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理想与操守的坚持(林继昌)
录入时间: 2008-04-17
偶然得到一本《曾松龄速写》本,集子收集了曾先生从1957年到1968年跨度十年的一百多张作品,虽说是个人经历的“记录或涂鸦”(曾松龄语),我却感动于作者的笔墨所传达出来的忧郁与苍茫,这种沉郁的调子始终弥漫在他信手而为的铅笔勾画与水彩笔渍中。笔墨是个人心里信息与熟练技法合为的产物,原本属于中国画术语,曾松龄将这种书写性贯彻到不同画种的创作中,他的水彩画已不单单为满足视觉上的节奏明快,它同时也传达出作者曲隐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他是带着个人的思想感情去观看自己所处年代的事物,因而这些尺幅甚小的作品反而能够令人深切洞见一个特殊年代的生活真实。由这种创作自觉,可以看出当时曾松龄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睿智与成熟的美术修养。
后来接触过一些潮汕青年画友,他们在谈起曾松龄先生时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敬仰之情。在艺术进入标新立异、趣味悬殊、炒作成风、新人辈出且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当下画坛,适性自处、特立独行的曾松龄先生依然能享有如此声望,可见其名之实,与此间人工造名者不可同日而语。
曾先生成名也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物质文化的长期匮乏,使处于压抑状态下的青年人有着强烈的精神诉求,大部分年轻人追求文学艺术的狂热程度不亚于消费年代的追星族。当年科班出身的曾松龄以其优异的绘画才能,兼之独有的人格魅力,在潮汕拥有不少的“粉丝”。相传当时有谁能够借得曾老师的原作为临本,便可羡煞画迷,令人刮目相看。据说还有人因一次与这位心中偶像邂逅时握过手而视为殊荣,至奔走相告。更有画友间互相指证对方认识曾老师得靠自己鼎力推荐,相争不下而反目。曾松龄被渲染成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事实确也如此,经他言传身教,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和影响,本地一大批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成功走上美术创作的道路。不管是当年那些狂热的美术爱好者,还是今天部分已取得一定成就的潮籍中青年画家,在他们的心目中,曾松龄无异于名重潮汕画坛的教父级人物。
诚然,曾松龄先生的人格魅力与他的艺术追求不可分开。他那些执着于个人理想、对土地一往情深的风景油画,也令人心动。
从年龄上看,曾松龄从事油画创作时正好赶上中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流行,受米勒、库尔贝、列宾、苏里柯夫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影响,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仍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土壤中找到落脚点,作为古典风格的再现,我们从曾松龄的油画作品中看到其构成的和谐、端庄、典雅的品质。从表现手法看,曾松龄的油画又借鉴了19世纪末“印象派”莫奈们的光色探索,带有向现代艺术过渡的痕迹,如《靠岸》、《珠江畔》等作品,通过色彩、笔触、结构、节奏与旋律,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心灵深处的扰动,它们真诚地表现了自我的情绪,而它的形式又充满着平衡、纯洁与静穆,这种客观感性的表现手法满足了画家对个人情绪节奏的把握与控制,作品的含蓄与优美无疑具有东方的审美品质,油画的笔触从精神层面上可遥接中国宋元时期山水画的笔墨,它们之间有着共通的、以借助客体来表现主观感受的创作心态。
这一点也许是曾松龄这一代油画家执着追求的目的。因为中国油画原本是一种舶来画种,在中国,它的历史尚且短暂,它的被需要是基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改造对美术提出的功能性要求,“师夷之长技”,以补传统国画淡出现实之短。因此,中国画家对待油画,基本是持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尚未来得及从形式上作更多的自觉意义的探索,而恰好这个时期,正是西方艺术大举进行形式探索的时候,中国油画家得此便宜,顺手拣着合适的往身上套,合适的前提是,形式必须能够更加彰显中国人的主体精神。基于此,这一代中国油画家对形式探索基本持慎审的态度。
但形式的新旧只是对时间而言,它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物质文化的差异,并不代表艺术品质的高下,不同时期各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师出现,究其高下,只有当他们同处在一个陈列馆时方能品鉴。关键是,在一个滥情和矫情的年代,曾松龄以“一个画家固执自己审美的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并且在自己的审美意愿中寻求新鲜的感觉”(曾松龄语)。诚实与虔诚使他的作品具有如同土地般深沉的力量,即使今天后现代流行,艺术作品五花八门,我们依然无法忽视如曾松龄一类作品的存在,就像我们可以随意调侃滥情和矫情,却在“深情”跟前肃然起敬一样。
林继昌
2008年初于汕头
浮世凉棚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