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中国应有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新改良”画展答客问

录入时间: 2006-09-28

    丙戌夏日,与友人筹划“新改良”画展,有同道来访,咨以此事,于是详作解答,宾主相谈甚欢,夤夜方散。今展期在即,乃摘录刊布,或可充一小序。

问:“改良”,曾经是上个世纪初中国社会一个响亮的口号,也是一种流行的时尚,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最终被另一个更激进的口号“革命”所取代。它还一度被作为保守、妥协的代名词而受到批评,今天虽然文化价值评价提倡多元化,但重提“改良”还有现实意义吗?

答:记得李泽厚先生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说过,如果戊戌变法能够成功,中国的近代历史,可能会少走许多弯路。我是赞同这一观点的,现在回过头来看,晚清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问题,革命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有许多事情完全没有必要用暴力革命来解决,但很不幸,各种因素最终促成中国人选择了“革命”,其结果是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反而造成更多的社会动荡。更要命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次次的社会动荡中被割裂、被抛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一样,在过去近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孕育着新生,但同时也经受着传统精神日见式微的阵痛。而在这种“阵痛”下成长起来的新生命,绝对是先天不足的。今天我们用“改良”这个主题来组织一次画展,其目的正是希望藉此来延续前人的文脉,使之不因专业的狭隘性而孤立于整个文明之外。当然,此处我们并非持着怀旧的心态来建议回到从前--这已不可能了。正因为不可能了,所以我们对传统、对革新的看法更应该变得通达。传统并不意味着仅仅保存过去,它不应仅仅成为博物馆里的古物,它还应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种方式;创新也不可能漠视传统而绝尘而去--这样的创新往往是“行之不远”的。只有这样,对于过去与将来的思索,才会更有益于今天的通变用权,而这也正是我们选取这一展览主题的根本宗旨。

问:这是对盛行中国画坛多年的“革命”思潮的一种反思吧?

答:是的,我一直认为创新不应以彻底抛弃历史为代价。如果说过去我们因时势所迫而不得不采取革命的立场,但现在是到了该和“革命”告别的时候了。或许有人认为我的想法过于保守,但我觉得这种保守还是比较稳健的。

问:在参展的画家中,部分油画家的作品是带有强烈水墨传统元素的油画,画种范围的扩大是否也可视作“改良”视野的扩大?

答:我们上个世纪的改良主要是针对中国画而言的,那时油画还叫“西洋画”,正享受着外宾待遇呢。不过,油画引进中国已有二百多年,今天已经不再是一种外来画种,它已经融入中国画家的血液,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对于油画的民族化问题,我认为它更应该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而不是口号上的强调。事实上相较于中国画而言,油画艺术更为城市里的白领阶层接受。当然,这其中也有附庸风雅的成份,但这种附庸风雅过后必然会带来社会整体文化品味的提高。

问:出自怎样的考虑,你选择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艺术家作为此次展览的主体,你觉得他们有怎样的代表性?

答:首先要说明,这样的选择,并不是像当下的流行说法那样,每个年代出生的人有每个年代的特征与所谓的“集体记忆”,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是很科学。那些生活在珠三角整天打着电子游戏的“二世祖”和山区的小孩相比,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就绝对不可能相同,哪怕他们是同一天出生。现实生活中,造成人与人差别的最主要原因不是出生年代,而是出身阶层与所受教育。不过话说回来,本次参展的年轻艺术家,他们还是有其共性所在的:首先,他们处在一种理想主义远逝、政治色彩淡去、文化选择多元的时代;其次,他们都接受了完整系统的美术教育,有些还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完成大学学业的时间段,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教育体制步入正轨与新世纪因为各种因素造成教学质量大滑坡之间的黄金十年。这些画家从美术学院毕业后,经过几年的摸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技法,当然,他们仍处在探索阶段,还没完全定型。我选择本次参展画家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三十岁左右,同时已经显示出一定的个人风格。在重开国门学习西方文明之后,中国的艺术现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所谓的当代艺术,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真正能在艺术史上留下记录的可能不多,将来的人或许将这一类作品作为一种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模仿秀”看待。经过这些烦嚣之后,我们冷静思考,当前真正足以体现我们所处时代面貌的优秀作品并不多,我们呼吁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当代艺术。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画家,正逐渐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将在今后的美术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问:我从你所选择的艺术家籍贯和活动地域中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主要来自广东、北京、江浙三地,这是否有意识的回应上个世纪所形成的三大美术阵营?

答:确实有你所说的这个因素,不过我并没有刻意强调画家籍贯及其活动区域,我更多的是将他们放在全国范围内考虑。我觉得一个画家能否成就一番大事业,重要是他是否具备一个广阔的胸襟去包容古今中外,而不为一时一地所局限。记得前年与董捷兄在“点击传统”展览的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作为一个合格的策展人应该具有伯乐阅尽天下良马的气度,我们也希望以此自勉。但是由于精力和视野的限制,我们目前只能先从这三个地方挑选画家。当然,这三个地方的画家已足以代表当前中国年轻一代画家的最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画家流动性很大,并不是说北京的画家就一定是北京人,广东的画家也不一定就是广东人,我觉得现在已经不能完全套用地域性这一观念去看待一个画家。我们在今后的展览中,会尽量将视野放宽,在其它地方也挑选部分画家。

问:本次展览和前年“点击传统”画展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延续性?

答:两者在思路上有一定延续性,但也有变化。延续性主要体现在,我们仍然强调对传统的继承,另外在画家的选择上,部分上次参展的画家,本次展览又重新出现。变化则主要在于,我们将改良的视野扩展到油画领域,相信油画家的加入,更能充分展现这一代画家的整体面貌。

问:对于类似的画展,你今后有何展望?

答:《画廊》同人希望将此类画展办成一个系列,这也是我的期望,如果条件允许,争取一年举办一次。在今后的展览中,我们会围绕更为具体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策展。当然,有一点必须强调,就是我们的办展宗旨不会改变。哪怕被人说保守也好,只要坚持下去,我们完全有信心把这一系列展览打造成为一个品牌。我们今后仍将大力推介画坛的青年才俊,并对其进行学术性梳理,以展示其近年的重要学术成果。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先生对本次画展的大力襄助,同时也要感谢《画廊》期刊主编李琼波先生,他是这一展览主题的最早倡议者与出品人。本次画展如能取得好的成绩,是与他们的支持与指导分不开的。

李若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讲师,《画廊》期刊执行副主编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