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杀死梦”的跨界表达《信息时报》
录入时间: 2008-04-21
三个好朋友,三个艺术家、三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从音乐、版画、摄影到雕塑,4月22日,他们将一同出现在广东美术馆,以美术馆不常出现的跨界形式,合力“杀死你的梦”。
他们说:
——我们这个时代不断制造梦想和机会,但失败和成功、正与反永远并存。你总以为达到了获得了,但很多东西却缺失了,可能我们取舍的意义大过包容的意义。(刘庆元)
——“杀死你的梦,是一个不断反省的过程”(朱芳琼)
——现实中有些残酷的现象,但被掩盖了,就像“杀死你的梦”看起来很荒诞,梦怎么能被杀死,但这是现实。(冯锋)
冯峰,刘庆元,朱芳琼彼此是熟识的朋友,均有“跨界”的背景。做民谣的朱芳琼过去几年。常常和艺术家合作。刘庆元的版画则经常出现在艺术电影、独立音乐节、诗歌朗诵会的海报上。更有意思的是做雕塑的冯峰。数年前,他是个玩实验小说的小说家。这三个人,生活在广州,从自己的生活细微之处聊天、思考、创作,然后从朱芳琼的一句歌词“杀死你的梦”当中。产生了这个展览。
坦白的说.出现了“杀死”和“梦”这两个词。一个暴力、残忍,一个虚幻、唯美,就已经为展览的面目勾勒出轮廓。从视觉到听觉。这三个好朋友为观众逐一建立了一个阶梯式的“杀死梦”的过程。
首先,最冲击你的是冯锋,他刻意选择了自己的一部分雕塑和摄影图片,直接赤裸地展现了人的生理面目,并且以切割的方式出现。水泥制成的大脑剖面图、身体解剖图,冯峰犹如实验室里的医生,拿着解剖刀,站在人的面前。再抬头,对面是一个更直接的生活,一组来自菜市场的图片突兀地出现在美术馆,图片上有菜刀、锅、鲜血淋漓的屠宰场面。冯峰说,他在作品中设置了两个概念“梦想”和“时间”,因此,体现瞬间的照片和持久的水泥成为作品的两种材质。这些展厅布置,看似简单,却不动声色,层层推进地体现着冯峰的意图,当残酷的真实生活出现时,你怎么回避?
前不久,在深圳雕塑展上,冯峰展示了作品“金骷髅”,金色的骷髅置身于繁华深圳的热闹展厅,像一个绝佳讽刺。事实上,这种对人体的关注,是冯锋作品一直延续的特点,他的作品,一直有展现人体并将它生理化的倾向。这种人像,不是人们常见的那种英武雄壮的雕塑,更像一个物体,冷静的、科学的呈现,凸显了某种现实的残酷。刘庆元说,这一倾向最早可以从冯峰在90年代创作的实验小说开始追溯。在刘庆元的回忆中,当年一次文学朗诵会上,冯峰朗诵他的长篇小说,甚至把带着子女来欣赏文学作品的中年妈妈吓跑了。
对比不太好解读的雕塑,这次展览中,冯峰的图片更具视觉冲击力,甚至有种挑衅观众的意味。但冯锋说,这些照片其实很日常,是他从菜市场里拍来了,大家天天都可以看到。但置身在一个陌生环境,大家就会意外。真正凸现只是现实:“日常的东西本身就很残酷。”
相比较冯峰用陌生的现实对观众进行挑衅,刘庆元进行了更内在的呈现。大幅的黑白木刻人像,面孔各异,你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在想什么。这些被命名为“无名氏”的面孔,是刘庆元从一些报刊杂志的角落中,随机选取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人,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选取的方式有刘庆元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但也很随机,有时感性,有时会有特别的原因。
他把这些面孔放大,让人的脸形成了一道真实的现实场景,你看着别人,别人也看着你,他们注视着展厅,你也在注视着他们。人,或者人本身成为唯一,如刘庆元说,身份一点都不重要。他还发现,其实中国人的表情从古到今都很难改变,因此,在另一组版画中,他突出了“表情”。人物依然是他在茫茫人海或者茫茫人像中随机选取的,可能来自一张报纸、一部电影或者一本小人书,因为存在某种相似的表情,由此被刘庆元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的五种情绪。
当人的脸被黑白木刻版画定格,某种悲怆和现实的残酷油然而生,比较冯锋的视觉刺激,刘庆元的人像有一种把人向命运深处拉的引力。刘庆元承认,自己的东西都比较低沉、浓郁。他说:“我不明白在这种黑白木刻中怎么营造欢乐,再欢乐也不如一个人唱卡拉0K那么欢乐。或许,我只觉得欢乐在心。”
朱芳琼的声音部分,是整个展览最抽象,同时最直接。围绕着“杀死你的梦”,朱芳琼将做一个比原来音乐更延伸的一个作品,在展厅内播放。音乐比视觉抽象,却容易形成来自直觉的感知,造出一种气氛,产生展览所希望呈现的气息。
2001年,朱芳琼录制了民谣专辑《上西天》,其中有首歌叫《怪不得我》,歌词很短,一共三句话,“杀死你的梦吧,生命本是一场戏,你怪不得我。”朱芳琼平静地反复唱着“杀死你的梦”,唱着唱着,歌声转为悲愤,弥散着一股梦呓气息,意境苍凉。这首歌后来感动了很多人,也感动了刘庆元,冯峰更从这句“杀死你的梦”找到他们三个人的共同观念:很残酷,但这是现实。
7年后,朱芳琼在美术馆展示新的“杀死你的梦”,却可能是另一首歌。这些年,这首歌他唱过很多遍,每一次唱他都会安静地想,进入歌的氛围,从音色开始从头想一遍,去体察自己的状态,发现新的变化,然后让声音出来。他说他每次唱都不一样,有的跟原来的歌很接近,有的离得很远。而这次,他已经开始渐渐不去想以前的歌,但朱芳琼觉得,自己做什么,甚至说话都和这首歌有关系。因为“杀死你的梦,是一个不断反省的过程”。
从民谣到电子乐,朱芳琼的音乐道路庞大又单纯。遇到冯峰和刘庆元,是他生活和音乐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开始在音乐中加入越来越多的吟唱。这种来自人声的吟唱,将进一步推进展览对人的观看,从身体、面孔到内心的深入。刘庆元说,吟唱可以弥补视觉艺术的缺陷,它所呈现的不再是一个片断,某个凝固的东西,形成一个延续性、可以释放气息的作品。
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共同形成一个叫“杀死你的梦”的展览。三个艺术家,三个好朋友,都有点严肃,不太油滑,一直坚持思考和创作,然后制造了这个“严肃的关于自我认识和自我判断的现场。”他们关注人,关注梦想。关注真实,关注你的反思。
朱芳琼:冯峰的作品是我的歌词
信息时报:你如何看待这次跨界合作?
朱芳琼:这只是一个展览,空间造成了它的氛围。我和庆元、冯锋的合作更多是从生活开始,就像遇到知音一样,他们欣赏我的音乐,我也开始关注他们的作品专关注更多的东西。
信息时报;对你来说有什么改变吗?
朱芳琼:我发现我在音乐越走趣深之后,反而忽略了视觉,忽视了色,光。尽管我以前也喜欢摄影,绘画等艺术,可能是生活原因,后来离这些东西越来越远,只是一味钻到声音中,慢慢飘离这个现实。当我再把感觉放回色、光上面,我感到一种统一,自己又被拉回来了。音乐真的是很飘渺的东西。
信息时报:这个展览以及之前在上海你们的作品都显现了你的变化吧?
朱芳琼:和庆元在一起这段日子,非常重要。他把我拉回到吟唱这条路上。我和他在一起越来越多的吟唱。我和他在一起之前,我还做一些电子作品,构想一些很庞大的唱片计划,那些东西浪费我很多精力,非常疲惫,我可以想象一个非常宏伟的音乐作品,但要去做的话,条件限制很难实施,越来越累,而且有一天我把它做出来,它的意义是不是真的那么大呢?也不一定。
昨天我在家里翻一本于坚的诗集,我看到了一句诗:“回到牧歌的时代”。我非常感动。其实在80年代,已经很安静了,大家都很烦躁,想回到牧歌的时代。那这个时代更需要。
信息时报:所以你杀死一个梦,再制造一个梦。
朱芳琼:不用制造梦了,梦是不断来的,只要有生命就有梦。
信息时报:新的杀死你的梦和过去有什么联系?
朱芳琼:可能完全是另外一首歌。我觉得都是在延续中,我每天唱都是昨天的延续,或者很久很久以前某一天的某种延续。可能歌词都没有了,调也不一样了。但我觉得我无论做什么,甚至说话都有关系。因为这首歌对我这几年的影响很大,我不断的想,不断反省。
信息时报:这种跨界合作是不是你新的发展方向
朱芳琼:没想过,一切都是自然的发生的。他们是朋友,感觉相投,觉得可以在一起做作品,更多的没想过。
信息时报:面对冯锋作品的残酷,你怎么看?
朱芳琼:冯锋的作品以前就看过照片,觉得挺好的。我觉得他的作品相当于我的歌词,我以前的歌词就是文字,但我不想说太多,个白说不清楚,但他一下说的很清楚。比如你觉得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刘庆元:艺术家应该思考和发问
信息时报:作为一个视觉艺术家.你怎么想到和朱芳琼进行合作?
刘庆元:我自己对音乐很有兴趣,然后通过一些渠道知道这些做独立音乐的人,具体说到合作,也是大家在一起玩的过程中慢慢形成想法。听觉和视觉的关系很意思,我觉得感受一些东西一定要有声音。就像你在写作或绘画时能感受到一些声音,但你如何展现呢?除了音乐会之外又如何表达呢?我想,把视觉和音乐做的更紧凑,不要变成牵强的东西,让不同的力量变得更紧凑。现在有很多视觉艺术形式主动或刻意的配上音乐,设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给你一个很明确的东西,留给观众的空间很少,相互之间却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但其实在现实(在场或不在场)中每个人在判断的时候都会出现偏差,这恰恰是当下进行艺术欣赏的时候很需要的包容的方式。
信息时报:你希望这次展览如何体现声音的力量?
刘庆元:我想让音乐家的参与不要仅仅成为开幕式的一部分,包括在一进门的时候放置朱芳琼的歌词,就是想说这个展览的线索就是从这里过来的。到时候,现场会演绎《杀死你的梦》的延长版,在里面循环播放。除此之外,我们的布局是非常安静,非常克制,并不是密密麻麻,在视觉上也有一定变化,我们希望能够充分考虑给人的感受,让各自的作品融入到对方当中。
信息时报:跨界的过程困难吗?
刘庆元:展览开始的时候,没有想很细,我觉得它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做展览的条件。三个人做东西都很成熟,大家的判断没什么问题,大家也比较熟识和默契。我们知道每个人正在做的事情。
信息时报:你如何看待“杀死你的梦”?
刘庆元:我个人的理解不单只是与个人境遇相关,而是和我们这个时代比较接近。我们这个伟大而繁忙的时代不断制造梦想和机会,对很多人来说这可以成为梦想和机遇,但失败和成功、正与反永远是并存的。大家觉得自己总以为达到了,获得了,但很多东西是在被动缺失和自我屏蔽的。似乎大家选择取舍的意义大过包容的意义。
信息时报:在这个展览中,你自己认为希望传达什么样的声音?
刘庆元:我倾向于知识分子的方式,不是小资或者大家乐。和我现存的状态有关,我喜欢严肃的,安静的东西。除此之外,我觉得艺术家要明白独立是怎么回事。存某些领域当中,艺术家应该多思考和发问。
信息时报:你觉得你们三个人除了艺术态度不同之外,有哪些相似之处?
刘庆元:我们都不喜欢油滑、世故和善变。而且一直坚持做下来,我觉得生处的“境”很重要。广东艺术家(或长期生活在广东的艺术家)和其他地区艺术家不同的是,我们不考虑太多因素,干扰的因素和市场的因素,历史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信息时报:你认为观众进入这个展览会达到你们期望的“自我判断”吗?
刘庆元:我想一般情况下观众进来就会开始自我判断,比如说看到冯锋的雕塑,觉得很可怕,看到版画上这么多裂痕,而不是某种预想的图式。但他明白这是一个人的表惰,这是人身上的一部分,人的声音。需要申明的是,我们不是在进行形象破坏艺术。作为一个观众,他自身会存在很多读解的可能性.包括惊讶、瞬间的判断,都开始发生了。我觉得挺好。自我不是艺术家的自我,而是大家的自我。
责编:张玥晗
美编:刘雪梅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