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悲情民族的喜乐瞬间(陈小波)

录入时间: 2008-03-05


    我少年时代的很多时光都在少体校度过。
    我身高腿长,主攻400米和800米。在某个早晨的训练课上,我一不留神400米跑了1分4秒。黄教练从此让我每天早晨跑10个400米,而且每个必须在1分10秒内,超过了时间就得重跑。从此,我每天被“氧气供应落后于身体需要”的极点现象所苦,次次训练几乎都要跑二、三十个400米,因为那个1分4秒远远超过我真实的能力,我根本完成不了教练的要求,只能以泪洗脸
为了自己的弟子能在省里的比赛拿到好名次,黄教练,整天大喊大叫,眉头紧皱,脸色铁青,日渐消瘦。40多岁的人,看上去却像60岁的老头一样。到如今,我依然怎么也想不起他笑的时候的样子。
    体育需要天赋,需要耐力,需要快乐。可是,在我当运动员的日子里,我几乎没有体会过体育带来的快乐。
    幸而,体育里毕竟还有智育、美育和德育。所以,令人安慰的是:不快乐的体育生涯却教会我很多。在后来的岁月中,我知道人生除了竞争还应该讲究友爱、礼仪、气度、输得起、坐言起行、磊落光明、遵守规则、合作互助……
    我与那些有着体育教养、运动经历的人也有着天然的亲近。遇到这样的人,不用多说什么,我们已经有了成为朋友的可能性。
    现在,我还会用很多时间看世界杯,看国际田联大赛,看乔丹的传记片,看环法自行车赛,看珠峰的攀登过程……我早已不是单纯地看比赛--体育与人生如此相似,那种难以确定却又是命中注定的诡秘每每令我荡气回肠,扼腕长叹。
    全校不到10个孩子的陕北山区李家庄小学的一堂体育课、南疆阿图什小男孩在沙漠上那场被称为“国际足球赛”的两军对垒、西藏哲蚌寺年轻喇嘛做完功课后的小型运动会看得我如痴如醉。那种满足感,一点也不亚于观看一场正式的奥运会赛事。
    我曾用整整两天时间在贺兰山岩画群中游走,就像走在民间体育的源头。岩画上的民族群落骑马、射箭、摔跤、下棋、赤手空拳斗猛兽,难度极高的技巧……沉寂的旷野里,古代北方民族的人物拙朴却富有灵性,他们在我面前陡然活动起来。


    奥林匹克精神是社会文明的奇迹。在奥运会期间,世界范围内“神圣休战”。奥运会没有歧视,只有和平、友谊、团结,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而战。
    可奥运会走到今天,与奥林匹克缔造者的目标依然遥远。
    回顾最初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得到的仅是一束橄榄枝。然而在中国,有统计表明:现在要获得一枚奥运会金牌得投资10亿元的人民币。同时,一块金牌的获取,是一个人生命轨迹的重组和身后无数人经济命脉的改变。
    体育价值取向的偏离,导致现今追求在国际竞技体育大赛上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竞技体育得到空前重视。
    而金牌的背后,每个中国人的运动场地是0.22平方米,为美国的1/60;每30万北京人拥有一个体育场地,而日本是每3200人一个……金牌的丰收与公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不普遍性,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中国有无数人正为奥运会金牌所累。而为金牌而战的中国人有几个体会奥运的深意?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在狭义的体育精神里集体沉迷。对体育的认知停留在金牌至上、为国争光的层面,赢了就可以振兴中华,输了就千夫所指。
    1993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失败,举国为之沮丧愤懑,刘占坤一幅《申奥之夜》照片成了表现沮丧之情的经典之作。而2001年中国拿下奥运会举办权,举国沸腾,赵迎新那张群情激越的《申奥成功》又成为各大报纸头条,并成为当年重要影展的常客。
    当奥运文化局限在国家荣耀、商业财源、金牌排位与民族虚荣的时候,当体育新闻已经变成“金牌新闻”、体育摄影变成“赛场摄影”的时候,当我们感到体育越来越遥远,已经有了某种无法到达的距离时,《中国民间体育》横空出世。


   
我们有这样的常识与经验:在喧哗之外,那些有价值的、十分重要的东西被深深隐藏着。但他们原本对我们如此重要。
    被泥土封盖着的器皿一旦被擦亮,就会照耀很多人的心灵。如同突然应邀出席民间体育盛会,在高岗上的空气里,在泥土芬芳的气息中,我们与生机勃勃的民间体育,相遇了。
    很多人奇怪中国人怎么能在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中存活下来。仅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中国大大小小的社会变动平均每两年一次,更遑论自然灾祸,老百姓在一场场动荡和灾难中怎样生存几无影像记录。
    当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视觉学者一次次发出记录缺席的叹息,视觉学者感叹太多的摄影者已经生疏了在自己身边记录的能力的时候,中国民间体育就这样被一些有心的摄影者记录下来。
于是我们今天得以看到世界上这个最著名的悲情民族的一个个喜乐瞬间--
    我们看到中国人渡过苦难、坚强存活下来的理由。他们在吃喝都缺乏保障的时候却在体育中找到慰藉;
    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辛的年代,体育都不曾从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体育是避难所,是漫长的凄风苦雨中的一剂良药;
    我们看到在约定俗成的体育游戏和规则中,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我们看到中国人面对困境时独有的气质:含蓄、隐忍、坚强、苦中作乐、随遇而安;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体育和养生观中重要的生存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地在体育运动中寻求快乐,也看到在竞技体育中难得看到的真实表情--因心灵自由而散发出的笑容;
    我们看到体育的本来面目--竞技体育重归其滋生地,体育就是一场场游戏;
    我们看到神秘,看到史事,看到不可思议,看到宝藏;
    我们通过体育看到中国数十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
    我们还通过体育看到几十年来中国人的穿衣戴帽,风土人事;
    我们看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我们看到人与人交往的方式;
    我们看到中国民间体育的不死和传承。
    只有看到这些值得讴歌、值得流传的民间体育,我们才能够重新体会崇高的体育精神,重新估价体育的作用,才有理由说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体育大国。
    女摄影家画儿在泸沽湖旁的小村庄里生活了5年。有一次,画儿出山,送我一本小小的《Magnum Football》(《玛格南足球》)。玛格南摄影师们在不同国家不同时间拍摄到的、那些反映球场以外的足球活动的瞬间,传达了足球以外的人性、平等、理想和自由。足球在世界各地的角落里翻飞:废墟、难民营、工区小巷、教堂庭院、甲板上、坦克车前,无论那个地方是富有还是贫穷。据说《玛格南足球》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再版无数次,我爱不释手。
    《玛格南足球》和《中国民间体育》告诉我们一个常识:
    金牌之外,人人需要体育。
    真体育,在民间。

(陈小波 、摄影评论家、新华社高级编辑)
2007年10月

英文提要

The Happy Moments of a Miserable Nation

Chen Xiaobo

Abstract:

    From 1950s to mid 1970s, China witnessed social movements almost once every two years, not to mention natural disasters. It is unbelievable that Chinese people survived the constant natural and man-made calamities.
    Even in the hardest times, sports never disappeared in Chinese people’s life. Sports were a shelter as well as a treatment that cured the long lasting bitterness. In sports we find strength, toughness, inspiration, happiness, peace and freedom in mind. In sports we see the history, the miracles, the beauty of truth, the wisdom of survival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Chinese folk games embrace the very spirit of sports and help us reconsider the fundamental reason that we do sports. In a time when sports equate with the pursuit of medals, the essence of sports should be adequately reevaluated. Only by doing this can folk sports be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China be regarded as “sports power” in the world.
    Historians, sociologists and visual arts researchers have recently been sighing for the absence of records and the fact that too many photographers become rusty in documenting daily life. However, the “Chinese Folk Games” exhibition will present to you a tremendous collection of the happy moments of the world’s most outstanding nation of sadness.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