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谛的追随者——周波的中国人物画(陈诗豪)
录入时间: 2008-06-24
在当下艺术各种思潮流派彼此消涨,艺术观念与语言层出不穷的今天,许多艺术家摒弃对深入生活写生,唯市场取向是从。如何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静静观赏着大千世界呈现的多元和繁荣。
就象人类性格与气质的纷繁复杂一样,艺术家们的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19世纪未,随着洋务派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式的教育发展,传统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被学校教育所取代。新中国成立,苏联绘»教学方式引入,以素描为写生作为造型基础。那一代人的艺术素质和创作才华是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己渐趋成熟的情境中,被西方兼柔的新传统调教出来。(见李公明:《艺术与生活之树常青》一文)。尽管那个时代走过的艺术家,都有许多细节鲜明的时代的烙印。生活与创作,给予那时代的人们有重要的影响。
周波,对生活在七八十年代喜欢艺术的人们,名字并不陌生,常常有作品刊登报刊和杂志。他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创作《北京的声音》,刊载1960年《人民日报》上潮州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虽然暂短放下手中的毛笔,转向连环»、宣传»创作,成绩非凡!早年与林Ü先生合作连环»《西沙儿女》,被评为广东美术五十件¾典作品之一。1978年,恢复广州美术学院,他被调入中国»系任教,回到熟悉自己生活、充满梦想的地方。总结自己如何丰富中国»人物造型语言表现,认真摹习大量古典名»,上追宋元,下继明清。远及海派,近就岭南。熟悉各种人物形态、场景»法,悉心研究,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同时,借鉴岭南»派早期“二高”对日本“洋»”的体验,从浮士绘人物寻找到人物»色彩的表现。对众多民间年»、泥人陶塑、石刻的人物也细心揣摩。
任何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都有特定时代背景,¾历以素描写生为造型基础,西方写实为体面造型的时代潮流。如何将西»素描技法,将融入现代中国»表现体系,西»的色彩和中国»的黑白线条,巧妙糅合一起“融合”,而不失传统中国»的神韵,他作了“不择手段”地运用,在《新瓦房》(1987)、《牛伯图》(1990)等作品中,借鉴中国民间年»、剪纸对黑、白,实、虚,对空间纯化处理,试图使主体人物与背景空间的色彩关系,有意识地强化与调整人物外形廓角线,采取重墨双勾,达到人肤色的彩度与透明感。通过人物与背景空间进行纯化与完善,把暗部和背景的色彩倾向处理得更显通透浑整,从而使作品色彩更具当代审美特征,让主体的人物处在一种带有虚拟色彩的介于非真实空间中。在单纯的背景下,虽然在主观处理光影的手法上与西方绘»如出一辙,但是略带主观色彩对客观周边情景的感受与空间组合在一起,使这些平常常的场景被赋予了如诗般意境。
周波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认为艺术探索,来源生活的感受。常常带学生下乡,南下海南通什,北上甘肃敦煌,东走福建惠安,西行广西百色、云南西双版纳。同时,他是实干主义者,更是一位有艺术灵气,善长捕捉稍纵即逝的人物场景,抓住人物精神状态和心灵活动造境的高手。每次下乡写生都带回一批作品,作品»面颇有“鲜活”的感觉,大部分作品都是采风点现场即时写生或作简单记录,晚上回到住处整理出来。他常常被学生追问,相同场景的»面黑白、虚实如此制造统一。人物场面、人物各种神态、背景道具的互相之间表现,能赋与人性的灵动。应该说,他对人物场景善长表现,来自对速写和默记的基本功和连环»构图、插图训练能力。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者创作时精湛的技法与追求完美的鲜活性。《好猪苗苗》(1983)、《西双版纳橄榄坝集市》(1988),《通向码头之路》(1990),»面上非常理智的,松动而湿润的笔触交错排列;对头发、肌肤及其边缘线等局部细节刻»,显得那么纯净而优雅。细腻丰富的色彩层次,以率真、灵动、萧散的书法线条对象刻»的形体转换,富有呼吸感的用笔节奏,形、线与面结合,虚实构造,墨色交融,明艳而兴快。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古典传统技法的良好掌控与把握。无论从人物意境的营造的方法,都渗透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在构图中常把人物放在首位,无论场面大小场景或单独个体,构图十分讲究,»面中一点一线,一染一擦的技巧中,传递出自己对描绘对象的内心感受。
题材和表现手法高度合流,一个»家拥有什么样题材是他长期生活实践中做出必然选择,周波的»笔描述不是激情澎湃人物场景,富有诗意的高山流水、名人逸士,而是生活普通平凡人物,温和厚实的人群,农家少妇、庭园小趣、车站侯客、码头渔女、街市货店、逛街长者、田间劳作等的场景,在他笔下景物总是那样平静,人物恬µ而温和,充满快乐喜悦的生活气息。同时,试图从自己熟悉生活之中,深入地去开掘,努力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小意思”,没有发现过东西,没有表现过的东西。从平凡的自然场景中,发现生活真正的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供人们去发现。如何去表现,又是艺术家驰骋神思的无限天地。
在他的作品背后,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宁静、µ泊、单纯、质朴的生活向往,同时,也许感受他对人和自然的深厚、宽广博爱的情怀,对平凡人群的自然那份真切的情感。
文/陈诗豪
2008年6月13日写于广州美术学院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