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绘画影响我们一代人《南方日报》文化A15
录入时间: 2006-08-24
俄罗斯绘画影响我们一代人
广东美术馆展出俄国大师作品吸引上万观众
2006-08-23
09:59 来源: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美术的“黄金时代”涌现出“巡回展览画派”大批代表作,作品因为对普通百姓、风俗生活和旷阔自然详尽真实的描绘,在俄罗斯绘画史上写下了骄傲与荣耀的一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弥久影响。
新华网广州8月23日电 (郭珊
李培)从8月15日至10月8日,“俄罗斯文化年”的重头戏“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亮相,展览首次将俄罗斯19个博物馆的118幅绘画精品聚集到一起,汇集了俄罗斯19世纪下半叶众多伟大画家的杰作,包括列宾、彼罗夫、克拉姆斯科依、瓦斯涅佐夫、希施金、萨伏拉索夫等。我们特意邀请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杨尧教授为读者点评此次画展中的亮点,与不朽名作来一次心神交会。
1 现场素描
广州老画家四次来看画展
有人曾经用列夫·托尔斯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比喻列宾在俄罗斯美术史上的地位。据说但凡上档次的俄罗斯画展走出国门,都要有一两幅列宾的作品撑“门面”。而记者在广东美术馆的3楼展厅,竟看到了列宾的12幅作品!
尽管列宾最广为人知的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巡回展览画派”领袖克拉姆斯科依等画家的代表原作抱憾缺席,但该展览已让人目炫神迷。展出的118件名画涉及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和历史画等多个题材,它们不仅来自俄国最著名的莫斯科博物馆和圣彼得堡博物馆,还来自其他十多家博物馆,即使在俄罗斯,这些名画也从来没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其保险金总额达到9600多万美元。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说,该馆作为这次展览的首站,为广州观众提供了一次“回忆、思考”的难得机会。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人都深受这些作品影响。“这些作品写实主义的手法达到了精湛的高度,存留了当时俄罗斯的风土人情。”
自8月15日开展以来,不计其数的观众来到广东美术馆的3楼展厅,在画前驻足凝望。虽然门票由15元涨到30元,但7天内观众的数量已经突破1万人。
展出这些俄罗斯国宝级绘画作品,对场地条件要求严格:空调保持在21摄氏度-22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50%-55%。因为是炎夏,观众们都身着短衫,所以“被冻得够呛!”但是,大多数人“泡”在展馆两三个钟头都不肯离去。一个女中学生站在列宾著名的肖像画《篱笆旁的乌克兰女孩》前足足看了半个小时,“真美!列宾的表现手法一点都不张扬,但却可以打动人心。”
广东老画家邓崇龙已经是第四次来看这个画展了,“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觉,这些画里可读的东西太多了。”他告诉记者:“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整整影响了我们一代人,其中蕴含了我们那代人对美术和绘画的理解。这些俄罗斯画家是如此单纯地关注事物本身,他们能够花几年时间去‘磨’一幅画。对比如今美术界的满眼浮躁,这个画展应该给我们一些新启发。”
展厅的另一角,广州画院中年画家孙洪敏认出了身旁站着的竟是自己20年前在广州美院油画系读书时的师姐,孙洪敏指着特瓦罗日尼科夫的《圣餐之后》对师姐说:“老婆婆画得太传神了。”师姐感叹道:“这些画里能抓住我眼球的东西太多了,没有任何多余之物,画的全是纯粹的东西。因此才拥有永恒的魅力。”
2 名作解读
背景讲述:策展人丘拉克·卡琳娜·谢尔盖耶夫娜
点评人:原广州美院油画系主任、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杨尧
列宾
《胆小的农夫》
卡琳娜:在列宾的创作中,肖像画几乎占据了首要位置。画家对人的兴趣好似永无止境。对描绘对象的迷恋、对每个具体人物独特本质的敏感、对表现最细微心理活动的擅长--所有这一切都使列宾的肖像画充满魅力和新意。他善于用姿态、手势、动作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杨尧:太传神了,你一进展厅就完全被画中农夫胆怯又闪烁的眼神牢牢吸引,仿佛面对一个常年不洗澡、邋遢颓丧的俄罗斯老头子,甚至能闻到他身上浓重的令人不快的体味。完成这样一幅作品至少要一个星期,当时列宾写生的时候,估计这个老人家也是坐卧不安、左右张望,然而列宾伟大的地方就在于能抓住人物表情决定性的瞬间,活灵活现地在画布上定格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
列维坦《路》
卡琳娜:列维坦的创作在很多方面接近他的同时代人契诃夫。画家与作家间多年的深厚友谊并非偶然。与契诃夫一样,在列维坦的作品中,充满诗意的、净化人们心灵的自然世界是与利欲熏心、虚伪透顶、低级庸俗的人类社会相对立的。列维坦的油画中蕴含着令人吃惊的丰富内容和澎湃感情。欢快的调子中透着感伤,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感情。“情绪”的丰富多样和“画面的美感与简约明了的基调的结合”(契诃夫评列维坦)使他的作品成为那数十年里画坛的独特现象。
杨尧:这是列维坦风景画发展系列中的转型作品,代表着画家由纯粹的写实开始向营造画面整体诗意转型的趋势。这幅画第一眼看上去会觉得很“真实”,草地、路面的写生功夫娴熟流畅,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画家笔下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有意识的概括和梳理,引导着观者去体会俄罗斯高阔的天空与辽远的土地之间深沉的气韵和淡淡的哀愁,而不是仅仅关注局部细节的刻画。
希施金
《雾濛濛的早晨》
卡琳娜:除了以诗意浪漫的方式来表现景色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绘画表达方式--客观现实的方式。俄罗斯最伟大的风景画家希施金的创作就代表了这种观点。他始终保持着对细节的兴趣和热爱,并巧妙地将这种分析法与全面概括地描绘大自然的手法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他的名作中充分体会到他的这种特点。
杨尧:希施金最大的特色是一丝不苟的写实,善于凭借细腻的笔触、深厚的写生功底、沉郁的笔调,描绘俄罗斯广袤幽森的原野和森林,被称做“森林的歌手”,这也使得他与列维坦后期的诗意风格泾渭分明。这幅画里面,远处的天空、薄云,近处的山峦、林木,更近一点的芦苇、涟漪,刻画非常到位,层次感极强,画面的纵深和延展感觉也很出彩。
瓦斯涅佐夫
《十字路口的勇士》
卡琳娜:瓦斯涅佐夫将自己称为“以虚构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历史画家”。他从民间传说和民间创作中寻找民族性格和民族理想的特征,来绘制自己的历史画卷。在他的画作中结合了现实与幻想、史实和传说。这幅画的主人公是一名强大的战士,思索着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杨尧:这幅作品的画面上,乱葬岗上的乌鸦、人畜的骨骸、斜阳衰草有机组合在一起,将恐怖、压抑的气氛渲染得很成功。勇士面对墓碑凝重的脸色,战马低垂的颈项,反衬出他将要做出选择、一直走下去的决心。从技术上来说不能算尖端,但是画家有意识地表达了塑造民间故事人物的艺术追求,值得借鉴。
萨符拉索夫
《白嘴鸦飞来了》
卡琳娜:萨符拉索夫的这一风景画在巡回展览画派的第一次展览中展出,对后来俄罗斯风景画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幅画的基调单纯而朴素,但是画家仿佛给这幅画作注入了灵魂,使它唤起人们的万千思绪和对祖国大自然发自内心的亲近和热爱的感情。
杨尧:这幅画尺幅虽然不大,但构图纯朴、完整、饱满,挑选的景物也非常具有俄罗斯乡间特色,着力展现了一幅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风情画卷,景物形体特别是树枝的塑造别具特色。冬去春来、白雪消融时刻,白嘴鸦又回来了,预示着春天将要来临。画家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情感,使人产生怀旧思乡的联想,抒情风格浓郁。
3 画家回忆
杨尧:那时候真是“顶礼膜拜”
1957年我考入广州美院附中的时候,苏中美术交流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1955年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院举办了“油画进修班”,中国许多优秀油画家,像靳尚谊、詹建俊、侯一民、王德威、秦征等人都在那里进修过。1954年和1957年还举行过两次大型俄苏画展。随展而来的不仅有列宾、苏里科夫等人的作品,也有俄苏美术的写实理念。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苏联一些美院学生交流赠送给美院的作品时,第一感觉是顶礼膜拜,第二就是自惭形秽。我心想,他怎么可能把人物皮肤的凹凸瑕疵,把草木的一茎一叶刻画得那么细致逼真,简直太神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公派到苏联的留学生中,包括我的老师郭绍纲,归国后,这些留学生基本上都在各大美术院校的教学和研究岗位上成为骨干。那个时候,美术圈子里有句玩笑话,看哪个老师教的素描,就知道他是不是学苏联的,因为他们的素描、写生功底打得非常扎实。这种写实主义影响的痕迹,从今天美术高考命题到权威美术期刊的选题上都可见一斑,比如今年美院高考题目就是叫考生画自己的左右手,而在过去就是直接放一个手的模型叫你画,可见虽然有发展,但脉络和神髓是保持一致的。
对于我们这些老画家来说,如何沿着现实主义的路线走下去,不断提升和完善这种流派的艺术语言、形式和手段,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对于年轻人,我希望他们在经过多元文化的洗礼之后,能找到最契合自己心灵和个性的艺术发展道路。“巡回画派”当年是一帮学院的“背叛者”创造的辉煌,我也希望今天中国的年轻一代能有发现时代新的东西的敏感,敢于打破教条框框,锐意创新,虽然变革的结果也很可能是一事无成。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