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51.2米抗灾油画面世《新快报》

录入时间: 2008-06-16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1个月之际,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地恸·重生》暨《5·12表情》巨幅史诗油画展览,昨日在广东美术馆正式拉开序幕。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副省长雷于蓝等省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该展览将持续至6月29日。


一声呼唤百余画家响应
  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5月19日陈铿等几位青年画家发起了此次赈灾创作大行动。并迅速得到130多位画家的支持和参与。在这支老、中、青齐聚的创作队伍中,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蜚声画坛的著名画家如汤小铭、潘嘉俊、邵增虎、梁照堂、林永康,著名雕塑家唐大禧等;也有刚刚毕业于美术学院的油画新锐;同时还有一批军旅油画家,以及自愿加盟的来自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油画家。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画家们不分昼夜,不计报酬。经过1个月的集体通力合作,《地恸·重生》暨《5·12表情》巨幅史诗油画作品终于与观众见面。
    据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召集如此庞大的画家群体,为赈灾同作史诗式巨画筹集善款,不但是广东美术界空前的义举,在国内也尚属首例,这是中国油画史上的一次创举。

国家博物馆将收藏画作
    本次展览分为《地恸·重生》和《5·12表情》两大主题。《地恸·重生》堪比西方名画《庞贝城的末日》,它以写实主义的风格,真实记录了汶川地震的灾难场景、人民子弟兵的奋勇拯救和白衣天使的生命接力。画作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地劫》,画面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把人们拽回地震的一刹那;第二部分《拯救》,画面出现了直升飞机、解放军、武警、医务工作者等在灾情发生后迅速投入拯救生命的情景;第三部分《重生》以恢弘的场景展现了抗震救灾的英勇场面,生动描绘了各方救灾人员的真情拯救,以及灾民重获新生的豪壮图景。充分发挥了油画独特的绘画语言。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历史感。《5·12表情》则由单幅作品组成,细致刻画地震灾难中,总理、灾民、解放军们的各类表情特写,展现了救灾中的民生动态。
    据了解,该组油画巨作将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本报作品提供创作素材
    据介绍,《地恸·重生》和《5·12表情》两史诗油画,均取材于全国各类媒体的1千多张新闻图片。画家们在忠实于图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因此观众可以看到一个个熟悉的画面,像《敬礼娃娃》、《握笔的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地恸·重生》长卷上,有一组创作正是取材于本报特派四川记者李洁军、王小明的一幅摄影作品。该新闻图片摄于5月一16日上午.画面凝固的是当时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四川地震灾区北川县羌族自治县,向当地群众和抢险武警官兵挥手慰问的瞬间。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著名美术家潘嘉俊表示“利用新闻图片创作不侵权”
   
本次油画创作是以新闻图片为素材,很多人不禁要问,这有没有涉及版权问题呢?
    《地恸·重生》创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潘嘉俊就此作出了解释。
    记:这次画作基本上是以临摹图片为主,直接采用新闻图片创作,是否侵权?
    潘:侵权这个问题我们一开始就很警醒,所以我们的每幅画下面都注明图片来源于哪个媒体。我们创作这长卷画不是为赢利的,是作为社会记录;而且我们不是个人,是一种集体创作,是署名广东油画界集体创作;用这些图片,是应用它的真实性、唯一性、公众性、和感情色彩,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用新闻图片,没有涉及到侵权。
    记:这么仓促地做这么大量的画布,质量能保证吗?
    潘:画框画布是我们确定这次活动后三天内做出来的;做画框的是美院的专业师傅,他们常跟美院的老师做,所以质量是有保证。小画框是直接去美术用品店购买。


创作背后的故事

画家梁照堂:面对空前灾难 缓建空前团结
      “一开始有这个活动想法时,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只是单纯想为灾区做点事,”著名画家梁照堂坦言:实施计划时也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把各门各派的画家聚在一起集体创作简直是“异想天开”。
    结果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老中青三代画家真的汇聚一堂共同创作,这些人几乎都是画界的‘名流’,画风不一样,艺术追求也不一样,但却有着同一个目标,同一种为灾难而悲悯的情感,灾难,让人们的心都合成了一个,所有人都把身在象牙塔的孤傲放在了一边,这为画卷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合作过程当然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就拿梁照堂自己的经历来说,跟他合作的同样是画油画的写实画家,但仍是理念不合,有的人喜欢色彩丰富,有的却偏爱沉着;有的画风厚重,有的则显得轻快……差异之大造成的后果,是一开始出来的东西根本看不出是一幅整体的画,但这种差异很快就被磨合了--因为大家都在“一种共同情感的支配下,虚心接纳,相互切磋”,尽其所能在创作中保留自己风格的同时,“包容了他人”。
    在梁照堂看来,这次集体创作51.2米抗震救灾巨画,还是一种“一种艺术形式的实践,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画界,以广东艺术家为代表的南派作品风格向来是甜的,温馨的,比较抒情的多,可以说很少有直面苦难的作品。如此直观的展现情感,本不是广东画家的专长。这次的创作绝对是开拓性的”。

画家郭承辉:情绪一直紧绷 借助创作发泄
    郭承辉是个每天忙到连睡觉都几乎可以省略的人,所以对于这次他的出现,不少人都惊讶了一把。“很多时候生命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地震发生了,这一刻,我自己对生命有了新的定位,生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我有一种冲动,想要用艺术手法把这种生死之间的情感表现出来。而且自地震发生后,我的情绪一直绷得紧紧的,也希望用创作发泄出来……”郭承辉如是说。
    本来这次活动受邀画家只需完成一副作品就好。但郭承辉觉得远远不够,于是“领了四幅表情画作的任务回家”。另外,他还交上自己创作的一幅作品。该作品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由两个画面组成,一个画面是穿着迷彩服的鸽子拖着小孩,以此纪念逝去的生命,希望他们安息,升入天堂;另一个画面是小孩躺在鸽子身上,代表获救的生命,鸽子也象征着我们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为了完成作品,有公司要管理的他,白天上班,晚上同事们都回家了,他就留在公司画画,经常画通宵,只休息一两个小时。就这样,他不知疲惫地画了三天。


新快报记者:陈琦钿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