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录入时间: 2008-04-25
从2006年开始,广东美术馆举办了“’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旨在疏理从那时开始的与当代中国社会变革进程密切相关的各种艺术现象。展览本身既考虑到其中的历史脉络,以及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表达,同时又追溯其与全球化的彼此互动,在互动当中所延伸的复杂关系。更重要的是,展览进一步扩展了在两届“广州艺术三年展”中所建立的学术认同。展览的目的是,希望从区域角度重新审视在“三年展”的学术认同当中所确立的若干艺术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在实践当中生动而富有活力的呈现。
这说明,“’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的学术意义在于,展览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样本,用以证明不同区域文化在同一历史变革当中所滋长的艺术力量。这一力量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对当代艺术的书写,假如缺少其中的细节,将会变得空洞无物。
继2006年“‘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1985-2006)”、2007年“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之后,2008年,广东美术馆聚焦本土,策划了“’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之三:广州站--广东当代艺术展”。对以来二十多年广东当代艺术的历程进行了一次思路清晰的系统梳理与回顾。展览以“’85新潮”前后的艺术状态作为其历史阐述的出发点,聚焦于广东当代艺术在“’85新潮”以来的种种表现,深入探讨广东当代艺术与中国整个社会变革之间的呼应关系,以及广东文化、历史、社会、经济作为一种模式,对广东当代艺术的某种“规范”。
“广州站”,顾名思义,就是广州火车站。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作为一种财富幻想、文化幻想以及异质生活的符号幻想,“广州站”具有了一种奇特的象征意义。这是由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这一基本事实所造成的。作为“经济实验田”,广东在观念上必须具有一种为内地所罕见的开拓精神;同样,为了保证经济上先行一步,广东又自觉不自觉地在文化上回避了激进主义实验。这样就构成了“广东现象”的两面性:经济行为上的大胆进取与锐意开拓,文化行为上的相对保守与谨慎守成。从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恰恰是这样的一种两面性,既保证了广东集中精力去面对经济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同时又不至于在文化上因急进而造成意识形态的混乱,最后导致社会的不稳。广东的经济战略与文化对策,既保证广东可以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获取最大的成功。但是,毫无疑问,这一两面性是有后遗症的,尤其在文化转型当中,这一后遗症的问题更显突出。广东当代艺术在本地的相对边缘化,显然和这一后遗症有着莫大的关系。
从象征意义来说,“广州站”具有很强的文化阐释能力,一方面,它划定了艺术史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它又揭示了广东当代艺术与文化迁徙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来”和“往”之间,许多中国当代艺术的著名艺术家和广东都有了或深或浅的因缘。这说明,“广州站”的能指对应了广东当代艺术的流态特质,对应了“流动的三角洲实验室”的思想现实和理论基点。
受邀参与本次展览的40多位艺术家,均为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广东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当中,有的在改革开放和“’85新潮”当中亲历了广东经济体制改革与生活方式变化的全过程,并曾经痛苦地面对因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相互碰撞交锋时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有的则属于新生一代,深受消费文化、网络文化、动漫文化的影响,以全新的图像方式表达着更为独特与当下的深切感受。还有几位广东的艺术家,他们目前分别生活工作在北京、上海、纽约、巴黎等地,虽然其作品在观念上已经明显地带有全球化的色彩,但其述说方式,却仍然让人不时联想到广东这一独特地域。
从策展人角度来看,广东当代艺术最值得回顾与总结的是其中的“社会学关注”。对这一倾向的展示,不管是文献还是作品,都旨在说明广东当代艺术所固有的文化责任感以及对人文理想的深刻认识。社会学关注是建立在文化反思与社会批判的基础上的,借助于这一关注,展览呈现了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以探讨广东当代社会的精神现实,以及因这精神现实而呈现出来的文化肌理。
最后,需要申明的是,展览本身并不是终结,恰恰相反,展览预示着广东当代艺术的前景,这一前景反过来又证实了展览的意义:展览是一个过程,一次事件,更是对历史与当下的一次重大的价值检索。
广东美术馆
2008年4月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