心灵活动造境的高手。每次下乡写生都带回一批作品,作品画面颇有“鲜活”的感觉.大部分作品都是采风现场即时写生或作简单记录,晚上回到住地再画到宣纸上。他的画,往往相同场景的画面黑白、虚实统一,人物场面、人物各种神态、背景道具的互相之间的呼应和表现,都能赋予人性的灵动。应该说,他对人物场景擅长表现.来自对速写和默记的基本功和连环画构图、插图训练能力。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者创作时精湛的技法与追求完美的鲜活性。如《好猪苗苗》(1983),《西双版纳橄榄坝集市(1987),《通向码头之路》(1990),画面上落笔肯定、松动而湿润的笔触交错排列;对头发、肌肤及其边缘线等局部细节刻画,显得那么纯净而优雅。细腻丰富的色彩层次,以率真、灵动、萧散的书法线条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形体转换,富有呼吸感的用笔节奏,形、线与面结合,虚实构造,墨色交融,明艳而兴快。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古典传统技法的良好掌控与把握。无论从人物意境的营造还是表现上的技巧和方法,都渗透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他的表现人物非常强调心灵意象的抒写,但决从不脱离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感受,既不是闲门造车的凭空想象,也不是在传统熟悉的图式作简单的拼奏。如《孔雀的故乡》(1987)、《看彩电》(1987)、《买卖要公平》(2006)、《拔牙》(2006)、《手机商店》(2007)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他在构图中常把人物放在首位,无论场面大小场景或单独个体,构图十分讲究,画面中一点一线,一染一擦的技巧中,传递出自己对描绘对象的内心感受。
    倘若借用传统笔墨的品评标准,那么,他是对传统的笔墨与色彩探索的成功者。他尊重传统,不囿古法。在色彩卜,不仅吸收了汉唐壁画中色彩鲜艳的特点,强调民间艺术纯色之间的对比,还汲取了西方印象派绘画对空间光冷暖处理的艺术方式,形成了灿烂的色彩与浓厚笔墨之间的和谐对比,构成了他的色彩斑斓的彩墨世界。而《阳光下》(1981)、《傣族四姑娘》(1987)、《百货小店前》(1987)、《买布摊》(2007)的作品中,他又将对象的面与线、墨和色都转化为一种抽象的色彩概念,对色彩与形象加以高度提炼和概括。他笔下的形象有色彩,色彩中也有形象。画法特别讲究色彩变化,笔路清晰,笔墨色彩渲染恰到好处,这都归于他出对西方绘画色彩的光色变化表现机趣的熟练把握和巧妙运用。
    题材和表现手法高度合流,一个艺术家拥有什么样题材是他长期生活实践中作出必然选择。他的画笔描述的不是激情澎湃大人物的场景,或是颇富诗意的高山流水、名人逸士,而是生活中普通平凡人物,温和敦实的人群,农家少妇、庭园小趣、车站候客、码头渔女、街市货店、逛街长者、田间劳作等的场景,在他笔下景物总是那样平静,人物恬淡而温和,充满快乐喜悦的生活气息。同时自己试图从熟悉生活之中,深入地去发掘别人没有注意的“小意思”,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没有表现过的东西。从平凡的自然场景中,发现生活真正的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供人们去发现,如何去表现,那又是艺术家驰骋神思的无限天地。
    在周波教授的作品背后,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宁静、淡泊、单纯、质朴的生活向往。同时,也感受到他对人和自然那份深厚、宽广博爱的情怀,和对平凡人群的自然那份真切的情感。

文/陈诗豪
2008年6月18日写于广州美术学院


周波·生活

    他,这个人,是个好人!
    他,这个人,是我的好朋友!
    他,是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毕业生,是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生。
    我一直总说,这是一个快乐的好人。
    几十年至今,他与我,我与他,总时时会说几句,见见面,并,笑了又再笑!说上瘾的潮州话,一二又再加一二!我生来爱说笑,他也生来爱说笑,这真好。其实,人生可笑的时日并不多,机会也不多,所以见面笑笑,难得啊!
    我十分看重那笑的份量!也可以说,我们那时代,笑的可能性,实在太少了!如今我真的怀念那时代!又何况,我与他都是近七十的人啊!再不笑,真可惜!
    以艺术来说,他是不求深重不求深刻,也无伟大,他有的是,生活,再生活!不在惊人,只在感人,不在狂野,只在活泼,一味生动,一味多彩,生活带来了可喜的真实,真实又带来了可喜的激动,快乐给与了美好的欢乐,美,美的生活,在真实的再现中给艺术带来了希望再希望。周波的作品,在给人的快乐的真实的可喜!我真喜欢周波的快乐与真实。周波一生,花的精力一生的所在,正在于生活!生活本身也许就是生活而已,但,周波一生感兴趣的,唯一就是生活,生活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气,有歌有泣,有叹有感,生活啊,生而活着,活着而生!周波没有装模作样,自然而然,欢乐自至。这样爱美好、爱自然、爱长久的美德,本是中国人的固有的气势!周波生来有气势!
    水墨技巧带来的丰富性,是周波的自身长处,先前以前的周波,就是以笔墨生动而感人。水的墨韵,组合起来为人物画的生动性带来了深刻的魅力。不要小看周波的生动性,不少画画的,常常忘记了技巧的淡墨带来的丰富性,淡淡浅浅,点点湿湿,这才是周波自身的感人!
    速写之所以一直被人感兴趣,正是速写本身感人!速写不是速,是生动准确简练明白,而周波一生,正是生动准确简练明白!周波喜速写,是真的速写,是无多余的速,是有美感神速,其神美,是不可多得!不可再来的快感,先前见他画画,凡画,必形神得意,十分快乐,这才真是得意忘形!
    想象力,是画家必要的起点,无想象力,是也无美!想象力的感人,是艺术的生命!周波这人,多有想象力。想象这个事,不是乱来,是可以之中的可以,是有趣之中的有趣,是无中之可以,来也之又来。周波是一个难得的,很有想象力的画家,他的美神,就有两只翅膀!
    周波这个人,作为画家来说,他有一个特点,他生来十分注意生活中的“小意思”。而生活中太多的人,都不注意“小意思”。反而,周波的画当中,充满着令人感兴趣的意外情怀,小小一点,笔墨不多,情趣盎然,喜悦固生。周波大量地使用“小意思”,在不动的小小之中,大起文章,波澜滚滚。
  生活永远美好!
  生活一生平安!
  快乐地笑,
  无畏地笑,
  大画大笑,
  我与周波大笑!

林墉
2008年3月15日


艺评文摘

    生活,需要一双细心观察的眼睛。熟视无睹,便失去了太多发现生活的美好的乐趣与体味。而周波,正是那位教人们如何擦亮那双眼睛的睿智长者。
    艺术家与生活的关系,从来就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不同的时代,有着各自不同的注解。如何从丰滋的生活中汲取艺术的养分,将大自然所给予人类的日常劳作、休养生息的生命画环反馈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周波用他半个世纪的辛勤艺术实践,描绘出了一份盈满朴直生动气息的答卷。这里面包含了他对生活本源的理解,对真、善、美等美好情感的诚挚追求,及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个性化思考。
    用画面来咀嚼生活的滋味,可以用来概括与总结周波的艺术人生。由一名在广州美术学院里刻苦自律的艺术学子,画受关山月、黎雄才等岭南大家的熏陶教诲。杨之光恩师的耳提面命,林墉等同道好友的诤言相携,磨励出扎实的绘画技艺和全面的艺术素养。结合自己厚实的速写功底和常年外出采风积累下的生活素材,周波着意强调生活的激情和对美的感受,在国画写意人物画领域开拓求新。他的创作主题,永远关注寻常老百姓的各种生活常态,借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的细节局部,提出自己对社会民生的看法,由细微处而见大视界。对周波来说,绘画创作绝不是一件在栖身画斋想当然的事情。技艺的高低或可以弥补,但艺术家的良知和道义责任感的体现,正是在对生活求实认真的重新审视中,重温美的价值而获得自勺独特见解。
     感激热爱生活的人们,和那些一如既往发现生活的美好的艺术家。这是一种源于大自然的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用心融入进去而不是浅尝即止,丰厚的回馈将满载你的艺术人生之路。有所爱,才会有所依。用心体会周波的艺术,这是人们善意的引言和体贴的告白。

广东美术馆(周波画展前言)
2008年6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