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迟到13年“致北京的信”《信息时报》

录入时间: 2008-04-28

    这封寄出的书信,如今已抵达,它是证据,记录我对中国感同身受地关注,它也是一封情书。中国是我们人类历史最为古老的根基之一,其上发展出了文化的新语境,由于带着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互动经验,而激发我们的灵感。    --昆特·约克尔

    4月24日,德国艺术家昆特·约克尔的“一封信”在广东美术馆展出。该信由大幅画布写成,共19页,挂在高高的展厅内,观众穿梭其中,犹如探寻一道又一道奇异的风景。“1984年乘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来到北京,1994年再访,重温这遥远的国度。这些印象,这些魂魄深处的经验,昆特·约克尔在“致北京的信"中表达出来。”
    去年6月,该展览曾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览开幕当天,昆特·约克尔也来到广州,向观众展示自己的信,但他更希望中国观众能从他的信中,读到更多来自自身的思考,拥有更多自己的发现。

    78岁的昆特·约克尔看起来非常年轻,但他的艺术履历却犹如一部现代艺术史。1955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师从0tto Parlkok(德国版画家)学习造型艺术,抽象木雕和手绘,完成了第一剪钉子绘画,成为装置艺术前卫实践者。1960年,他完成《触觉对象》以及第一件旋转光片作品《箭头图画》,并参加巴黎前卫艺术季示威运动。1961年,他成为ZER0小组的成员。1963年,他在克雷菲尔德的朗格之家美术馆举办“光影沙龙”展。1964他在巴黎双年展获奖,钉子作品Gelsen教堂钢琴室的钉钢琴参加第三届卡塞尔文献展,并赴纽约参加展览。
    由此开始,在上世纪60、70年代,昆特·约克尔不断参加重大艺术展览,并用多种手法和形式进行艺术创作,跨界或干脆参与舞蹈创作,70年代末,他还为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担任舞美和造型。1982年,他参与设计塞尔柏(Selb)剧院,并在柏林国家美术馆展出行动艺术《打磨的石头》(Sctlleifender Stein)。
    和艺术并行的是昆特·约克尔的旅行,70年代,穿越非洲,并做了多个关于非洲的作品。80年代,他在美国调查印第安人的历史,去冰岛。1984年,他搭乘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至前苏联、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旅行,完成作品水彩彩绘玻璃,在日本旅行时,他制作了树木雕塑。直到今天,他每年都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束埔寨、韩国、撒哈拉或者其他什么地方,采用独特的方式创作作品。
    应该说,昆特·约克尔的一生都在旅行、发现、新的呈现方式和创作中度过。1984年,昆特·约克尔获得了戈斯拉尔城(Goslar)的帝王光环奖(Kaiserring),他创作了装置作品《人加诸于人的危害》,宣称“艺术不能拯救人类,但艺术手段却是一种可以唤醒人们潜在行为的对话”,这一宣言可以成为他一生艺术活动的写照。他的努力和艺术成就也得到了举世公认,作品被全世界最一流的美术馆及基金会收藏。
    1994年,“致北京的信”首次在柏林新艺术家协会展出,13年后,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昆特·约克尔说:“这些涂抹和书写而成的图画寄往中国,它多年以来赋予我的思想以羽翼,我在这里所邂逅的人类感受,如此丰富,深深触动我,能参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性变迁--通过向这有丰富之美的大国倾注视线--使我幸福。”
    在展厅现场,本报记者采访了昆特·约克尔,面对19幅抽象大幅画作,昆特·约克尔讲述了自己的创作过程,但他近平固执的告诉记者,他不能去完整解读他的作品,他强烈期待观众能够自己去体会这些画面,对他展示的中国产生更多的反思。在前言中,昆特·约克尔写道:“我的印象和我的感觉均化为图像。图像是非文字的表达,表达我们世界中不可说之事。”
   
    信息时报:为什么要把19封信挂在展厅当中?
    昆特·约克尔:这样的陈列是为了让展览象一本书一样,人可以在其中走动。观众先看到一个句子,再看到一段话,犹如你思考的过程,慢慢产生更多的想法。
    信息时报:“致北京的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
    昆特·约克尔:我在旅行的过程中,花了很多速写,就像日记一样。我也不清楚完成这个作品究竟花了多长时间,但整个创作活动是持续的,一个月或更多时间,我看着这些速写,想起来了在中国发生的事情,然后写了这封信。
    信息时报:你希望在这封信中向中国观众传达怎样的讯息?
    昆特·约克尔:我不太愿意解释我的作品。我可以向你解释其中的一篇,更多希望你自己去理解。这个作品看上去两块布并列,把其中一块剪了一些洞,然后缝到另一块布,在这种缝补过程中,我希望你能看出,一些东西受到了伤害,再也无法恢复,所以我们在另一块布上治疗。这就是我的想法,希望你能理解。如果你不这样想,那可能是我做的不好,或者你不是一个好的观众。
    信息时报:你希望观众如何观看这封信?
    昆特·约克尔:我希望中国的观众看到这些作品,对中国有一个来自他自身的反思,呈现他自己的认识。

本版采写: 张玥晗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