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及其歧义:“广州站——广东当代艺术展”侧记(孙晓枫)
录入时间: 2008-04-17
“’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学术现象为研究样本,探询这些现象及艺术创作的发展现状,对其背后隐藏的文化能量和历史价值进行深入、客观和更具本土特质的学术研究和阐述。这是立足广东美术馆学术立场进行的一次大型的、综合性的当代艺术研究项目,也是追寻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动因的学术研究工作,这一研究性的系列展览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现实具有明确的文化针对性。
继2006年“‘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展1985-2007”、2007年“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后,2008年,广东美术馆聚焦本土,策划了“’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之三:广州站--广东当代艺术展”。对’85以来二十多年广东当代艺术的历程进行一次思路清晰的系统梳理和回顾,同时也弥补了中国当代美术史区域性文本的某种历史性缺憾。展览以“85新潮”前后的艺术状态作为一个历史阐述的出发点,聚焦于广东的整个当代艺术在’85新潮以来的种种表现。深入探讨了广东当代艺术和中国整个社会变革之间内在的呼应关系,以及广东的文化、历史、社会、经济作为一种模式对广东当代艺术的“规范”。
“广州站”--广州火车站。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年间,作为一个财富幻想、文化幻想及异质生活的符号而存在的。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一直在经济实践中和社会试验中调整着自身的文化状态和思想走向。作为
“实验田”的定义,必定规范了广东在经济上必须具有充分的开拓精神(自我牺牲的精神),而文化上必须回避激进主义。这样就构成了“广东现象”的两性,一是经济行为的大胆进取与锐意开拓,二是文化行为上的相对保守和谨守政治正确性。这种行政策略保证了广东可以集中精力去面对经济建设中的种种问题而又不至于文化思想上的急进造成思想意识形态的混乱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广东的经济战略和文化对策保证了广东可以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保护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与此同时“广东方式”也在社会经济转型中和文化转型中产生一系列的后遗症--即保守的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围堵、放逐和过度边缘化。
作为符号性的“广州站”具有很强的文化阐释能力,一方面它规定了一段艺术史想像空间的阈度,一方面又揭示了广东当代艺术和文化迁徙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来”和“往”之间,许多中国当代艺术的著名艺术家和广东都有着或深或浅的因缘。(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广东充满着想象,充满着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他们的到来,其中必定包含着被广东社会的市场模式以及经济活力吸引的因素,而更为重要的是,想象中的广东或许更适宜当代艺术的实践,在远离意识形态中心之后更有利于观念的阐释和思想的释放,但现实与判断的距离也许是极为遥远的,从他们再一次以广东作为起点的出走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广州站”的能指对应了广东当代艺术的流态特质,对应了“流动的三角洲实验室”的思想现实和理论基点。“广州站”提供了一种客观的、开放的价值尺度,构成了对广东当代艺术展开阐述的两极--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代表着过去和未来的时空交汇点,广东的当代艺术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只有在运动之中,只有在跋进的步履之间,才能够真正地保留本土文化在面对社会历史更替、变迁时的活力和张力。
展览强调一种“广东生长”的本土艺术,必须具备强烈的广东文化表征,必须体现一种“广东化”的思想方式,艺术创作的方法方式与广东当下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有着某种较为密切的对应关系。他们的艺术直接地回应了本土生存的种种问题和相关的文化命题。那些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广东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曾经置身于“’85新潮”的历史现场之中,亲历了改革开放中种种社会思想和艺术观念的演变,同时也背负起广东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活方式变革,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碰撞、交锋所产生的种种连锁性问题。而更年轻的一代,在消费时代背景下成长的一代,深受消费文化、时尚文化、网络文化、动漫文化的影响,而全新的图像背景,使他们的创作方式与图式的挪用、选择和文化指向上与前一代艺术家有明显的区别,在题材与观念的表达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蜕变。
和国内其他地域的当代艺术表现出来的对意识形态的深度关注不同,广东的当代艺术更倾向于以广东社会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聚焦于广东社会在现代化、城市化、商业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从“南方艺术家沙龙”、“大尾象”、“阳江组”到曹斐、欧宁等,或是“卡通一代”的艺术家们,他们都以各自尖锐的社会观点和异质性的艺术理念介入到广州社会、文化、历史的方方面面之中。即使彼此在艺术立场或观念主张上存在着差异、矛盾甚至是“敌意”,但无可否认的是,在情感判断之外,他们共同创造了广东当代艺术多元并立的事实现场,构成了广东当代艺术内在的话语张力,同时也注释了一个命题--在观念表达的民主机制之下,一个观点对于另一个观点的取代、讨伐或谮越是不恰当的,它导致的后果是某种话语系统的权力幻觉和自我膨胀,在强势的代理人的推动和教唆下遮蔽了广东当代艺术的现实生态,这一点是必须警惕的,这和当下一些批评提出的警惕所谓的成功艺术家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同样的,未来的时间也许是开始解构从“’85新潮”以来建立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权力系统,这种未来的事实并非是意料之外。
“社会学关注”--作为对广东当代艺术的一种“约定”或是一种普遍特点的描述,旨在说明广东当代艺术表现出来的文化责任感及对人文理想的深刻认识。社会学关注建立在文化反思与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打开一个开阔的当代文化视野,探讨当代社会的精神现实及隐含于其中的文化肌理,艺术家在思想与游戏之间选择了自身的立场和态度,在回避庸俗社会学的同时确认了一种自我的社会关注方式和批评的个人角度。
真正的“社会学关注”必定是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人道行为,而不应该委身于当代艺术的名义之下以之为武器展开权力的角斗和财富资源的囤积,这将是对“社会学关注”和当代艺术的双重嘲讽。
孙晓枫
2008-4-10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