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体育源头就是强身健体《南方都市报》
录入时间: 2008-03-03
3月12日,首届“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大展”将在广东美术馆进行首展,展出全国180多位摄影师的400多张图片。从贵州偏远山区侗族的打秋千,到北京胡同里少年的简易篮球赛,这个展览呈现了中国广阔的、然而也是面临消失的民间体育景象。它将人们的目光从金光闪闪的奥运金牌拉回到体育的源头:强身健心,愉悦游戏,由此提醒人们重新思考和审视今天的体育事业。
据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一展览将在各个城市巡回展览,并在奥运前抵达北京展出,之后还要出国巡展。
怀念正在消失的弹珠、铁环、和尜子
摄影师马杰在青海藏区行走,突然撞见一群喇嘛在打篮球。在他拍下的照片里,穿着红色法衣的喇嘛们争先恐后跳起来抢篮筐里的球,是平时人们难得一见的场景。
球筐是三角形的,篮球进去比较困难,这一点也让人觉得很新鲜。“其实很简单,他们就是就地取材,有啥就弄啥。刚好有几块木板,他们就拼起来绑在那里。”喇嘛们玩得很开心,马杰和同伴看了一阵手痒痒,忍不住凑过去。
刚开始接近时,有喇嘛拿着棍子对他们做出吓唬的样子,语言不通,马杰赶紧后退。过了一会儿,看出喇嘛只是拿他们开玩笑的,马杰终于大着胆子指手画脚,示意自己也想玩,他甚至在手里拿了一块棉花糖来表示自己的善意。
接下来他们跟喇嘛一起搂着摔跤、拔河、赛跑。拔河的那张照片也很有意思。没有绳子,喇嘛们把法衣上的腰带结在一块儿就成了拔河的绳子,一样玩得不亦乐乎。“很简陋,可是很有生活气息。”因为彼此都玩得很高兴,马杰们受到了欢迎,得以跟喇嘛们的一位上师在帐篷里聊天。
北京摄影师王东升拍下公园里老人倒立的照片是在六七年前。七十多岁的北京老大爷把自己的头稳稳地顶在地上,双腿直直地立起来,靠在墙上,一立就是好久。这一幕看得王东升瞠目结舌,赶紧按下了快门。回想起耶个老大爷,王东升不禁有些伤感:“说不定老人现在已经没了。”这些老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另一幅照片里,一位老人躺着,把自己的双腿拉到肩后,身体柔韧得不得了。
还有一个喀麦隆的黑人,每天到石景山公园来锻炼,和北京的大爷大妈们一起练健美、掰手腕,开心得很。王东升每周末就带着相机来这里,碰到有意思的就“喀嚓”几下,积累了很多这样的照片。旁边看到的老人凑过来问:“你拍这照片有什么用啊,能发表吗?”王东升笑笑说,“不能。”那位大爷大妈很不解地看着他。
其实,王东升的想法是,再过二十年,这些东西就珍贵了。
“民间体育是自然的,自发生长的东西。我特别看重它不仅‘强身’,而且‘健心’的价值。”“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大赛”发起入、59岁的摄影家胡武功这样描述他对民间体育的理解。
胡武功的童年在陕西农村度过,一说起童年的游戏他就满脸兴奋:打尜是那时最流行的玩法之一,类似于西方的垒球。小孩子们央求大人把一块短木头削成两头尖;然后一块一尺长、两寸宽的木板把尜子打得飞起,腾空后再抽一记,尜子能够飞很远。对方如果接住了就算赢,换他来打。“像垒球,但这种玩法是非常古老的,应该比西方的垒球早很多年。”胡武功算是打尜的高手,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
弹珠是另一种难忘的记忆。偏远的西北农村买不起精贵的玻璃弹珠,但小孩子们懂得自力更生:他们用泥巴团成蛋蛋,再埋到火里去烧成硬球。在地上挖几个洞,看谁先把泥球弹到洞里。胡武功遗憾地说,整天趴在地上玩得一身灰土今天已经难得见到,因为土地污染了,大人轻易不让小孩子碰泥:“其实人是离不开土的。你看看鸡浴土和驴打滚,在土里滚一滚,身上的油污都被洗掉了。人在沙漠里走一天,身上一点油渍都被洗得干干净净。不过今天不行了,大地上的污染太多了。”
比胡武功小十多岁的王东升印象深刻的北京儿时游戏则是抽陀螺。陀螺也是手工的,是自己动手将木头削成陀螺,用鞭子抽。现在,这样的玩具在北京胡同里已经见不到了。去年王东升在青岛惊喜地看到有老人在玩一种电子陀螺,抽起来还有彩灯一闪一闪,赶紧买了一个回家。
还有一些孩提时代的游戏,比如滚铁环、拍三角、木轮车和打沙包,它们都正在逐渐消失,胡武功将它们统统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1967年,初学摄影的胡武功没有去拍如火如荼的“文革”批斗场面,而是拍下了妹妹在古城巷子里快乐跳皮筋的照片。这成为他民间体育主题的第一张照片,也预示了他之后关注民间、关注现实生活的写实摄影道路。
就在一年前,身为摄影师的胡武功萌发了举办民间体育摄影大赛的念头。眼看距离奥运越来越近了,一次,他和朋友聊起运动的话题。
“我们都觉得竞技体育是在探索人类运动的极限。媒体经常报道,很多运动员因为超极限的长期运动落得一身的病。这与体育最初强身健体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而且少数运动员的体育金牌也跟咱们普通百姓的身心强健没有什么关系。”
胡武功决定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民间体育的关注。这些代代相传的游戏健体方式遍及民间,不追求强烈的竞争性,却注重身心的和谐;器材源于自然,简单、绿色环保;运动的目的是获得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愉悦。这和单纯追求金牌的竞技运动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代人的冷漠自私也许是体格不够强健决定的”
27岁的湖南郴州青年杨艺独自创办了“中国民间体育网”,、湖南大雪灾之前两个月,杨艺中断了他近一年的周游全国宣传民间体育的活动,回到了老家郴州。
大雪灾期间,郴州停电停水,外地运来的蜡烛卖到一块五两块钱一根。杨艺满大街跑着贴海报,推广他的“食用油燃料法”,建议市民盛一碗食用油,放上一根棉芯当蜡烛烧。他计算过了,一晚上烧两根蜡烛要3块钱,而一块钱的油烧一个通宵都没有问题。“如果按郴州一百万户人算,十天就可以节约一千万。”杨艺说:“我一向是一个比较有想法的人。”
2006年底,杨艺背着一个有中国结的签名背包,开始从家乡起程前往深圳,计划到香港后一路北上,沿途宣传民间体育,最终在奥运之前到达北京。出发不久,因为同伴反悔,这个计划夭折了。2007年6月他再次起程,在半年时间里走过深圳、广州、佛山、三亚、桂林、南宁等30多个地方,沿路结识民间体育社团,联系签名。跟练健美操的大妈、滑轮俱乐部的小学生、街头的热心行人宣传民间体育的重要。他和几个同伴一直坚持到年底,最终因为活动经费紧张暂时回到郴州。
“推广中国民间体育,是我这辈子的梦想。”杨艺表示,他如果筹到一定的经费还会继续上路。
杨艺与民间体育的故事说来话长。出生在一个具有武术传承历史的偏远乡村的杨艺,从小看到故乡的叔叔伯伯们身怀绝技。做农活的间隙随随便便一伸手一挺身,来一个潇洒敏捷的鲤鱼打挺或翻跟斗,都是家常便饭。祖父辈曾经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打过日本侵略者,杨艺还目睹自己一个爷爷辈的亲戚在公共汽车上轻松收拾扒手。“他就运了气,挺了一下肚子,那个小偷就脸色发白蹲下去了,抖着跟我爷爷求饶。”
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杨艺从小羡慕习武,最想成为一个功夫强人,无奈自己的体质却很弱。他有严重的贫血,动不动就昏伺。11岁的时候,父母给他请了一个家乡的师傅,跟随师傅学习强身健体的方法。此后连续几年,杨艺每天清晨起来就在家乡的山路上奔跑五公里,有时师傅要求他往山上跑,还限定时间跑完。
“辛苦的时候真是有想死的感觉,五千米不许停,两千米的山让你在限定时间内跑上去,这个过程,你必须不断超越自己。”杨艺就这样坚持了四年多,365天从不间断。等他意识到这些对他的好处的时候,才留意到自己的体质已经非常强健了。
去年,杨艺和同伴宣传民间体育一路走到佛山,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刚好碰见有人抢一个妇女的手袋。“路过的人没有一个敢吭声的,都装作没看到。”同伴也劝他不要管,杨艺还是冲过去,打了小偷的手。小偷溜了,叫来几个拿刀的大汉。杨艺丝毫不怵,几下就把这些持刀大汉吓跑了。
“这样的事情我管过太多次了。体育的好处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它能强健人的意志力和精神。现在的入精神都太软弱,对一些不好的事情连表示愤怒的勇气都没有。”杨艺个子不高,黑黑瘦瘦貌不惊人,体格却比很多高大威猛的入强健。他认为,当代人的冷漠、自私很大程度上是体格不够强健决定的。体质虚弱的人往往也缺乏意志和勇气。
只要是运动会没有的项目,都是民间体育
杨艺表示,自己萌生推广民间体育的梦想是从14岁那年邂逅一个少林老和尚开始的。当时他一心要做功夫强人,一个人偷跑到了嵩山少林寺习武。黄昏了,说不清是因为想家还是忧愁自己的武术理想,杨艺一个人坐在少林寺门口哭起来。“有位师傅就出来了,他摸着我的头问我为什么哭。”老和尚跟杨艺聊了很多,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句话:“你长大了要去宣传我们的传统武术,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不久,杨艺回到了学校,将推广传统武术和体育视为自己的事业。
“民间体育?很简单,如果你在办公室坐累了,偶然把手里的书从左手抛到右手,又从下往上抛,你给它取个名字,然后你周围的人也跟着这样玩了。这就是民间体育。”杨艺的中国民间体育网上的项目五花八门,从武术到棋类,从童年游戏到少数民族的各种运动。“就是运动会上没有选人的项目,民间自己产生的,都算民间体育。”
胡武功的定义同样简单。在问到民间体育摄影大赛的征稿要求时,他说:“照片年代不限,凡属记录、表现中国民间体育活动的照片,均是本次大展征集的对象。但已列入国家正式体育竞技项目的、在正式竞技场上拍摄的图片不在其列。”
大赛收到了全国800多位摄影师的一万多张照片,最后评委挑选了400多张。有一位退伍军人为了拍参赛作品深入贵州山区,看到当地缺乏体育锻炼设施的状况,自己掏钱给当地小学买了单双杠和篮球架。
在这些图片中,因地制宜自己动手创造器材是民间体育的一大特征。乡村的孩子用一块简陋的木板搭在小木桥上,就成了上上下下的跷跷板;两位公园里的老人用粉笔画下棋盘,把木头片、石头当作棋子下棋;一群苗家小孩在山道上玩着自制的木头车;一个农民工利用工地的传送带加啤酒瓶自制“保龄球”。他们脸上开心的笑容和怡然的神情,是图片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不能把现代文明空绑到竞技体育上
“我非常非常怀念毛主席当年提出‘增强人民体质’这个呼吁,而不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加金牌数量’。”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出身于武术世家。他念念不忘自己在1953年10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和哥哥,在天津参加“中国民族形式体育比赛表演大会”的经历。那是一次中国体育运动的盛会,有武术、骑术、举重、摔跤、射箭等中国传统运动项目,那是一次“民族体育运动会”而不是“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指的是包括汉族在内所有民族共同创造的体育项目。
马明达的父亲马凤图、叔父马英图都是民国时期全国闻名的武术家。马明达也从小习武,并且做了专业运动员。直到后来转而从学,成为历史学者,但一直对民族体育保持着密切的关注。他认为武侠小说热带来的对中国武术的错误理解,误导了大量的青少年。因此,他在历史研究之外分出很大的精力来做中国武术史和中国民族体育的研究。
“我们不能仅仅地把现代文明空绑到竞技体育上,特别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上。如果这样,那它只是一些专业的运动员的事情。足球场上奔跑的每个运动员都是身价千万,NBA篮球赛的姚明还是亿万富翁呢,那我们普通老百姓做啥呢?欣赏,但却只是感官上的享受,没有身体上和灵魂上的享受,所以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遗憾。”
一个统计数据表明,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近二十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以北京市为例,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但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专家分析说,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上楼乘电梯,出门坐汽车,体力劳动减少;二是目前的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锻炼时间。杨艺说:“我的同龄人和90后的年轻人,他们宁愿把很多时间消磨在网络上。”
“中小学生的体质的基本指标数逐年下降,下降得很厉害,这说明我们每一个人享受的现代体育氛围是不够的。”马明达认为,体育是全民族的事情,应该走社会化的道路,把体育交给民间,而不是由官方机构操办的“精英体育”;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的体质上,而不是单纯地集中在金牌上。
中国已不需用金牌来提升自信心
与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形成强烈反差和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捷报频传,奥运金牌直线飙升。中国体育代表团从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15枚金牌,到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的32枚金牌,中国不仅取得了金牌量的丰收,更获得了质的突破。
体育总局科研所的研究员李力研曾经透露过一个数字: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每年10亿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涨到每年30亿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体育总局的事业费为每年50亿元。照此计算,雅典奥运会备战4年,中国就要花费200亿元。如果以中国队获得30枚金牌计算,每枚金牌的成本差不多是7亿元,可谓世界上最昂贵的金牌。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小明认为这个状况正在缓慢的变化之中。“世界性的潮流我们不谈了,中央精神就是讲究民生,要以人为本,要关心每一个人。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很看重一块金牌,打一场球胜了很重要;但是现在拿100块金牌也没有什么很重要的意义了。人民体质上不去,体育老是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也没有什么意义。”
胡小明认为,拿金牌在以前来讲是对的,“因为我们被封锁,要开放、要改革、要产生社会影响,而且要恢复民族的自信心。但是现在看来就已经用不着了,我们不需要用金牌去打肿脸充胖子了,而是应该扎扎实实来关怀我们整个民族的健康,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所以我们要开展一些成本很低的、在民间流行的一些活动,来锻炼身体。”
胡小明提出未来体育应向三方面转变:一是从生产到生活的转变,一是从群体到个体的转变,最重要的是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让它从一个为国争光的工具变成一个休闲娱乐的载体,回到它的本来面目。
珠三角的赛龙舟传统正在复兴
胡武功儿时农村到处可见的打尜游戏,如今已经难觅踪影。“现在土地都盖上房种上庄稼,空地少了,孩子没地方玩。而且农民出门打工,农村也威了空城,很多孩子都到城里去了。”很多项目面临消亡的危机,胡武功把它们视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上大部分民族体育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马明达说,“文革”期间,一些运动一度中断。比如南方的赛龙舟、北方的摔跤等运动,这些年来才逐步恢复,还有自主开展起来的踢毽子。但因为这些都不是全运会的竞技项目,它们只能在民间自生自灭。
“中国有数以万计的民间体育形式,如武术、气功、象棋、花毽、跳绳等等流传在老百姓中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的变迁,很多形式逐渐式微,很有可能在这一代失传。”杨艺最有感受的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学习、工作压力都在增加,放松、健身的空间少了,而以高额消费、凸显感官刺激的娱乐场所多了。人们逐步在习惯这种物质化的生活,明显缺乏对自身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调节的体育煅炼。
在城市的孩子那里,网络游戏,电子产品和各种高科技玩具取代了需要蹦跳的身体游戏。“很多人觉得民间体育土,落后了。”胡武功说,民间体育所具备的那种锻炼与游戏相结合、身心共同强健和谐的特点,在今天的很多玩具里是找不到的。
胡小明指出,民间体育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联合国《非物质遗产公约》对于非竞技、非现代体育的这些传统体育活动都有保护性规定。因为以奥林匹克为中心的竞技体育文化席卷全球,压制了各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第一是要保存,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不要让它们消失了;第二是要让它进步,让它怎么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成一种新的形式。”
胡小明和马明达都见证过珠三角地区赛龙舟传统的复兴过程。广州、顺德等地区,村民把村子里的龙舟挂在祠堂供起来,全村人都很重视。这些年来,经过一些倡导和宣传,每年搞龙舟赛,观众有几十万人。在即将举行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还把龙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但要真正解除民间体育的困境,马明达指出,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地位和扶持,明确他们的位置。另外加强科研工作,目前本土体育的研究在整个体育研究中占的比例太低,队伍越来越小。
胡小明对民间体育的未来持乐观看法。他认为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工业时代已经快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压力过大节奏过快的弊端需要解决,而民间体育是一个重要手段。“我们的假期越来越多,人们有钱有心情都喜欢搞这些活动。而且民间体育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没有什么器材、不需要很高级的设施就可以开展的,比如踢毽子、跳绳、拔河等。所以它将有很强的生命力。”
西方体育追求“强与险”,中国体育追求“健与寿”
上大学期间,杨艺保持着每天早晨七点起床跑步的习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全宿舍的同学都加入了这个行列,跟着他跑步。“我带动了学校里一股小小的风潮”,杨艺不无得意地说,自己身上体现出来的活力与健康感染了周围的人,使他们看到了运动的魅力。
老入可能是对杨艺最多支持的人群。每到一个城市的广场,杨艺看到的大都是老年人的舞蹈队和跳健身操活动。他们对杨艺的举动也是最认同的。一个自称打过越战的老干部在网上发帖表示声援:“年轻人身体还非常硬朗,他们不知道杨艺现在推广的所谓民间传统体育对他们的意义,可对我们这些老头子却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现在城市扩展,根本没有足够的环境可以让我们去活动和锻炼,更多是有偿消费,老百姓、下岗人和普通工作者是玩不起的,民间体育才是改善民众身体的武器和保健品。”
.
“民间体育才能真正恢复体育强身健体的价值。”杨艺说。胡武功则认为应该是“强身健心”,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心灵的平衡和愉悦,更胜于竞技运动过于强烈的得失心。
在体育学界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在儒家传统精神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讲求心身和谐,趋向静和感性。如太极拳、气功等,都讲究“澄心如镜”、“守志如一”,极少有单纯锻炼人体外形的活动。这与西方竞技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是不同的。所谓西方竞技体育追求“强与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与寿”。中国传统体育作为西方竞技体育的有效补充,尤其在大众健身层面的价值,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邓启耀专门召集自己的学生,对民间体育摄影作品进行了一番讨论。在定义和分类上,大家产生了一些小小的疑惑:那些玩泥巴抛石子之类的游戏,如何归到体育中?棋牌类等非纯粹“体力”的活动,斗鸡、走狗(如细狗)、斗蟋蟀、斗牛等非“人体”所为的活动,应该如何界定?
“我认为古代中国是没有体育的,或者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体育,只有一些游戏、娱乐的活动,‘体育’这个概念就是近代从西方传人的。中国在1901年、1903年以后才规定了必须在学堂里开设体育课。”胡小明说,从这个概念上讲,现在讲的民间体育、民族体育实际上是以前的一些乡土游戏,它可以成为体育项目,可以锻炼身体。
邓启耀说,被我们看作民间体育的很多内容,其实原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比如哈尼族的秋千架和磨秋杆,本为人神交流的桥梁,以此实现人间和神界的通达。参祭者打转秋和骑磨秋,则象征着引领诸神下凡或代言灵媒的升空。另一些则是来源于劳动、生活的娱乐和游戏。
邓启耀的学生熊迅认为,考虑到训练的枯燥和艰苦,为了保证持续动力,竞技提供了直接的功利目标。古罗马竞技中的失败者会被处死,在皇帝面前的优胜者获得一大笔奖赏。而今天奥运会的获奖者,则有望得到黄金铸造的奖牌和背后一大笔广告费。奥运会的这种从以人为中心向以展示各国国力、以挑战身体极限为中心的转变,说明奥运会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政治舞台。一个统计表明,自从雅典奥运会夺金之后,刘翔的广告身价就从35万升到了上千万。据分析,刘翔的总身价已经达到了8000万元左右。
胡小明认为,在恢复体育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强身健体的价值内涵方面,民间体育比竞技体育具有更大的意义。“体育本身它是一种文化行为,它不是政治武器也不是经济工具,它是一种文化行为,归根结底是为了入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B30-B32版撰文:本报记者:田志凌、实习生:陈乃琳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9月11日下午,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