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序言(费大为)

录入时间: 2007-08-28

    1985年当我和我的艺术家朋友们在北京一起“掀起”当代艺术时,没有想到20年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变成了今天这个状态,就象没有想到20年以后我自己会在法国写这篇文字一样。
    20年以前的中国艺术仍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统天下。直至79年为止,中国艺术家对于西方艺术的知识还停留在印象派以前的历史上。80年代初我们开始争论印象派的“合法性”问题。在80年到85年之间,从印象派到后现代主义100多年的西方艺术信息象洪水一般涌进中国,导致了85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前卫艺术运动。从1985年到1989年之间的四年中,中国出现了第一代当代艺术家和评论家。1989年,黄永砯、顾德新、杨诘苍的作品参加了在蓬皮杜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展览,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在西方得到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得以被外部世界所了解。
    对于中国艺术史而言,89年的“大地魔术师”标志着一个双向开放的相遇。一方面,冲破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束缚,把自己的创作置于当代的国际环境中去确立作品的意义是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产生的主要动机之一;另一方面,西方艺术界也开始意识到,西方当代艺术的意义不再能够通过封闭系统的自我确认而成立。西方和中国都在走出自己的封闭,寻找自我的开放,并从这种新的开放中吸取新的动力。在这个展览之后,这种开放一直在扩大它的规模,注入新的内涵。
    89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分成两个互不相干的阵营,一是89年前后出国的中国艺术家。他们的工作深入参与到西方当代艺术的环境之中,同时也保持着自己作为中国艺术家以及作为“85艺术家”对问题思考的特定方式。另一个阵营是国内出现的新一代艺术家。他们从中国新的现实出发,为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体现出艺术家个人与这个变化之间所形成的日益复杂和矛盾的关系。
    中国当代艺术在整个九十年代一直处在地下或在半地下的状态,同时它又以极快的速度被国外的商业市场所吸收。这种状态深刻影响了这一时代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方式和思考方式。很多作品从主题和语言的选择到展览举办的方式都和国外商业市场的渗入以及官方审查制度这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情况到了2000年以后才有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一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上海双年展标志着官方对当代艺术的默许,2001年以后,中国官方开始公开支持当代艺术的对外输出,它资助了参加圣保罗双年展的中国艺术家展、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以及2003年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那中国呢?”当代艺术展览。2002年年底,广东美术馆举办了规模巨大的广州三年展,全面回顾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2003年秋天北京同时出现了70多个独立策划人和艺术家自行组织的当代艺术展览而没有受到官方的干涉。当代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正在被官方机构接收、甚至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新兴的资产阶级们也蠢蠢欲动,对当代艺术伸出了援助之手,许多当代艺术展览正是在他们的资助下组织起来的。总之,九十年代的地下状态从此不复存在,当代艺术已正式变成合法的艺术。
    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艺术家和体制的交换关系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新的局面如何去影响艺术语言和观念的思考?艺术家如何去寻找自己的立场以保持艺术的独立性?这次展览的目的之一,就是以这个变化中的现实为背景,来展示艺术家如何面对官方态度转变前后的新局面和新问题。展览画册中的三篇文章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展览标题《道与魔》源自中国成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的因素。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惕外界诱惑。这一成语后来被用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中,语言的创造并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语言活动对艺术而言都只是一件可以穿上,也可以脱下的外衣,它自身并没有的绝对价值。在今天这种情况下,用语言的颠覆来建立艺术家和现实的紧张关系这种前卫艺术的态度必须被更加开放的精神所替代。这种开放并不意味着对现实的接受,而是意味着把与新现实的对话纳入到个体的自我实现的进程之中。去揭露政治的游戏是容易做到的,建设一个更新的现实是难以做到的,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

   在与现实周旋的过程中,语言的策略是否能够生效取决于艺术家工作态度的真伪,取决于他和这个世界的精神关系的质量。“魔”来自于内心,“道和魔”这个主题暗示了艺术家在中国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要超越的首先是他自己,而不是外部的现实世界。
    和其它在西方举办的同类展览不同,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个展览中不再是作为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现象而呈现出来,而是作为个体而呈现;他们的参展不是因为他们的中国艺术家这一身份,而首先因为他们的工作质量。整个展览的结构是围绕艺术家个人和作品展开。这些作品不是对中国社会变化的图解,不是对最新倾向的汇报,而是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作品的并列。
    这次展览包括了几代不同年龄的艺术家的完全不同的创作倾向。我希望它能够向法国的观众们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多元性。我们所选择的参展作品有一小部分是八十年代的作品,有的是最近几年的新作,有相当大部分则是特地为展览创作的。除了邀请22位艺术家(其中有两对夫妻共同创作)以外,我们还邀请了一个集体计划 “长征”。这个计划曾经于2002年在中国实施,一共有250名中外艺术家参加。在我们展览中,它将以文献和实物的形式再现。
    两年前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请我在法中交流年里做一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计划,并要求我寻找法国某一美术馆与他的美术馆合作实现。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里昂当代美术馆馆长Raspail肯定的回应。后来由于尤伦斯基金会的赞助,使这次展览扩大了它的规模。广东美术馆、里昂美术馆和尤伦斯基金会三个机构合作主办的展览就此诞生了。这是中国的美术馆第一次和国外艺术机构合作在境外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览,这样的合作本身就是当代艺术大试验室中的一个小试验。它将测试出所有参与者对开创新局面的决心。


费大为
2004-4-5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