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录入时间: 2008-04-01
在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新解读过程中,一些长期失踪的现代主义艺术家陆续回归人们的视线中,这项持续至今的寻访工作开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1930年代中国前卫美术运动的主力艺术家,赵兽从那时起便陆续引起学界的关注,他属于文革之后最早获得“正名”的前卫艺术家之一。
赵兽(1912-2003),疍家人,本名赵伟雄。1928年至1932年间,先后就读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图案科、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师从丁衍镛、陈之佛、倪贻德等人,接受洋画运动启蒙。1933年留学日本,入川端画学校、日本大学艺术科、前卫洋画研究所学习,初用笔名赵兽。在日期间,赵兽对源发于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发生兴趣,因而与留东同仁展开了多姿多彩的的现代主义活动。1934年在东京参加了反抗官展立场的“中华旅日作家十人展”,并继而于1935年初在东京与梁锡鸿、李东平、曾鸣等人创立“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同年归国,在广州、上海等地参加了由该协会主办的多次展览,并在《艺风》、《良友》等重要杂志上发表作品和文章,与会员共同编有《独立美术》、《美术杂志》等多种刊物。中华独立美术协会是继决澜社之后最为重要的民国前卫美术团体,在当时扮演了极为活跃的角色。在参加前卫美术运动的同时,赵兽还任教于广州、东莞、香港的多间中学,展开了别开生面的美术教育。
抗战爆发后,赵兽的现代主义活动陷于停滞,赴粤北从事战时宣传和教育工作,一度加入流亡的行列。
建国后赵兽一度担任广州市劳动局干部,1958年起因莫须有的历史问题指控,被下放到广州市郊磨刀坑国营综合农场务农,遭受不公正待遇前后长达22年。在这段艰难岁月里,赵兽隐蔽地进行艺术创作,在无力改变命运的时候,这些作品凝聚了当时艺术家倾尽全力维持的价值标准和人格底线。由于远离主流艺术圈,赵兽在隐秘环境中摸索出的,是完全根植于个体经验和历史洞察力的现代主义语言,他的这种隐晦的象征手法和社会批判立场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末。
在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史的翻云覆雨中,赵兽的艺术历程是极为奇特的一项个案,他的现代主义创作穿透意识形态的藩篱,持续了将近大半个世纪,从三十年代在日本转译的超现实主义,在文革中又将这种隐晦语言磨砺成现实批判的利器,最后还历经九十年代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喧嚣鼎沸,这些作品因此也见证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坎坷和诡异。
赵兽去世五年后,广东美术馆为这位艺术家筹备了这一大型回顾展览,我们同样期待,这位横贯世纪的“老前卫”能够再次引发人们对于中国现代艺术史的积极讨论和思考。
展览筹备过程中获得了艺术家家属、诸多学者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陈雯女士、赵士滨先生以及梁雅女士贡献良多,八十年代最初寻访赵兽的陶咏白女士还特别为展览图录撰写了回忆文章。中山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为本次展览和图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献支持,在此一并申谢!
广东美术馆
2008年4月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