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洋洋乎,大观哉--——读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作品杂感之一(作者:陈履生)

录入时间: 2006-09-30

    齐白石(1863-1957)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重要画家,其重要性除了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和生前就享有的他人难比的声名外,身后演绎出的许多故事和在市场上翻云覆雨的表现,都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历史地位,说明了他是二十世纪的一位重要画家。
        一位重要画家的产生,其社会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这种影响除了他给予人类以丰富的艺术和精神,还表现在他能给人类中的许多人以生存的机缘,或就业的机会。业者之中,有研究者,有收藏者,有编辑者,有出版者,有造假者,有鉴定者,亦有倒买倒卖者。如此众生相,构造了一代大师艺术圈的外延。那么现实中就有无数靠齐白石吃饭的人。
        面对市场上众多的齐白石的作品,人们或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尽管齐白石高寿,但是他如果不吃不喝能否画出那么多的画,还写了那么多的诗,刻了那么多的印,而目前已经看到的就那么多,这还远没有见底,还有不断的“新发现”或“新产品”。无疑这之中真赝混杂,良莠不齐。这一独特的“齐白石现象”,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画坛和艺术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
        显然,鉴定是诸多环节中的首要。如果没有鉴定,那么研究和买卖都有可能陷入误区。而鉴定在目前尚没有出现科学的方法之前,对于标准本的确立就成为重中之重。
        1957年,齐白石在北京逝世后,国家为其组织了盛大的公祭仪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出席,为他一生的荣耀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此后的1958年1月, 在北京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齐白石遗作展览》,进一步宣传和介绍了齐白石的艺术。著名画家傅抱石在看了展览后说:“真是‘洋洋乎,大观哉’,俨象一所艺术学校;规模之大,影响之巨,感人之深,毫无问题,中国画史上是没有前例的。”此展览后不久,国家决定建立“齐白石纪念馆”,家属将《遗作展览》中的作品以及其它书画、画稿、诗稿、信札、游记、自传、三百石印等一起捐献给了国家,这之中还包括一些画具、生活用品和奖状、贺信、照片等。在筹建“齐白石纪念馆”的过程中,设计和制作了纪念馆的建筑图纸,并从社会上购买和征集了一部分作品。有关人员对馆藏的作品进行了登记编目,特别是对未纪年的作品进行了鉴定。但是后来此工程下马,给世人以一个长期的等待。面对现在雨后春笋般落成的各家纪念馆,人们很难抑制心中的感叹。在“齐白石纪念馆”工程下马以后,原纪念馆中的藏品,悉数移交北京画院保存。“文革”初,又有几件被当作黑画的其它单位的作品入藏。此后这批作品无进无出,为了完善保存,北京画院封存了这批作品。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为了应付社会所需,约挑出20件左右的书画作品供展览和出版所用。
        现在每幅作品均保存有原“齐白石纪念馆”1959年的签条。
        齐白石生前曾任北京画院名誉院长,因此北京画院理所当然地担负了保存和宣传齐白石作品的重任。为了更好地研究齐白石的艺术,北京画院决定公布这批秘藏,此举令学术界赞誉。本人有幸最早见到了这批秘藏,并有可能在读画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故作杂记和感想如次:
        北京画院秘藏的齐白石书画作品,大致可以分花卉、梅兰竹菊松、蔬果、草虫、禽鸟、动物、水族、人物、山水、杂画、书法、图稿这十二个部分(此分类是根据编辑《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的实际需要而定)。其中约有花卉120幅、 梅兰竹菊松48幅、蔬果102幅、草虫51幅(另有未完成稿130幅)、禽鸟70幅、动物47幅、水族84幅、人物59幅、山水38幅、书法57幅,图稿约258幅。 其中最早的《芙蓉鸭子》是约为32岁的作品,最早有纪年的《戏婴图》为47岁时所作(1909年),最晚有纪年的《葫芦》作于1956年,是时老人已96岁。而在图稿中发现有20余岁时的影钩本《梅花》,可能是目前最可靠的齐白石的早期手迹,应该说是世所罕见,难怪老人在四十余年后(1928年)重见此稿时还加题:“少时粉本老犹存,如此功夫真笑人。不忍轻轻却抛弃,污朱犹是劫灰痕。”
        秘藏中还有一批书札,对于研究齐白石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是:
        《寄园日记》(1909年);
        《白石诗草》(1917年);
        《老萍诗草》(1919年);
        《白石杂作》(1921-1922年);
        《白石诗草》(1924-1925年);
        《白石诗草》(1925年);
        《白石诗草》(1926-1932年);
        《白石诗草》(1930-1932年);
        《蜀游杂记》(1936年);
        《丙子廿五年也》(1936年);
        《白石状略》(乙、丙本二种);
        《白石自状略》(定稿本);
        《齐璜母亲周太君身世》(二种)
        另外还有一批致姚石倩、李苦禅等的信札,以及《邮寄挂号收据》一册。
        这批流传有绪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出之齐氏家门,并参加了《齐白石遗作展览》,所以真实可信,毋庸置疑。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人生前留下的--或是得意之作,或是具有纪念意义。然纵观全部,可以说多数为齐氏平生的精品,如著名的《借山图》册页等。这之中又有一部分是老人生前就用笔注明是不卖的作品,如《虾》(总号373)注明“不卖钱”,另有总号650者也注明“工虾三只不卖”,可见老人喜爱之至。还有《葡萄》(总号350 )一幅也在背面连画三个圈(老人对认可的作品都在背面一角上用炭笔画一圈)并写一个“妙”字。
        在上述的作品中有90余幅尺幅不等的未裱拓的作品,背面全部有老人取舍的标记,对于研究老人的爱好是第一手的资料,也是其它流传作品所不能做到的。还有未完成的130余幅工虫,为老人60岁左右时所作, 是他为晚年眼力不济时准备的,还没有来得及添景,因此无款无印。这批作品虽是未完成稿,但所图生动逼真,工细绝伦,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与完成稿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这批作品不仅可以作为今天鉴定齐白石作品的标准本,同时还可以作为研究齐白石艺术、探讨齐白石审美理想的标准本和参考本。
        对于这批秘藏,其秘实际上是公开之“秘”,因为业内人士都知道北京画院有这批藏品。而称它为“秘藏”,其一是因为它与世人隔绝了近四十年;其二是谁也说不清它的具体数目和内容。在这四十年内,曾有无数的探秘者未能如愿,因为过去在保存、整理、研究等方面都受到条件的限制,很难启封。相形之下,现在水到渠成,适时的“揭秘”则是顺理成章。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