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寓思于静--观看吴海鹰油画艺术的一个视角

录入时间: 2006-07-24

    对于油画家吴海鹰,近年来人们对其静物倾注了很大的关注。
    花花草草,坛坛罐罐,正是吴氏二十多年来在画布上孜孜不倦地耕耘的重心。在她的笔下,那些“小东西”们具有单纯质朴的外表,却又显得诗意浓郁。
    从吴氏颇受好评的几幅静物代表作--如《西瓜》(1989)、《三色玫瑰》(1996)等,都可以归结出其静物画的几个较为固定的特征:即近距离的视角,大胆截割的构图,单纯洗练的色调,以及强调对“物”中内含的精神力的表达等等。这些特征使她的艺术形成了独有的个人气质,但这并不意味着画家只知死守一种固定的画风;从吴氏日积月累得来的一幅幅精心之作中,可以看出其艺术探索的过程。
    1980年代中期的吴海鹰偏爱用酣畅淋漓的大笔触来描绘灰暗背景中的静物,其风格并介于印象派和野兽派之间。同样是花瓶中的玫瑰,《阳台上的玫瑰》(1986)与艺术家作于十年后的《三色玫瑰》比较,其差异可谓天壤之别。在前者中,可以看出吴氏正致力于发掘油画材料在艺术表现上的各种可能性,由拖、拽、刮形成的颤动的色线交结成不规则的色面,画面主体的静物与背景似乎在互相渗透和溶解,而明暗反差极大的环境更加深了这种扭曲运动的豪放感。
    趋近90年代,吴氏的注意力从流动的笔触和情绪转向了对画面装饰性效果的寻求。这种新的兴趣在《姜花》系列(1989)中初次较为清晰地显现出来。艺术家更为冷静和用心地观察对象本身,而不仅借助于灵感的宣泄。画中对舞蝶般的柔软花瓣和叶子坚挺又微妙的弯折都有仔细的交代。细碎的花、圆润的瓶、衬布上交叠的几何形图案形成 跳动的韵律感,同时,笔触和阴影都明显地弱化了,在用色上虽仍属意大明暗对比,但也显得更加单纯而概括。
    90年代初的几幅作品,如《冰鲜》(1990)和《黄玫瑰》(1991),前者作为吴氏静物画中一个较为罕见的题材,表现的是金属托盘中的冰鱼,它们圆润而又硬直的身体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而画家似乎是非常快乐地用鱼身或长或短的弧线轮廓线来组织画面;而后者则延续了《姜花》中的倾向,突出物体的固有色,同时进一步弱化阴影,灰、白、黑三色的背景处理手法,共中可看出延续至其近作的某些标志性的因素。
    就其总体倾向面言,最近十年,吴海海明显从豪放、泼辣的动感画风,全面转向平面、含蓄、静态的风格,画面明暗反差逐渐减弱,构图上注重把画面分割 成若干平面,讲求色调单纯、色彩过渡细腻。如2002年作的《瓶花》,以你纯度的色调统摄全局,利用衬布方正的纹样和小瓶弯曲的形状形成对比,无论在构图和赋色都更追求平面化的装饰感,营造出类似套色版画的画面效果。
    在平面化的同时,画家仍然留心对各个对象的不同质感的甄别,如砂罐粗糙干燥的表面、衬布厚重平缓的皱褶、西瓜饱含水分的红瓤、芒果粉质浮凸的表皮。这种对对象特征的细心感受在同一个门类的静物中也能被清楚地指认出来。吴氏对瓶花的喜爱深入到了对对象细节的精心观察,在描绘玫瑰的时候,她注意传达花瓣层层包裹而形成的团块感;写百合时,她强调的是花萼与花枝连接处纤细优雅的转折;而写鸡冠花时,对酒红色的花冠沉重又微妙地摇摆的情态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显而易见,在在氏的静物画中时常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感,这种颇为耐人寻味的感受在其风景画中似乎得到更为直接的抒发。在《陌生的城市》(1995)中,让人起江湖之思的景色中,也有一种避无可避的紧张感,换言之,眼前美景好像只是一些行将消失的记忆的碎片。而此后相隔近十年完成的《岁月》(2004),虽然仍表达出艺术家心中的怀思,但显然这种感情变得更为淡定了。清冷的晨雾未散而东方既白,一钵水仙被放置于时间的缝隙之中,如此安静澄明,令人在不知不觉间感悟并从容面对岁月的流逝。
    人物画在吴海鹰的艺术中同样占有一个较大分量。如所周知,吴氏在求学时代深受苏派写实画风的熏陶,在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也完成了不少充满激情的政治宣传画。80年代开始,其人物画明显地表露出对纯形式的探索。如《窗外》(1982)和《小人书》(1983),已呈现了以形和色对画面进行分割的端倪:《女儿》(1986)以一片流动的红色调和了黑白灰组成的水平或垂直的色块;《中国!中国!》(1987)则采用了放射式的构图来传在在胜利瞬间爆发的狂喜。也许可以这样说,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陈铁军是一位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也是20世纪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令人惊悚的神话,作为一个历史主题和具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红花岗的纪念》(1983)再现了吴海鹰来自苏俄传统的扎实的与产主义造型能力以及无法消除的英雄主义情强,相反,《山村》(1987)中的小女孩的外表纯洁无瑕,却深锁双眉,画中似乎暗含了艺术家对历史和经验的一种反思;而《把黑暗抛在背后》(1991)则在蓝黑的背景下以类似舞台聚光灯似的手段突出了宋庆龄秀雅容貌中蕴含的智慧,传达出对未来的信念。
    像她这一辈子人一样,时间已经为吴海鹰提供了足够的距离来观察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和经历的事件,从80年代以后完成的一大批静物、人物和风景画中,可以看出她多年来不断对自身艺术语言的进一步可能性的探讨,不错,吴海鹰也是一位努力求变的艺术家,但正像我们所看到的,贯穿在她艺术中的是一种平淡沉思的稳妥状态。其艺术语言的魅力,除了其作品画面给予观者对形式美的感受以外,更在于形式背后值得寻味的隽永的诗意,出现在她笔下的花花草草、瓶瓶罐罐以其干净沉着的构图赋色和宁静悠长的韵致而得到普遍的承认和赞赏,其处理静物方式很容易使观者被画中传达出的一种对微小事物的质朴的敬畏和喜悦所感染,原因恐怕正在于,一种献身艺术的理念因为经历了不平凡的岁月风雨的淘洗而得到了升华。

李伟铭
2005年11月5日于青崖书屋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