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画笔留存的俄罗斯“黄金时代”《南方都市报》副刊·文化中国

录入时间: 2006-08-22

    “这些观众里面,很多人会来看第二次,你信不信?”广州的青年画家曾峰问记者,“我自己就会再来,来两次,三次,很值得”。在广东美术馆“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展”现场,挤着老老少少的观众,都认真地看着、谈论着列宾、克拉姆斯科依、彼罗夫、瓦斯涅佐夫、希施金等著名画家的作品,曾峰认为这里边大部分是专业人士。旁边的工作人员则说,来这样多的观众是不多见的。
曾峰自己有一幅油画正在一楼展出,“看了这些画,觉得自己的简直不值一提。人家的技巧、功底、手法,比我们高出不知多少,这些画每一块颜色都有丰富的内涵”。曾峰感叹,国内画家的功底远不如国外扎实,“他们光是学素描都要学8年,我们呢,学几年油画就拿出来展示了”。
一位年轻的学生长久地在列宾的《胆小的农夫》肖像画前驻足观看。他告诉记者,因为“很震撼”,老人的胆怯的眼神,整个画的色彩和氛围,都是那么完美,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作为“俄罗斯文化年”的重点项目,这次展览把首展选在了广州。现场118幅名画的保险金总额高达九千六百多万。“这场呈现给中国观众的展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这是首次把俄罗斯20多个博物馆的绘画作品集合在一起”,策展人丘拉克·卡琳娜·谢尔盖耶夫娜告诉记者,这次展出的118件作品,不仅来自俄国最著名的莫斯科博物馆和圣彼得堡博物馆,还来自全国各地十多家博物馆。即使在俄罗斯,这些名画也从来没有机会聚集在一起。
    但现场的很多专业观众也指出,美中不足的是这次展览并没有列宾等画家的代表性作品,比如中国人最熟悉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没有出现在展览中。对此,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解释说,“我们也努力过,但很遗憾没有达到。因为这些顶级的作品很多都由美国花大钱邀请,长期在美国展出”


希施金 《雾蒙蒙的早晨》


谢罗夫 《日娜伊德肖像》


列维坦 《路》

列宾、希施金等著名画家原作亮相广州
19世纪常被称作俄罗斯文化的“黄金时代”,出现了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柴科夫斯基、列宾等大师,分别在文学、音乐、绘画领域创造出辉煌的成就。而此次的展品,就囊括了当时俄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画派“巡回展览画派”所有代表性画家的重要作品。
“巡回展览画派”1870年在莫斯科成立,发起人有克拉姆斯柯依、彼罗夫、马柯夫斯基、萨符拉索夫、希施金等。在学院派只画宗教、宫廷画时,这个画派就关注现实生活,以现实主义的风格来表现俄罗斯广袤大地上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在绘画还是贵族艺术,普通百姓看不到的时候,“巡回展览画派”就把作品定期到全国各地巡回展览,把艺术介绍给人民大众。也因此他们的很多画留在了俄罗斯各地的博物馆。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性画家都有作品展出。如风俗、历史画家克拉姆斯科依、列宾、彼罗夫、瓦斯涅佐夫,以及风景画家希施金、列维坦、萨符拉索夫等的作品。其中列宾,希施金等都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曾被选入中学美术课本,希施金则从整体上确立了俄罗斯风景画的重要地位。在展览中出现的是列宾的《胆小的农夫》、《读书的姑娘》、《篝火旁的纤夫》 ;希施金的《正午·莫斯科郊外·布拉特采沃》、《富饶的宽谷》、《雾濛濛的早晨》等作品。

影响几代中国画家的作品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告诉记者,这些俄罗斯作者和作品,影响了中国上世纪50-70年代整整两代艺术家的创作,至今影响力还继续存在。俄罗斯独特的油画技术和文化理念,都能够在这些画中得到很好反映。观众可以从优美的风景画肖像画中感受到俄罗斯多样统一的文化特性。
展览现场有许多五、六十岁的老人,很多人都在年轻时深受苏联画派的影响。60多岁的梁先生是从上海特地坐火车到广州来看这个展览的,“我也是一个画画的,以前曾经3次专门去俄罗斯看画展,莫斯科美术馆和圣彼得保美术馆都去过。但是还是有很多画第一次见到,因为这些画是从俄罗斯各大小美术馆聚集起来的,我们不可能都去过。”
一位30多岁的职业画家告诉记者,不仅是上年纪的艺术家,连他们这一代也深受“苏派”画的影响: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才有其它西方国家的画派流入,所以俄罗斯的油画对我们国家40岁以上的画家影响很大,我们这一代人上大学的时候课本上也几乎都是‘苏派’画。”  为此,他在今年5月时曾前往北京观看“俄罗斯300年”的画展,“那个画展还有20世纪初期的作品,所以要丰富一点。但是这个展览办的还是很不错的,很多作品以前都没见过原作”。
这次的作品来自俄罗斯20个博物馆、美术馆,很多作品即使在俄罗斯也难得聚在一起向公众展示。奚静之介绍说,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巡回画展画派’的展览周游了俄罗斯各省,很多作品在展览后就留在了当地的美术馆,只有最一流的一些作品才回到彼得堡和莫斯科。所以这次的展览作品是来自俄罗斯的全国各地,在俄罗斯它们也‘难得一聚’,是借着‘俄罗斯年’的契机才促成这次展览,确实是难得的一次良机。这次展览可以说是囊括了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绘画主要代表人物各阶段的作品,有相当的代表性。”

  
列宾 《胆小的农夫》                  克拉姆斯科依《阿尔西普肖像》

【链接 】   巡回展览画派
    奚静之是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美术史论及艺术学系。回国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执教,曾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长期从事俄罗斯美术史研究。这次展览得以举办,奚静之是促成者之一。
    “这个展览主要是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作品。这个画派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正处于俄罗斯绘画的辉煌时期。”奚静之说。“这个画派注重关注现实和人生,具有很高的艺术品格,在当时是很独特的一个画派。当时的油画发展在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画风之后,正处于写实主义向印象主义过渡的阶段。巡回展览画派主张的批判现实主义,不同于写实主义,它主要揭露封建农奴制度残余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给普通百姓、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
    奚静之认为,巡回展览画派在俄罗斯艺术史已经世界艺术史上都是巨大的突破,在展览方式、绘画题材、表现技法上,都与以往大为不同:“在19世纪中期以前,绘画属于贵族艺术,展览都是在美术学院里举行。普通平民没有机会接触、观看这些高雅艺术。‘巡回画展画派’打破了这一传统,把展览开到俄罗斯各个城市中去,除了圣彼得堡、莫斯科这样的中心城市,还到各个省份城市去展出,接触了非常多的普通群众,使作品和展览带有很强烈的群众性。另外在体裁上‘巡回画展画派’也有很大的突破,以前的绘画都是以宫廷肖像、圣经故事、历史事件为主要题材,一下子变成以描绘本国人民历史、现实生活为题材,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列宾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题材多样,包括有风俗画、风景画、肖像画、静物画等,列宾、列维坦、彼罗夫等著名画家都是那个时候的代表。倡导人道主义精神、人文关怀,拉近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是这一画派的最大特点。”奚静之说。

    “巡回画展画派”从1870年一直到1923年,在俄罗斯画坛上存在了53年。“世界上大多数的画派存在时间都不长,一般只有三五年、七八年,比如英国的拉斐尔画派,时间并不长。相比而言,‘巡回画展画派’的时间是相当之长的。期间他们举行了48次大型的展览,‘十月革命’后,这个画展被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代替。可以说它所处的正是俄罗斯绘画的高潮阶段,它对以后的绘画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现实主义画派。


新中国美术受苏俄影响太大了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品展”来到了中国。面对面地观看那些平日只有在画册上才能相遇的佳作,不由让人重温起俄罗斯美术强大的传统,还有它对中国美术界泽被深厚的影响。事实上,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以及苏联的现实主义美术,对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美术领域的走向,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中国的美术教学体系都是苏联式的
俄罗斯以及苏联时期的批判现实主义画风对中国油画发展有相当明显的影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当时和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中国的油画受苏联影响非常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奚静之说。
    她告诉记者,1955年,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马克西莫夫被派来中国,举办了一个著名的油画训练班。这个班的学生有20多人,当时这些人都是有一定绘画基础的,有些人是美术学院的助教,等等。“马克西莫夫教学非常努力,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了现代油画的观念和技法,以及成熟的教学体系。这个训练班举办了两年多,后来从这个班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成为中国第一批油画艺术骨干,成为各美术学院的教授、院长等等。比如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靳尚谊,还有以《狼牙山五壮士》而出名的詹建俊等。这批人继承了苏联现实主义的画风。
    “在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美术一直都亦步亦趋地跟从苏联美术的脚步;进一步说,我们受的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中,以列宾的人物画和列维坦的风景画为代表。”研究毛泽东时期美术和革命时期美术的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天认为,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油画家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俄罗斯油画艺术的影响或启发,在创作道路、思想追求乃至材料、技法、风格等方面都曾向苏联画家学习与借鉴。
    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很多,他认为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因为当时中国与苏联有共同的意识形态,两个国家建立了兄弟关系,中国就派了很多留学生去苏联学习。新中国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是从美术学院科班出身的,“现在60岁左右的艺术家只要是从大的美术院校出来的,他们的老师往往都是留苏的艺术家,他们自然也会受到这种影响。”;
    二是1955年,我国文化部举办了由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教授马克西莫夫主持的油画训练班,为新中国美术培养了一批中坚力;三是中国的美术教学体系采用的是契斯恰科夫的素描和色彩的教学法,至今中国的美院里仍把这种来自俄罗斯的教学法作为主导体系。
    谭天还认为,从70年代末至今,这个影响也仍然存在。“当初一批受了‘中国化的俄罗斯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正当青壮年,现在已成为了美术界的领头羊,掌控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大权;他们又用这种风格继续影响了新一代的美术。”虽然近些年的美术发展受到了一些欧美的画风和流派的影响,但“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仍然是目前我国美术创作的主流。

批判现实主义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下半叶正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鼎盛时期。既是作家、翻译家,又是画家,并在今年初刚刚拿到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荣誉院士高莽对俄罗斯很熟悉,他谈到这种美术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时,认为俄罗斯跟欧洲其他国家情况不一样,俄国农奴制的长期存在和广大农奴悲惨的生活境况或许是引发许多作家、艺术家同情并进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一个情感资源。“要谈论这个俄国文艺传统,就要把美术和文学结合起来看。那个时期的俄罗斯文学也在批判现实主义方面成就卓越,出现了一批文学巨匠。”
    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对俄罗斯艺术有着深刻的撼动。艺术家们开始在一个新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寻觅新的艺术样式。这时候的现实主义,也叫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谭天认为,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和20世纪的革命现实主义,其实两者是共通的,只是针对的批判对象不同而已。“比如,20世纪初,列宾就继承了沙皇时代的艺术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正如文学界中高尔基继承了果戈理的批判并有所发展一样。”
    而高莽谈到:“这种革命现实主义好的方面就是继续关注和刻画劳动人民的生活,坏的影响就是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对劳动人民的生活进行刻意地美化,到了后来就成为美化领导人,推行个人崇拜的一个工具。这个时期的美术也由此缺乏了活力和多样性。”

学习苏联,就是间接学习西方艺术
    事实上,19世纪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画风和20世纪初的革命现实主义画风真正影响中国,都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了。
    高莽说到,虽然解放前的中国因为战争等原因,美术不可能大规模地学习苏联,但是鲁迅就曾介绍过苏联的版画和插图。“解放前,中国对苏联美术的借鉴主要表现在版画和漫画等方面,那种对军阀、对日本鬼子、对美蒋的表现多为剑拔弩张的现实主义的刻画。应该说,俄罗斯现实主义的美术传统顺应了当时中国的时代潮流和解放区文艺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上中国是被孤立的,只能亲近苏联,也只能接受苏联的美术。事实上,俄罗斯(苏联)也是受英、法、意、荷等西方国家的艺术的影响的。十八世纪中期后叶卡德琳娜即位,大量艺术家出国学习,俄国遂请来法国、意大利、英国艺术家来俄教授,学习西方艺术。谭天认为,“我们学习苏联,其实也是间接学习西方的艺术形式。”
    但奚静之同时指出,中国的绘画发展并没有走上完全照搬苏联模式的路子:“应该说中国对苏联的画法并非亦步亦趋。不少中国的画家,比如林风眠、刘海粟等,都将西方的绘画技法和中国的传统写意画法相结合,创作出既写实又写意的中国式油画,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在建国初期的一边倒艺术政策,也幸运地并未造成中国绘画对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的自我封闭。“这一点应该归功于俄罗斯一直以来的开放艺术政策。早在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就采用‘送去出、请进来’的方法,派学生出国、请外国大师前来,学习法国、意大利、德国等艺术大国的最先进艺术。在俄罗斯皇家美术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列宾美术学院,拿金质奖章的学生,都能够公费到外国进修两三年,学习最先进的艺术。所以俄罗斯以及后来的苏联时期,他们的艺术是从来不封闭的。比如列维坦的风景画,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同时,也运用了法国印象派对色彩运用的技法,作品的色彩运用非常出色。中国由于向苏联学习,间接学习到西方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法。这一点是很令人欣慰的。”奚静之说。
    尽管俄罗斯美术不再是显学,但是在中国,俄罗斯(苏联)艺术已经成就了一代人,影响了一代人。而这种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潜移默化地继续下去。

B08-09版撰文:本版记者:田志凌、黄长怡、侯虹斌,实习生:熊雅芳、杨怡之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