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阅读也是一种视觉享受《新快报》

录入时间: 2008-04-11

    阅读就如同进食。一道菜式的好坏与否,不仅仅是美味就足以衡量,色与香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以此去评定一本书的好坏,那内容也自然不是唯一的标准。就算是再美的文字读多了也会让人疲惫,而给读者的阅读旅途中所提供的视觉“驿站”——装帧,便成了阅读盛宴里少不了的一种“调味料”。它的出现,让阅读也成为了一种唯美的视觉享受。
    4月8日,一个名为“德国最美的书”的展览在广东美术馆拉开了序幕。它的出现,让书籍的装帧设计这一门古老而又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在当下被“速食文化”所充斥的时代里又一次被提起,这对于文化的传播来说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书为阅己者容”,当一本本书穿上了得体的“时装”时,它们就从一叠印刷品变成了一件艺术品。心匠之运,此时的形式往往就成了内容,甚至有可能超过了内容。


    这个展览由德国图书信息中心和广东美术馆共同主办,来自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举世闻名的文化活动——“法兰克福书展”。本次展览共展出了“德国最美的书”188本,这些“美丽”的书籍可以说呈现了德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最高水平。一部分展品是2006—2007年“德国最美图书大奖赛”的获奖作品,该奖是德国国家级图书装帧设计的最高荣誉赛事。自1929年以来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由独立的评审委员会选出在图像、版面设计、印刷、装订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图书。予以奖励。其评选重点在于视觉与触觉的美感表现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协调。大赛每年评出50本“德国最美图书”奖,参加大赛的图书涵盖文学、艺术、科技、教科书、非文学类等各个类别;另一部分的展品,则是“最佳未出版德语图书设计作品”,这些作品所体现的创新想法、合理的方案、意念与形式之间所具有的统一性以及最终美学方面的实施,都是评审的重要标准。本次展览,已是“德国最美的书”第二次走进广州。
    对于“书籍装帧设计”,不少人会将之误解为仅指封面设计和扉页环衬的设计,至多再把插图包括在内。而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全面的,要知道每个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的侧重点和想法,有的会注重色彩的使用,用抽象的图形和个性的色彩来表达书的内容,有的会注重造型的完整来述说一本书的故事,所以除了封面、插图和扉页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占了比较突出的地位外,其实一本书的里里外外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展览中的一本美术类别的书——《项目转移》,设计师在一个充满秩序感的“外套”里面,随着人的视觉流动变化,不仅在章节过渡的巧妙选择上令人叫绝,在每页的层次特征上也下了不少工夫,大量的余自既突出了版式的紧张感,又缓和了挤兑的视线。这样的形式,使得这本由庞大的文献材料所组成的书成了一场气势磅礴的“表演”,可以说是非常立体地满足了读者在知识、想象和审美等多方面的需求与要求。


    展览中也有不少“奇装异服”的书籍,让很多观众找不着北。其实,一个好的书籍装帧并不只是直观上的传达;而是需要读者源源不断的思考和创意,犹如一个前呼后应的契机,得细细体会。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在德国莱比锡图书博览会上,获得本届展会“世界最美的书”奖项的中国送选图书——《蚁呓》。这就是一本图文并茂并且充满了探索精神的实验性图书,它的出现就有如在考验中国读者的“读白功夫”,封面非常干净,除了几只蚂蚁在上面,连书名都没有。但该书的设计师朱赢椿认为,大量留白想传达一种理念,就蚂蚁而言,一不小心足以淹没这个小生命的存在,唯有毫无保留的空白才能表达对这个小得微不足道的生命的尊重。俗话说“无字之经方为真经”,空白之书就想留待每一位读者去填空。
    这位捧走了莱比锡大奖的南京设计师朱赢椿有一句话就说到点子上:“一本书有了灵魂才会美。我的设计宗旨就是先‘量体’,再‘裁衣’,挖掘出每本书的特质,注入创意的灵魂,才能打造出合适的衣裳。”没错,读书的过程可不仅仅是为了文字,还有对书籍整体形态的把玩体味,所以装帧完好的纸质图书能够满足人的多感官综合需要。今天,书籍的内容与其包装就像精神离不开躯体一样,一次精美别致的“量体裁衣”,就让阅读也成为了一种视觉享受。

新快报记者:陈煜堃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