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录入时间: 2006-07-25
无意间看到韩志光先生一批拍摄于上个世纪40年代抗战后潮汕地区的照片,这是韩老漫长的拍摄生涯中积累无数影像作品中,历劫之后的硕果仅存。岁月的淘洗,生活的颠沛,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一场水库崩堤的灾难,使一生心血大都付之东流,剩下着这为数不多的泛黄照片,既徒增人们伤感,也益感弥足珍贵。这些劫后遗珍加上五六十年代的一些照片组成这本集子的主要内容,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无意中寄放在亲戚家才幸免于难得以保存下来的。
韩志光先生,人称韩老,是粤东地区颇有影响又年事最高的摄影家。他1917年12月18日出生于广东省揭西县河婆镇南和乡,少年在家务农,作过陶瓷工。远房亲戚张价仁在汕头市开了家照相馆,在张家帮工的韩志光由于忠诚勤恳,被其相中而招为照相馆的学徒,经四年学习,19岁的韩志光成为一名技术全面的摄影师,就这样,勤奋和机缘使一个农家子弟幸运地掌握了在当时人们还觉得稀有神秘的照相技术,韩志光迅速地完成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从农村到城市化进程。像大多数平民一样,年青的韩志光一技傍身,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从受雇摄影师到创立经营自己的照相馆,从受聘兼任《星华日报》摄影记者到解放后进入公元厂任样品拍摄和制作摄影师,一生都和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韩老摄影生涯早期所处的年代,正是摄影术在广东开花结果日渐被广泛运用,纪实功能成熟确认,艺术功能萌芽发展的时期。汕头虽地处海隅粤东,因有海港通外,毗邻港澳,摄影术引进较早,摄影之风初兴,照相馆业相对发达,孕育与催生一批照相师和摄影者,著名摄影家沙飞就是在此时此地起步了他的摄影实践的,当年的沙飞就是有了在汕头的实践基础,才有他参加上海黑白影社,接着拍摄鲁迅与青年木刻家、鲁迅的逝世和拍摄了被称为国防摄影第一批作品《南澳--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的举措;才有后来参加八路军,成就了他在中国现代革命摄影史上的一番光辉历程。
命运因人而异,几乎与此同时在汕头从事摄影的韩志光没有沙飞那样的先知先觉和机遇,去成为摄影史的弄潮儿,他走的是一条更加平民化的路,他信奉朴素的生活道理,学技立业,养家糊口。摄影首先成为他谋生的手段,然后才是记录展示和艺术表现的媒质。其平民化背景决定,韩志光摄影中除相馆人像和部分沙龙味的风花雪月外,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民生,他拍摄过日寇轰炸汕头的惨状,拍摄汕头人民庆贺抗战胜利的喜悦;拍摄国民党政府抓壮丁虐行,拍摄人民迎解放的盛会;从1945年开始受聘兼任《星华日报》摄影记者的经历,进一步地唤醒他的社会意识,使他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照相馆的“师傅”和小业主,终其生在影棚里为人留影。他的聚焦视野得到大大拓宽,拍摄大量反映民间疾苦和芸芸众生平常生活的照片。同时,受报社指派还拍摄了国民党要员莅汕和中国报业大王《星华日报》老板胡文虎等达官贵人游汕头的时政照片,而这些都为他后来“文革”挨整,遭受迫害埋下了祸根。用他自己的话说的是:成也“星华”,败也“星华”。1952年,韩志光协助中国的感光之父林希之完成感光片的检测鉴定直至他生产出第一张照相纸,见证新中国摄影感光产业的诞生。“文革”期间,韩志光举家被遣送回家乡揭西务农,就这样一个经几十年奋斗企图改变命运的农家弟子,又回到他的起点。10年间韩志光没摸相机。不久遭遇水库崩溃,所有家当和大部分优秀作品被毁,留下一生遗憾。1977年当韩志光回城时年龄已届花甲,从此,他的拍摄题材也转向风光花卉小品等,作品的社会关注意识也随之下降,其中缘由不言自明。
农民出身的韩志光,一生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只是凭着自己的勤奋才智和机遇成为摄影家,他的早期生活,从农村到城市,从农家子弟、制陶工到摄影师、小业主,个人的小小的创业成就使他对社会和生活更多持宽容的胸怀,其社会地位和知识背景使他的作品没有追逐潮流反映重大社会变迁,也不具备深刻的批判意识。他的作品以百姓劳作和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即使反映疾苦也透出温情脉脉况味,洋溢一种世俗化的幸福感,让人在光影的浮荡中感受时间的芬芳,其整体风格朴实自然,从容淡定,温馨而略带苦涩,酸楚中又透出淡淡微笑。表现了一个平民摄影家乐观向上的豁达人生态度。娴熟的技巧运用所体现出影像的可贵品格,使之与同时代优秀摄影家相比而毫不逊色,囿于地域和身份以及长期被边缘化的遭际,使他的作品未能更广为人知而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岁月留痕,人生留影。阅读韩志光的摄影,既感叹其身世,又庆幸其所作。他所走的路是一个摄影人起伏坎坷的历史的展现。韩志光摄影作品的结集展出,见证他的人生经历,见证他所经历的时代。也使更多的人认识他作品的意义。
像韩志光这样跨越新旧时代又具有民间立场的摄影家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他们这些人,在对待摄影上,似乎更乐意做一介凭手艺吃饭的技匠而不以摄影家自居。他们为生活而拍摄,没有为艺术的刻意,没有艺术家的光环,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有意无意间为生活、为社会、为历史留下了影像。他们的作品如野草默默地生长,被时间的风霜摧残而七零八落。较之那些进入摄影史的煌煌巨作,其草根意识和大众视角自有独立存在的理由,由这些作品逐渐汇集而成的民间影像渊薮,正构成另一部荒芜庞杂摄影史,同样彰显着影像的纪实性、社会学的价值。因此,举办此类展览也就显得富有史学社会学意义了。
广东美术馆
2006年4月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