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海:为一座城留个背影
录入时间: 2006-08-24
这几年,汕头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能者都上广州了。全南海正好赶上这波行情,背上行囊孤身上路,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汕头以及仍在这座城里继续生活着的妻儿、父母、朋友们,从一名银行职员变身为广东美术馆人员,进入属于能者之列。
作为摄影家的全南海这回似乎更为潇洒了,但记忆里储藏着太多关于故土故物的片断,心头有千丝万缕情思牵在汕头城这艘缓慢而行的大船,载不动,许多愁,全南海瘦削单薄的身影看上去不像一名够格的纤夫,这回他需要减负,需要做一次总结性清理。举办影展,或许可把许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作品卸下,像了却一桩心事。
全南海的这批作品展开了他渡过的人生段落的心事影像。
从他瓜瓜落地睁开眯缝的双眼始,汕头老市区便已是原始视像材料。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并不年轻,面朝大海,习惯了潮起潮落,吞吐过无数商船的港口连着大街小巷,灰黑的地面已堆积起厚厚的行人的脚印。如今,百年商埠的衰与荣,一座城的历史的风声雨点,全数记刻在“四永一升平”苍凉的门窗户扇,以及商号模糊的沿街铺面和百货商店斑驳的老墙上。现代化的进程正逐步消除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化印记,新建筑群拔地而起,旧城改造如蟒蛇脱壳,作为历史沉积下来保留着地域人文情貌的老市区已变作这座城市的一个背影。从作为一个摄影家对时间链的敏感出发,全南海想留住这座城已经老去的历史,并付诸行动,就象挽救行将沉没的文物,他花了很长时间出没于汕头老市区的大街小巷,毕竟,他的艺术行为同时隐含着另一层意义,因为这里复合着他个人的一段历史。全南海出生于斯长于斯,眼前那些穿街过巷打闹嘻戏的孩童一如早年自己的影子,街面上重重叠叠的脚印有一些就是自己的脚印。当他将镜头对准这座城市的陈迹的时候,这里的人事物语定会唤醒自己对已逝岁月的情感,可以想象,他选定某个事象成像的时候,定然倾注了自己怀旧的情绪与感情。而这正就是全南海的作品虽非宏大的叙事,却因具备时间回放的史识而流露出陈旧静美的诗性的原因。
全南海另一类题材的创作,以近在身边的人群为素材,当一个人累于面具,舍形悦影的时候,就成为他伺机猎取的对象。一个长处于常态的人究竟有多少时候不为人知流露出下意识的荒诞和无意识的发呆。这些影像依然属于一个人的背影部分,它使平面化的人生因突然闪耀瞬间的异趣而生动。
我熟悉的全南海嗅觉特别灵又十分博识,其人本质上有着旧式文人的癖好,这个属鸡的人喜欢在旧书堆里寻找有趣的句读或掌故,如鸡觅食般抛开废土,尖嘴迅即从草根深处叼出一条生动的虫子。他专于寻章摘句一类事儿,如近期编辑校勘黄少强诗文一类事情便是他的强项。
在汕头,我们一帮“食客”,十几个人凑在一起自称食协,分“粗菜精食、精菜精食、粗菜粗食、精菜粗食”四大门派,全南海虽属元老级,但吃的水平不高,况兼不会喝酒,好在四大门派中后两派须有掌门人,否则早被开除出食协了。当然,食协不单单是口食,更兼耳食。老全属于耳食高手,一桌上来,他那根弦叫得响,报角书缝,道听途说的,一抖,就是一筐。声音有时也就盖过那些食之知味,极尽渲染之能事的门派。这名南下大军的后代高瘦文弱,除了摄影方面仍承传有军人的一点雄心外,余则,如满族人进京后,八旗子弟们提着鸟笼穿街过巷,逛酒肆、聚茶楼,寄情茶余饭后,至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城市现代化节奏加快后,一座城的背影,无疑触动全南海的满怀心事。
全南海的知识结构与嗜好,构成他摄影作品中独特的美学趣味。
2006年5月12日于汕头浮世凉棚
(浮世凉棚主:林继昌,著名评论家、诗人、专栏作家)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